第12章 开战前夜
自从晁盖、宋江等人陆陆续续上梁山以后,梁山上的人口规模也呈爆炸式增长、尤其是宋江入伙以后,梁山更是进入高速扩张时期。对外战争也随之越来越频繁,宋江整天出去招兵买马,梁山的军事实力也在各种战争中越发展越壮大,随之人口也越来越多。
从李应上山正是开始统计兵马人数算起,王伦对梁山的规模有了初步的了解,大致从宋江落草时,梁山约有兵马一万、马匹五百的规模,三打祝家庄时合计可以出动一二万军马样子,发展到后来三山聚义打青州之战时,梁山的兵马发展到二万左右。后来又吸纳了大量降兵,包括关胜、单廷圭、魏定国的兵马。在王伦称帝时,梁山兵马保守估计约在三万。其中呼延灼、关胜、单廷圭、魏定国、董平、张清的正规军兵马占了半数左右。梁山上降将系的兵马占比开始超过江湖好汉,降兵成了梁山的基本。只是后来到了王伦称帝以后,外来好汉来梁山入伙的人数才开始急剧减少。
人数增多以后,问题也就越来越多,首先就是粮草问题,刚开始是出去抢周围村寨的,如祝家庄、曾头市等,后来又因为打朝廷州府抢了很多。梁山上军饷粮草来源也从开始的生辰纲积蓄、劫掠剪径过路人等变成攻打村寨和州府。随着清风山、黄门山、饮马川、白虎山、对影山、芒砀山、揭阳岭、二龙山、桃花山、少华山、李家庄等人马的投奔。军事实力增强的同时,随军家属也越来越多。
到王伦称帝之时,梁山上包括各路好汉、小喽啰和他们的家属在内已经有人口十五六万了,大部分居住在梁山上的宛子城、蓼儿洼一带,也有些水军小喽啰其家属住在梁山泊中几个小岛上,为了更好的管理这群人,王伦称帝后任命李应为户部尚书、杜兴为户部侍设计了各种组织管理这些人,李应仿照秦制安置大量的小喽啰,设十户为一里有里长十里为一亭有亭长十亭为一乡有乡长,随着人数的增加,梁山也开始开垦荒地,发展农田,小喽啰们平时负责种地捉鱼捕虾,战时负责下山打仗抢劫,
从此以后,梁山上的的几万小喽啰具有高度的组织性。分属于不同山寨和关卡,这几万名小喽啰,虽然生活在梁山及周边的环境中,看着像土匪却是百姓,却又与当地普通的百姓很不一样,他们的身份十分独特,既是土匪,又是平民。
这些小喽啰,平时生活在梁山各自的山寨、关卡里,过着一种基本生活用品依赖于平均分配的供给制生活。在早期的时候,梁山还经常组织小喽啰下山抢劫,后来为了跟当地百姓搞好关系,不再下去骚扰他们,梁山上的经济来源全靠大规模出去抢劫,随着祝家庄、扈家庄被抢劫一空后,梁山附近也没什么人敢住了,官府也为了对付他们,不允许当地百姓跟他们来往做生意,对于好多不能自给自足的东西,造成了梁山上物质供应出现极严重的困难。
宋江没来之前,梁山上的好汉还过着大口喝酒,大块吃肉的逍遥自在日子,小喽啰的日子也还过的不错,还能天天吃的上大米白面,每个月还能吃二、三次肉。后来宋江来了以后,梁山上等级制度越来越严格,统领跟小喽啰完全变成两种待遇。比如统领们可以有压寨夫人,小喽啰却没有,像王伦等还可以有好几个压寨夫人,其他人只能看着干瞪眼,虽然大多数人没提意见,没敢提意见。但大部分人都有意见,只是藏在心里不敢说。
王伦要的就是这种有意见却不敢提的效果,他知道小喽啰的意见只不过是种嫉妒,嫉妒的是自己过不上那种特权生活,而梁山正是用特权笼络这些统领的人心,让他们为了维持特权不得不去卖命。而王伦也深知梁山小喽啰群体的独特性,首先这群小喽啰在于他们上山以前绝大多数都是江湖中人,大部分还是没家没业的无业流民。上梁山后每个人都有自已的编制,过看一种军事土匪的生活。
而小喽啰也分三六九等,功劳大的变成统领,功劳小的只能继续是小喽啰,而小喽啰从上山时就要被编入各种关卡受训,很快的,他们就或多或少失望了。他们来梁山是冲著一个梦——“大口喝酒,大块吃肉,大秤分金银”的梦,可这个梦与现实相差十万八千里。最使人失望的是“平等”问题。这个他们理想的核心,竟然在梁山无踪无迹,不平等、特权比比皆是。就吃的来说,统领们可以三天两头的在聚义厅聚会,在那里大吃大喝,好不热闹,可大部分小喽啰都没这个待遇,别说喝酒了,经常连肉都吃不上,更别提大块吃肉了。
穿的也是一样。一般小喽啰只能穿当地自织自染的土布,粗且扎人。军队统领们则穿盔穿甲,文官统领们则绫罗绸缎。
日用品也都按等级分配,水土不服的生活条件经常让外地来的小喽啰生病,但是看病吃药也按等级。神医安道全优先给统领们看病,对小喽啰也爱答不理的,小喽啰有了病却经常没有药,只能自生自灭。
对于像监狱一般的梁山泊来说,逃跑更是难于上青天,抓回来直接面临军法处置。后来小喽啰看到连公孙胜这种级别的统领都逃不了,最后还是得回来,大部分小喽啰也就断了走的念头,留下来了。
尽管失望,小喽啰们却只能暗暗后悔,他们上了梁山就等于上了贼船,已经下不去了,其他地方,包括老家,都已经成了可望不可及的地方,在好多新上山的小喽啰中,思乡病很流行。没什么案底的往往直率地提出回家去,但大多数都不会被批准。
就是得靠这批小喽啰,王伦得用来做他的权力基础,肯定轻易不会放他们下山,要笼络他们为自己打天下冲锋陷阵,
王伦当上皇帝以后,整天为怎么斗倒宋江大权独揽而苦思积虑,除了三十六计孙子兵法以外,他又想起了那那本那闻名遐迩却没怎么拜读过的《长短经》来,找到这本书以后,从第一页开始,他一口气竟然津津有味的读完了,读到最后都忘了吃饭。读罢感叹,后悔读的太晚了,原来那《长短经》又被称为《反经》,是一本实用性韬略书,由唐代的赵蕤所著。它以历史故事为论证素材,集诸子百家学说于一体,融合儒、道、兵、法、阴阳、农等诸家思想,所讲内容涉及各种阴谋诡计,并且还能自成一家,是历来野心家、阴谋家的教科书,还被尊奉为小《资治通鉴》。王伦像是发现了新大陆一般,开始整天研究里面的阴谋诡计,看后从中领悟到,虽然在中国历史屡次的农民起义中,出现了很多声势浩大,不可一世的英雄人物,比如陈胜吴广,翟让黄巢等,一度还曾经差一点就成事了,可最后都没什么好下场,虽然起了个大早,却最终只能为别人做嫁衣裳。王伦吸取这些人的经验教训,努力不犯同样的错误。王伦开始改变对朝廷的策略,由剑拔弩张变的谨慎起来,由整天让宋江出去找茬,开始龟缩起来收缩战线。
王伦开始反思梁山的过去,刚开始宋江上山时,趁着官府还没把梁山当回事,宋江整天南征北战,使梁山的势力范围大大增加,随之而来的问题就是引起了朝廷的注意,尤其是王伦称帝以后,朝廷视为心腹大患,一共组织了五次围剿,虽然五次围剿梁山都赢了,可打来打去没捞到什么好处,还损兵折将,空耗钱粮。开始是童贯带队搞了两次围剿,共起兵十万;失败以后,朝廷还不甘心,又派太尉高俅亲自领队,共起兵十三万,搞了三次围剿。可最后不仅丢盔弃械,大败而逃,连主帅高俅业被抓去当了人质。
虽然如此,可王伦并没有被胜利冲昏头脑,对梁山的实力还有清醒的认识,王伦知道此时凭梁山的地理位置,防守可以,进攻还不行。他最后把高俅放了回去,他觉得有高俅这样的无能庸人当太尉,做梁山的对手,总比让其他有能力的当太尉人强多了,高俅打仗不行,可陷害贤良搞阴谋诡计,糊弄皇帝在行,让高俅回去不仅可以继续迷惑昏君,还能祸害朝廷的军队。在梁山聚义厅里,王伦让高俅写了一份“投名状”,逼高俅入伙,再以梁山二当家的名义派高俅回朝廷卧底。王伦知道高俅这人,生得蜂目蛇形,一副小人得志的样子,欺软怕硬,是个转面忘恩之人。他当了俘虏,入伙也是不得已而为之,肯定不会真心。其实他也没指望高俅能靠得住,他只是以此威胁高俅,让他回去蒙蔽皇帝,对梁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并跟高俅约法三章,暂时井水不犯河水,敢背信弃义就让天下人都知道高俅是梁山安插到朝廷的卧底。
王伦这么做主要是认识到此时还没那种实力跟朝廷一决雌雄,暂时也没有问鼎中原的实力,暂时还只能像勾践那样卧薪尝胆,十年生聚,十年努力,最后才能取而代之。从称帝以后,王伦就为实现这个目标进行不懈努力。暂时来看,形势对梁山还十分有利。从朝廷五次围剿以后,朝廷元气大伤,并且王伦开始低调行事,也没有再大规模的外出抢劫,尤其是南方方腊也跟着称帝以后,朝廷的注意力转移到了方腊身上,加之梁山位置偏僻,跟方腊称帝的江南富庶之地没法比。
虽然对于朝廷,王伦始终保持高度警惕。然而,王伦也有充分的把握,确信太尉高俅不敢再次派兵来围剿梁山。
高俅被放回去以后,开始整天闭门不出,对自己被俘做卧底一事三缄其口,对皇帝也百般唬弄,经过这一番磨难,虽然最后皇帝没怪罪他,可他也是元气大伤。不敢再去招惹梁山好汉了,王伦也为梁山规划好了下一步的发展蓝图——“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
高俅虽然在梁山只当了几天俘虏,可他也从王伦宋江等人脸上的表情中,看出他们也并不是多么团结,只是面和心不合而已,他大致也能猜到梁山内部派系之间的矛盾,虽然如此,但是他除了隔岸观火之外,也别无其它选择。
高俅十分清楚,他现在对梁山没什么办法。只不过从高俅的内心而论,他认为王伦再怎么折腾也成不了气候,一群乌合之众的土匪而已。他在心里暗暗希望宋江能斗倒王伦,或者内斗到两败俱伤而使梁山四分五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