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孩子心里藏着小秘密,需要父母去解开
对于许多父母而言,孩子的心里永远藏着小秘密。在日常生活中,孩子的许多行为令父母感到困惑。孩子的行为多种多样,而每个行为的背后都有着和成人不太一样的行为心理,只有抓住孩子行为背后的心理,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爱孩子,就要读懂孩子的心灵世界
行为表现 孩子不听劝,大哭
涛涛是一个刚满3周岁的小男孩。但最近因为着凉感冒,上吐下泻的,为了让他的肠胃尽早恢复,涛涛妈妈就给他熬了很浓稠的小米粥喝,可是涛涛一点儿也不领情,不愿意喝,并且在肚子饿的时候大叫,“我想吃饼干!我想吃饼干!”
一开始,涛涛妈妈还耐心地告诉涛涛:“你现在不能吃饼干,等你的肠胃恢复了才能吃。”可是涛涛听后仍不罢休,还是吵着要吃。妈妈想转移涛涛的注意力,就故意在他说吃饼干的时候顾左右而言他。
没想到这招还挺管用,涛涛要饼干的问题被妈妈一遍遍地答非所问,最后涛涛什么都不说了,撇着嘴开始大哭起来,不管妈妈如何哄还是如何抱,甚至最后都拿出了他想要的饼干,但他还是不听,仍然一个劲儿地哭。这时,外婆来了,孩子仿佛是找到了救命稻草一样,抱着外婆又是一阵哭泣,最后要睡觉了,还不让妈妈碰他,居然对妈妈说:“不要妈妈,要外婆……”妈妈听着涛涛的话感觉好伤心。
心理语言 孩子的行为是其内心的真实反映
在上面的案例中,涛涛一遍又一遍地表达他要吃饼干的愿望,可是妈妈故作聪明地答非所问,让涛涛觉得自己表达不清,无法跟妈妈沟通,才选择了用哭闹来解决问题,甚至是最后不要妈妈了。虽说童言无忌,但却是孩子内心真实的反映,作为家长,要想和孩子好好地沟通,读懂孩子内心的真实需求才是最关键的。
3岁左右的孩子,心理还不成熟,自我调节能力低,很容易受到他人和外界环境的影响。因此,在幼儿教育中,一定要采取积极的心理暗示,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孩子的心灵,轻松解决孩子成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在日常生活中,孩子的许多行为常常会令父母感到困惑。有时候,孩子会突然开心大笑;有时候,孩子又会忽然放声大哭;有时候,孩子会和小朋友为争夺一个玩具而大打出手;有时候,孩子又会独自一个人躲在角落里一边自言自语,一边玩着什么……
对于很多父母来说,孩子的内心是一个无法探索的神秘迷宫。也许有的父母认为,小小孩童的心灵就是一张无须解读就可以一览无余的白纸,如果你这样认为,那就大错特错了!其实,孩子的内心世界要比我们想象的丰富得多。而且他们还爱憎分明,喜欢你就会冲你笑,不喜欢你就会对你置之不理。他们对人的评价不是“好”就是“坏”,对事物的理解不是“是”就是“非”。许多事情在成人的眼中是错误的、可笑的,但在孩子的眼中却是正确的、正常的。
孩子的行为多种多样,而每个行为的背后都有着和成人不太一样的行为心理,只有抓住孩子行为背后的心理,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可是,有些父母由于对此不了解,看到孩子大哭大闹,他们首先想到的就是把孩子批评一顿,却并不去想孩子为什么会哭,难怪如今很多孩子都会抱怨父母不能理解自己。还有的父母把孩子的一些正常表现当成了不乖的行为并予以斥责,这样就违背了孩子的天性,孩子会觉得痛苦,从而留下心理隐患。父母要懂得,教育孩子不应该只看表面的东西,还要去探究孩子行为背后的心理,这样才能对症下药,正确引导。
专家指导 了解并遵循孩子的心理成长规律,并加以正确引导
如果此时问各位父母:“你们了解自己的孩子吗?”相信大部分都会这样回答:“当然了解,孩子穿多大的衣服、几号的鞋,喜欢吃什么菜、什么零食,我都知道。”如果再问:“你知道孩子心里经常想些什么吗?”答案可能是:“那不太清楚,这么小的孩子能想什么呀!”其实,孩子的内心是一本五彩的书,书中写着他的喜怒哀乐等着爸爸妈妈去读懂它。父母施与孩子真正的爱,会缩短彼此心灵间的距离。
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更应该充分地了解并遵循孩子的心理成长的规律,并在此基础上对孩子加以正确的引导,指导孩子的心理慢慢走向成熟。
1.了解孩子的心理特点
很多父母都抱怨:“我家孩子怎么突然这么不听话了?”当父母了解了孩子的心理特点后,这一切疑问便都迎刃而解了。因为当孩子五六岁的时候,他们就开始认为自己的行为和想法是正确的,于是常常固执己见。
2.尊重孩子的心理发展规律
了解了孩子的心理特点后,父母首先应该尊重孩子心理发展的规律。比如,一般来说,孩子在小学阶段的注意力和意志力等的发展都还不太健全,注意力不容易集中,做事也缺乏毅力,对此父母应该尊重他们的心理发展规律,不要强迫他们长时间地学习。
搞懂宝宝的肢体语言,才能更好地了解他的内心世界
行为表现 抓住妈妈不放,不让妈妈离开
妞妞8个月大,妈妈每次给她喂奶,她都特别调皮,有时候抓住妈妈的头发不放,有时候吃完奶就赖在妈妈身上,爸爸要把她抱开,她就开始哭闹。有一次,妈妈准备出门上班,想抱一下妞妞,结果妞妞抓住妈妈的脖子,不让妈妈离开,等分开时,妞妞已经在妈妈的脖子上留下了几道抓痕。
心理语言 肢体语言是宝宝与成人交流的“秘密语言”
孩子在婴幼儿时期,由于语言表达能力不强,所以他们都会通过运用肢体动作来向成人传递内心的想法。几乎所有的孩子都拥有属于自己的“秘密语言”,这种语言不仅指话语,还表现在孩子身体的活动和面部表情中,这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肢体语言”。
肢体语言所表达出的一个人内心的意思,有时比说话更为真实。宝宝由于口语表达能力不够成熟,所以最擅长运用肢体语言,例如高兴时手舞足蹈,生气时握拳踢腿,难过时号啕大哭等,都很明显而容易被了解。因此,肢体语言成为宝宝在能够用词汇表达以前的一种与他人沟通的工具。
专家指导 通过孩子的肢体语言,学会倾听孩子的“心语”
每个父母都会经历孩子从呱呱坠地到蹒跚学步的阶段。在这个阶段里,宝宝不会说话,但会用丰富的肢体语言来感受这个世界,表达自己的情感。通过孩子的肢体语言学会倾听孩子的“心语”,是每个年轻父母的必修课。
(1)咧嘴笑。表示兴奋愉快。父母应笑脸相迎,用手轻轻抚摸宝宝的面颊,或在其面、额部亲吻一下,以示鼓励。笑对宝宝身心发展极为有利。
(2)瘪嘴。宝宝瘪起小嘴,好像受了委屈,像是要啼哭,而实际上是对成人有所要求。比如,肚子饿了要吃奶,寂寞了要人逗乐,厌烦了要大人抱起来换个环境或改变一下姿势。这时,父母要细心观察宝宝的要求,适时地满足他。
(3)喜欢踢腿。这是宝宝开心激动时候的表达方式,大部分宝宝在快乐的时候会踢腿。
(4)握紧拳头。当宝宝饿的时候,他会变得紧张并握紧拳头。
(5)紧缩膝盖。宝宝紧缩膝盖是消化道不适的迹象。当宝宝受到肠蠕动不适、胀气、便秘时,就会紧缩他的膝盖,呈现出不舒服的样子。
(6)拱起背部。宝宝拱起背部来反映他的疼痛或不安。大多数的情况下,宝宝拱起背部是因为胃灼热。
(7)用手敲打头部。婴儿像大人一样,也会出现头痛。如果宝宝总是用手敲打头部,则有可能是头痛了。
(8)爱挖鼻子。宝宝爱挖鼻孔,可能是鼻子不舒服或与鼻炎有关。
(9)眼神无光。宝宝表情呆板,很可能是身体不适的征兆,也许他已经患上了疾病。这时最好带宝宝去看医生,千万不要耽误。
(10)爱理不理。有时宝宝玩着玩着,眼光就变得发散,对外界的反应也不再专注,还时不时地打哈欠,头也转到一边,不太理睬妈妈,这就表示他困了。
认真倾听孩子说话,孩子需要表达自我感受的机会
行为表现 孩子突然变得叛逆,不听妈妈的话
涛涛是一个乖巧的孩子,平时很听爸爸妈妈的话,只要是父母要求他去办的事情,他都会老老实实地去完成,妈妈感到颇为欣慰,经常向别人夸赞涛涛是个懂事的好孩子。
但是,最近一段时间对于家长布置的任务,涛涛变得很抵触,这种变化让妈妈措手不及。
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妈妈在和朋友聊天的时候得知,他们的孩子都报了许多培训班,而自己的孩子涛涛却只报了一个美术班,妈妈担心自己的孩子会输在起跑线上,于是,在多方打听后,自作主张地给涛涛报了一个英语补习班,上课的时间定在每周的周六、周日。
傍晚,妈妈等涛涛回到家中,就和他说了这件事情:“我给你报了英语补习班,下个月开始,你周末两天就去上课吧。”
涛涛听了,嘟哝道:“您怎么也不和我说一声呢?我不去!”然后,他把书包丢在了沙发上,气呼呼地回自己屋了,饭也不吃。
妈妈看到涛涛的反应大吃一惊,在她的印象中,涛涛是一个绝对听话的好孩子,这次他是怎么了?无论妈妈怎么敲门,涛涛都不应答。之后的两天,涛涛也不和妈妈说话,两个人冷战起来。
妈妈觉得长此以往终究不能解决问题,于是主动示弱道:“涛涛,没有事先和你商量是妈妈的错。但是英语补习班对你的英语学习是很有帮助的,要是你有不同的想法,可以和妈妈聊聊,妈妈很想听听你的想法。”
涛涛这时才缓缓地开口:“妈妈,我知道您想让我多学点儿东西。但是您忘了吗?我每周六都要上美术课。画画是我最喜欢的事情,再说,凡事不能半途而废,不是吗?”
妈妈这才记起来涛涛的课程时间,道歉说:“哦,抱歉,妈妈忘记了。那么,我们好好商量一下既能学画,又不耽误学英语的时间安排,好吗?”
妈妈的理解让涛涛充满了感激,非常配合地与妈妈讨论起培训班的课程安排,母子的关系也变得更好了。
心理语言 孩子需要表达自我感受的机会
从上面的案例可以看出,孩子的叛逆行为源于渴望得到父母的理解,如果家长多与孩子沟通并善于倾听孩子的倾诉,就能与孩子建立起亲密的关系,孩子自然也乐于配合父母。
但是,在生活中,家长们常常会自作主张地帮孩子们决定一些事情,并且以为这些事情也是孩子喜欢的。殊不知,这种行为不仅剥夺了孩子的自主权,滋生他日后依赖他人的思想,更会让孩子的性格和心理出现问题。因此,给予孩子话语权,做他们的倾听者,才是积极健康的教养方式。
专家指导 家长要有倾听的意识并学会倾听
想要培养一位心理健康的孩子,父母必须要学会倾听孩子的心声,这也是每个做父母的都需要学习的。采用正确的方法来倾听孩子的心声,可以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那么,倾听孩子心声的正确方法有哪些呢?
1.要全神贯注
倾听时,父母应停下手中的工作,为孩子提供表达感受的时间和空间,做一个全神贯注的倾听者。
2.要有耐心
孩子毕竟还小,父母一定要有耐心地听孩子说话。不管孩子的表述是否有误或者清楚,父母都应该耐心地听孩子说完。
3.让孩子把话说完
有时候,孩子说的话可能是漫无目的,甚至是天马行空的,即使如此,父母也要给予足够的时间让孩子把话说完。
4.不要中途打断孩子
孩子说话的时候,父母不要理所当然地认为孩子说的没有道理就打断孩子的话语,这会打击孩子的自尊心和积极性。
5.注意眼神交流
在倾听孩子说话时,一定要注意和孩子面对面地交流,同时要尽可能多地和孩子进行眼神交流,这会不自觉地提高孩子的积极性。
6.不要急于下结论
孩子说了什么话之后,父母不要急于下结论,而要多给孩子一点儿思考的时间。
7.咨询孩子的看法
如果父母身上发生了一些事情,可以让孩子参与讨论,让孩子发表看法。
互动问答
问
我女儿璐璐的逆反心理表现得特别早。在3岁左右,正逢初入幼儿园上小班,她情绪非常暴躁,特别喜欢在家里和父母“对着干”。我喊她吃饭,她偏要玩玩具;我叫她去洗澡,她偏要看图画书;我让她上床睡觉,她说陪爸爸,因为爸爸还没睡。身为孩子的妈妈,我有一段时期也无所适从,到处打电话求教“秘方”,但并无所获。
答:
这是孩子的逆反心理在“作怪”。他们由于自我意识的发展,认识事物能力的提高,会感到有些事情自己可以做了,所以跟父母的教育观点就会产生冲突。但对父母来说,会觉得孩子在对抗自己。
家长应该去理解孩子的心理,从孩子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去帮助他们解决问题,而不是一味地训斥、打骂,想办法缓解两辈人之间的冲突,孩子的逆反心理才能得以改善。
(1)改变观念,正确认识孩子的逆反心理。家长应尊重孩子,多听孩子的意见,尽量用商讨的方式引导孩子,给孩子的发展创造一个宽松、自由、和谐的环境。当孩子出现逆反行为时,不能压制他们,应允许孩子在一定范围和程度上存在这种逆反心理,以达到趋利避害的目的。
(2)认真分析原因,因势利导。当孩子出现逆反行为时,切忌打骂,而要简单行事。要认真分析原因,针对孩子的种种表现,反思自己的教养方式,并且引导孩子说出他那样做和说的道理。如果有理由,而且正确,要鼓励表扬;如果没有理由,要进行疏导,明确指出或引导修正。
(3)运用游戏、娱乐转化幼儿的逆反行为。对于不同原因引起的逆反心理,通过不同的游戏方式予以转化。
问:
某个幼儿园要举行一场活动,请各位小朋友交100元钱,以下是一场令人深思的对话。
小朋友甲说:“100元算什么,1000元我也交得起。”小朋友乙说:“2000元我也交得起。”小朋友丙说:“我爸爸给我买了好几千元钱的玩具呢,这点钱算什么?”小朋友丁说:“那点钱算什么!我家还有小轿车呢。我每天来幼儿园坐的是宝马豪华车。”还有一些小朋友说,“我家有三层楼别墅”“我家有摄像机”“我家还有……”
答:
听到这段对话,我们每个家长心里肯定不是滋味。小小年纪就爱攀比,令人深思。反思过后,会发现,其实家长恰恰是孩子攀比的第一任老师,当他们在孩子面前肆无忌惮地说贫比富时,不能分辨是非的孩子很快就会学会,孩子们就会简单地重复成人的话,模仿成人的语气去评价自我和他人。因此,家长平时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不要攀比。
(1)当发现孩子有攀比心态时,家长千万不可盲目训斥或一味满足,而应该静下心来和孩子交流。爱“攀比”是学龄前儿童在这个特殊时期的特殊表现,因为幼儿天真幼稚的天性为攀比提供了心理基础。
(2)家长要让孩子明白,每个人都是独特的个体,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我们要帮助他找出优点,培养自信心,让孩子知道他也有让别人羡慕的地方,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平息他的攀比之心。
问:
先来看下面两位妈妈的述说:
我的儿子怎么变得这么懒了,在家什么事也不做。平常都是我做家务活,今天我生病在床,要他帮忙拖一下地板都不肯。我说我生病了,你帮忙做一点,他说等你病好了再拖地吧。
唉,我女儿一有数学题不会做就问我,我说你自己动脑筋想想嘛,她就说她不会做。其实题并不难,她就是怕动脑筋。
答:
这两个例子都在诉说着父母对孩子的不满,或在表达心中的困惑。各个孩子的情况不同,但实质是一样的——懒惰。懒于做事,懒于思考。对此,父母应做到以下几点:
1.要帮助孩子克服依赖心理
父母的过分宠爱,反而使孩子自己原先能做的事情也不愿意去做,碰到一些困难就喊爸妈,完全依赖他人。因此,父母、长辈必须改变包办代替的做法,使孩子克服依赖他人的心理。当孩子遇到困难的时候,应当帮他树立克服困难的勇气。
2.教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独立能力的培养对孩子们而言,必须要从孩子的全部生活细节中得到充分的体现——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如果坚持让孩子自己做,孩子肯定能做到的。不过,父母不要下死命令,要鼓励孩子去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