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前线》2018年10月刊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揭秘无人车视力谜题,单目摄像头如何实现精准感知

演讲嘉宾|陈光

整理|贾凯强

编辑|Debra

AI前线导读:本期AI前线社群分享邀请到了百度美研Apollo感知团队资深软件架构师陈光,为我们带来《基于单目摄像头的物体检测》的内容分享。本场直播的讲师和内容提供来自百度。

大家好,我是来自百度智能驾驶事业群的感知组成员陈光,今天非常荣幸能和大家分享Apollo 2.5和3.0里广泛使用的单目摄像头物体检测模块。

摄像头是无人车系统中最重要的传感器之一,具有明显的优点和缺点:廉价、高帧率、信息丰富、观测距离远,但是易受环境影响、缺乏深度信息。因此,如何建立高准确率、高召回率的物体识别系统,是无人车感知模块的核心问题。在本期演讲中,我们从单目检测的框架和原理讲起,分别介绍Apollo单目摄像头的物体识别, 2D到3D的回归,单目测距等算法。本次演讲将会从以下四个方面展开:

一、物体检测模型中的算法选择

二、单目摄像头下的物体检测神经网络

三、训练预测参数的设计

四、模型训练与距离测算

一、物体检测模型中的算法选择

物体检测 Object Detection是无人车感知的核心问题,要求我们对不同的传感器(如图中覆盖不同观测范围FOV的无人车传感器)设计不同的算法,去准确检测出障碍物。例如Apollo中,为3D点云而设计的的CNN-SEG深度学习算法,为2D图像而设计的YOLO-3D深度学习算法等。

物体检测要求实时准确的完成单帧的障碍物检测,并借助传感器内外参标定转换矩阵,将检测结果映射到统一的车身坐标系或世界坐标系中。准确率、召回率、算法时耗是物体检测的重要指标。本次分享只覆盖Apollo中基于单目摄像头的物体检测模块

相关文献如下:

1. Object Detection with Discriminatively Trained Part Based Models. IEEE Trans. PAMI, 32(9):1627-1645, 2010.

2. Faster RCNN, ICCV 2015

3. SSD: Single Shot MultiBox Detector, ECCV 2016

4. yolo9000: Better, Faster, Stronger, CVPR 2017

5. Focal Loss for Dense Object Detection, ICCV 2017

在众多物体检测模型中,我们如何选择最合适的算法?尤其在以2-stage为代表的Faster-RCNN, RFCN和以single stage为代表的SSD、YOLO之中应该如何选择?CVPR 2017一篇来自谷歌的论文《Speed/Accuracy Trade-offs for Modern Convolutional Object Detectors》做了比较细致的比较和评测。它将物体检测神经网络拆解为主框架Meta-architecture和特征描述模块Feature Extractor。并选择了不同的组合方式,去验证模型的实效性和准确率。

如图所示,在MS COCO数据集上,YOLO V2取得了实时速度下良好的检测准确率。Faster RCNN+重载的Inception ResNet V2虽然取得了最好准确率,但是时耗过长。完全不能满足无人车对实时性的要求。基于这种理论分析和在百度自有数据集上的评测,我们最终选择了YOLO作为主框架,以改进的DarkNet作为特征描述模块(Feature Extractor)。

二、单目摄像头下的物体检测神经网络

Apollo 2.5和3.0中,我们基于YOLO V2设计了单目摄像头下的物体检测神经网络,我们简称它Multi task YOLO-3D,因为它最终输出单目摄像头3D障碍物检测和2D图像分割所需的全部信息。

它和原始的YOLO V2有以下几种不同:

1.实现多任务输出:

(1) 物体检测,包括2D框(以像素为单位),3D真实物体尺寸(以米为单位),障碍物类别和障碍物相对偏转角(Alpha Angle,和KITTI数据集定义一致)。下文会详细讲解各个输出的意义。

(2) 物体分割:车道线信息,并提供给定位模块,这里不做叙述。

2.特征描述模块引入了类似FPN的Encoder和Decoder设计:在原始Darknet基础上中,加入了更深的卷积层(Feature Map Size更小)同时添加反卷积层,捕捉更丰富图像上下文信息(Context Information)。高分辨率多通道特征图,捕捉图像细节(例如Edge, Corner),深层低分辨率多通道特征图,编码更多图像上下文信息。和FPN类似的飞线连接,更好的融合了图像的细节和整体信息。

3.降低每层卷积核数目,加快运算速度。例如我们发现卷积核数目减半,实验中准确率基本不变。

如前文所述,物体检测最终输出包括2D框(以像素为单位),3D真实物体尺寸(以米为单位),障碍物类别和障碍物相对偏转角(Alpha Angle,和KITTI数据集定义一致)等信息。

和YOLO V2算法一样,我们在标注样本集中通过聚类,产生一定数目的“锚”模板,去描述不同类别、不同朝向、不同大小的障碍物。例如对小轿车和大货车,我们会定义不同的锚模板,去描述它们的实际物理尺寸。

为什么我们要去训练、预测这些参数呢?我们以相机成像的原理来解释:针孔相机(Pinhole Camera)通过投影变换,可以将三维Camera坐标转换为二维的图像坐标。这个变换矩阵解释相机的内在属性,称为相机内参(Camera Intrinsic)K。(本图及下文中部分图像引自三方论文等)

对任意一个相机坐标系下的障碍物的3D框,我们可以用它的中心点T = {X, Y,Z},长宽高D = {L, W, H},以及各个坐标轴方向上的旋转角R = {φ, φ , θ}来描述。这种9维的参数描述和3D框8点的描述是等价的,而且不需要冗余的8*3个坐标参数来表示。

因此,对一个相机坐标系下3D障碍物,我们通过相机内参,可以投射到2D图像上,得到2D框[c_ x, c_y, h, w]。从图中可以看到,一个障碍物在相机下总共有9维3D描述和4维2D描述,他们之间通过相机内参矩阵联系起来。

然而,只通过2D框[c_x, c_y, h, w],是没有办法还原成完整的3D障碍物信息。

三、训练预测参数的设计

而通过神经网络直接预测3D障碍物的9维参数,也会比较困难,尤其是预测障碍物3D中心点坐标。所以我们要根据几何学来设计我们到底要训练预测哪些参数。

首先利用地面平行假设,我们可以降低所需要预测的3D参数。

例如:(1)我们假设3D障碍物只沿着垂直地面的坐标轴有旋转,而另外两个方向并未出现旋转,也就是只有yaw偏移角,剩下的Pitch Roll均为0。(2)障碍物中心高度和相机高度相当,所以可以简化认为障碍物的Z=0。

从下图可以看到,我们现在只有6维3D信息需要预测,但还是没有办法避免预测中心点坐标X和Y分量。

第二,我们可以利用成熟的2D障碍物检测算法,准确预测出图像上2D障碍物框(以像素为单位)。

第三,对3D障碍物里的6维描述,我们可以选择训练神经网络来预测方差较小的参数,例如障碍物的真实物理大小,因为一般同一类别的障碍物的物理大小不会出现量级上的偏差(车辆的高度一般在2-5米之间,很少会出现大幅变化)。而yaw转角也比较容易预测,跟障碍物在图像中的位置关系不大,适合通用物体检测框架来训练和预测。实验中也多次证明此项。

所以现在我们唯一没有训练和预测的参数就是障碍物中心点相对相机坐标系的偏移量X分量和Y分量。需要注意的是障碍物离相机的物理距离Distance=sqrt(X^2+Y^2)。所以得到X和Y,我们自然就可以得到障碍物离相机的真实距离,这是单目测距的最终要求之一。

综上,我们可以合理的推断出,实现单目摄像头的3D障碍物检测需要两部分:

1.训练网络,并预测出大部分参数:

(1)图像上2D障碍物框预测,因为有对应的大量成熟算法文献;

(2)障碍物物理尺寸,因为同类别内方差较小;

(3)不被障碍物在图像上位置所影响,并且通过图像特征(appearance feature)可以很好解释的障碍物yaw偏转角。

2.通过图像几何学,来计算出障碍物中心点相对相机坐标系的偏移量X分量和Y分量。

四、模型训练与距离测算

模型训练上,我们需要注意一些潜在的细节:

1)确保标注质量,尤其是3D障碍物框。可以借助激光雷达等来辅助标注障碍物尺寸,偏转角等等;

2)定义合适的损失函数,可以参考Zoox的paper 《3D Bounding Box Estimation Using Deep Learning and Geometry》;

3)做好数据增强,避免过拟合,图中简单描绘了一些Data Augmentation的方式。对于无人车,我们可以尝试更多的方法。

当我们训练好相应的神经网络,输出我们需要的各个参数之后,我们需要考虑的是如何计算出障碍物离摄像头的距离。根据之前介绍,通过内参和几何学关系,我们可以链接起图像中3D障碍物大小(单位为像素)和真实3D坐标系下障碍物大小(单位为米)。

我们采用单视图度量衡( Oxford教授A. Zisserman的论文《Single View Metrology》)来解释这个几何关系:任一物体,已知它的长宽高、朝向和距离,则它在图像上的具体形状大小等可唯一确定;反之亦然。

如图中房屋的支撑柱,大小高度完全相同,但是处于图像的不同位置,所占用的像素、长宽都有差别。

基于单视图度量衡,我们可以建立一个哈希查询表,去根据物体图像尺寸,物理尺寸,朝向角来查询物体的距离。

对于每种障碍物,我们根据它的平均(或单位)尺寸,去建立查询表,覆盖360度yaw角的变化,来映射不同的距离。(例如2D框的25像素高,yaw角为30度,则它的距离为100米,等等)。图中示例了一个小轿车在不同距离下、不同偏转角yaw angle情况下,在图像上的显示。

对于这样一个简单的算法,速度上可以达到0.07毫秒/每帧图像。而在准确率上,我们分别在KITTI数据集和Apollo内部数据集上做了评测。在KITTI上取得了很好的效果,0-30米内障碍物误差大概在1米左右。随着距离增大,误差会增大,但是最终误差不超过8%。

在Apollo数据集上,这个简单算法也取得了不错的效果。最大误差不超过6%。

综上,我们可以整理出Apollo里单目摄像头下的障碍物检测流程图:输入单幅图像,预测大部分参数;基于单视图度量衡,我们可以预测出剩余的参数距离和中心点坐标。

Apollo里单目摄像头下的障碍物检测稳定快速,对繁忙路段和高速场景都可以适配。检测速度在30HZ以上。

Apollo里单目摄像头下的障碍物算法已经成功入库到Apollo 2.5和Apollo 3.0,并在CIDI等项目中使用。

以上就是本次社群分享的介绍和分享。非常感谢大家的参加!也欢迎大家提出问题,进行交流。更多Apollo相关的技术干货也可以继续关注后续的社群分享。

相关学习资料和自动驾驶相关技术内容,大家可以关注【Apollo开发者社区】的微信公众号来获取,也可以在Apollo GitHub https://github.com/ApolloAuto/apollo上提出技术问题与我们互动,欢迎大家沟通交流!

Q & A

Q1:摄像头是否有考虑HDR?检测是在合成的HDR上检测,还是分别在不同曝光和增益图像下检测?

A1:在车辆颠簸的情况下,相机内参基本不会发生变化,而外参可以借助在线标定(online calibration)得到的实时外参来帮助单目测距的准确性。

Q2:单目测距的原理是什么?对于静止目标与运动目标可以达到多少?据了解Mobieye的测距精度很高,而且对于运动物体的测量精度高于静止物体,能否分析一下原理。如何看待最近IOS12更新的AR测距功能,是否有借鉴的地方。

A2:单目测距的原理在ppt中有较为详细的分析:

(1)单孔成像原理(借助内外参矩阵的帮助)。

(2)单视图度量衡single view Metrology。 Mobileye的测距是比较精准的,基本原理类似。运动物体测距准确,这是考虑了上下帧的关联性(tracking)。tracking本身会修正物体的朝向,真实速度等等。这些都会进一步提高单目测距准确率。IOS12AR测距原理可能是利用depth from focus/defocus的方法,拍摄多张不同聚焦深度的图片,然后利用多张图片进行深度估计,有可能对我们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Q3:除了摄像头还需要什么硬件,速度怎么样?能达到多少fps?

A3:我们有不同的车载硬件,例如NVIDIA drivePX2,可以达到30FPS。

Q4:一般说来,模型的提升需要图像数据指数级的增加,但大量的数据仍然存在高昂的标注成本,在目标检测这个任务中,从摄像头可以获得的数据随着无人车的规模扩大将飞速增长,有没有什么好的办法从海量数据中挖掘模型真正需要的训练数据来标注呢?

A4:数据挖掘本身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好的数据挖掘一定是机器学习和人工标注的一个很好的平衡:利用一定量的标注数据,去训练一个基础模型;通过基础模型去海量数据中挖掘置信度高的样本,并添加到原始数据中做再次训练,拿到新模型;不停的迭代模型,并随机挑选一些图像,进行人工验证,把错检或误检的数据(hard example)标注,来进一步更新模型。

这个方式要注意的就是平衡人工标注和自动挖掘的数量。在合理成本下得到最多最优质的标注数据(来自机器或人工标注)。

Q5:如果用单目的话如何解决无法识别的障碍物测距问题呢?

A5:无人车感知是一个多传感器融合的复杂系统,单目只是一个很好的方式,但它有自己明显的问题,例如依赖训练样本。对无法识别的障碍物,我们需要依赖激光雷达和多普勒雷达来进行检测,这些传感器本身测距非常准确。另外,这些传感器与相机的融合,会极大提高单目测距的准确性。

Q6:单目生成3d数据,怎么自己训练模型,准备数据?

A6:在分享中有提到,模型的训练依赖于数据的高质量、损失函数的设计、数据增强的实现,等等。最初的算法验证可以借助KITTI或者Apollo开放的一些训练集来实现(如ApolloScape)。

Q7:单目摄像头的趋势是将算法处理集成到摄像头模块里还是摄像头只负责采集数据由工控机计算处理?

A7:这是一个博弈的过程。算法复杂度和摄像头内置芯片的计算能力、功耗之间的博弈。从原始算法验证的角度,工控机来负责运算更灵活一些,因为摄像头选配等等需要实验。当相机硬件定型,算法定型之后,我们可以考虑更高效的模型加速,算法固化到硬件等等方式,降低功耗,并集成到摄像机模块里,成为Smart Camera。

Q8:单目摄像头测距的话,如何保证远距离目标的精度?

A8:随距离增加,测距精度会降低。需要其它传感器帮助,或者借助tracking来提高预测精度。传感器融合是感知最重要的核心思想。不同传感器要求挖掘自身优势,并认知自身劣势,达到相互弥补。摄像头测距的精度是远不如激光雷达,多普勒雷达的,这是传感器物理属性所致。

Q9:如何能够有效避免阳光直射造成摄像头的眩光?

A9:这涉及到图像预处理,例如gain control和tone mapping。可以参考相关论文或技术。这是一个难点和大的研发方向。

Q10:请问3Dbbox会一直稳定的显示图像上,还是像yolo那样子会因为物体运动之后BBox会出现移动?

A10:会稳定显示在图像中。但我们目的主要是问题的测距、测角度、测障碍物大小和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