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花令合集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虞世南

虞世南(558—638),字伯施,越州余姚(今属浙江杭州)人。隋唐时期著名书法家、文学家、诗人。官至秘书监,封永兴县子,人称“虞永兴”。编有《北堂书钞》一百六十卷。全唐诗收其诗一卷。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

唐·虞世南

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注释

(ruí):古人结在颔下的帽缨下垂部分。蝉在口、腹下长有针喙与之相似,故称“垂”。

清露:纯净的露。

藉:依靠。

简析

这是一首借物喻人的咏物诗,咏物中尤多寄托,具有浓郁的象征意义。

诗句句句写的是蝉的形体、习性和声音,而句句又暗示着诗人高洁清远的品行志趣,“蝉”与“我”互相解释互相衬托,咏物的深层意义其实是咏人。全诗多用比兴手法,“垂”暗示显宦,因古人常以“冠缨”指代达官贵人。显宦和“清客”在作者笔下统一在“垂饮清露”的蝉的形象中了。这“贵”与“清”的统一,正是为三、四句的“清”无须借“贵”埋下伏笔,用笔巧妙。次句描写蝉声的抑扬顿挫和长鸣不已;“出”字把蝉声远播的意态形象化了,让人从中想象到人格化的蝉清华隽朗的高标逸韵。蝉声远播,一般人往往认为是借助于秋风的传送,作者却别有慧心,“非是藉秋风”强调这是出于“居高”而自能致远。这种独特的感受蕴含着一个真理:品格高尚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扬。全诗突出强调人格的力量,表达出作者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美和高度自信,也表现出作者以蝉自许,雍容不迫的风度和气韵。

背景

唐太宗时虞世南任弘文馆学士,成为重臣,但从不傲慢,踏实勤奋。太宗对其称赞有加,常邀他参加一些典礼活动。一天,太宗起了雅兴,邀请弘文馆学士们共赏海池景色,谈诗论画,太宗询问大家是否有新的诗歌作品,虞世南便诵读出该诗。

名家点评

〔明〕钟惺:与骆丞“清畏人知”语,各善言蝉之德。(《唐诗归》卷一)

〔明〕谭元春:于清物当说得如此。(《唐诗归》卷一)

〔清〕沈德潜:咏蝉者每咏其声,此独尊其品格。(《唐诗别裁》)

〔清〕施补华:《三百篇》比兴为多,唐人犹得此意,同一咏蝉,虞世南“居高声自远,端不藉秋风”,是清华人语;骆宾王“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是患难人语;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是牢骚人语。比兴不同如此。(《岘佣说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