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花令·兰(中国文化·古典诗词品鉴)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王勃

王勃(约650—676),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初唐四杰”之一。乾封初年(666)在沛王李贤处任侍读,两年后因事被逐,游历于巴蜀之地。咸亨三年(672)任虢州参军,因擅杀官奴触犯刑律,从轻发落被革职。其父受牵连,被黜至边疆,王勃至交趾探父返回时,因溺水受惊而死。其诗多写个人生活,亦有抒发政治感慨,风格清新。原有文集,已散佚,明人辑有《王子安集》。

山中叶径,城外李桃园

春庄

唐·王勃

山中兰叶径,城外李桃园。

岂知人事静,不觉鸟声喧。

注释

径:小路。

岂:助词,表示反诘。

喧:啼叫。《春庄》全诗共四句,体裁形式为五言绝句,是一首田园诗。

简析

城外种桃李的园子,只是诗中“山中兰叶径,城外李桃园”一句,“山中”与“城外”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前后句交相呼应。幽静的山林中有一条路边长满了兰叶的小径,不同于城外桃李园。衬托出兰花不同于桃李之花,非寻常之地可寻觅,暗喻出兰花清新脱俗的品质。

后两句“岂知人事静,不觉鸟声喧”中,表达出作者内心的宁静以及对大自然的热爱,相比繁华闹市,更偏爱幽静的山间里林。同时,也隐隐地传递出作者的处世之态,淡泊名利、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

背景

相传《春庄》一诗,创作于乾封元年,王勃被授朝散郎期间。未及弱冠而入仕途,正是春风得意时,偶然外出踏青,于大好春光中观赏山林景致,自是别有一番人生感悟。

名家点评

郑振铎:正如太阳神万千缕的光芒还未走在东方之前,东方是先已布满了黎明女神的玫瑰色的曙光了。

桂轺虽不驻,筵幸未开

别人四首(其三)

唐·王勃

桂轺虽不驻,兰筵幸未开。

林塘风月赏,还待故人来。

注释

轺:轻便小车。

兰筵:筵席的美称。

简析

这是一首送别诗,但它没有描写眼前的分别场面,而是设想分别之后“我”的生活。前两句写到,桂木做成的小车难以久驻,美味的筵席还没有开始,意思是指,虽有桂轺、兰筵,但都难以让诗人感到开心。后两句写,每当“我”在林塘观赏风月时,还会期待朋友“你”的到来,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真挚情谊。《别人四首》的作者是唐代诗人王勃,这是首五绝诗。这是诗人在旅居巴蜀期间所写的客中送客之作的其中之一。

背景

气熏山酌,松声韵野弦

圣泉宴

唐·王勃

披襟乘石磴,列籍俯春泉。

兰气熏山酌,松声韵野弦。

影飘垂叶外,香度落花前。

兴洽林塘晚,重岩起夕烟。

注释

圣泉:在玄武山,今四川中江东南。

列籍:依次而坐。

山酌:山野人家酿的酒。

兴洽:兴致和谐融洽。

夕烟:傍晚时的烟霭。

简析

这是一首记叙出游欢宴的诗。前两句直接点题,山路很陡,一路敞着衣襟登山,终于抵达山顶;席地而坐,俯瞰淙淙流过的圣泉。三、四句意境开阔,香浓醇厚的美酒,伴着沁人心脾的兰香,耳边松涛阵阵,仿佛大自然奏响的旋律,为人们伴奏助兴。五、六句从细处落笔,写树叶从枝头飘然而下落入水中,水中的倒影也随之忽高忽低,似乎要飘起来;落花悄然而下,没入土中,它的香气却一直弥漫在空气中。此句写得逼真细腻,情趣盎然。最后两句,诗人把目光锁定在云雾中的山峦上,不知不觉中天色已晚,而兴犹未尽;环顾四周,看到云烟四起,远方重峦叠嶂被笼罩其中,迷迷蒙蒙一片,仿佛宴会还没有结束,也不会结束,意味深长。

背景

此诗当作于总章三年(670)春。王勃总章二年(669)春天因戏作《檄鸡文》被高宗逐出沛王府,五月开始蜀中之游。这年秋冬直到第二年春,王勃一直在梓州游览。圣泉在中江县的玄武山中,诗人少长同游,共写高情,留下此诗。

名家点评

〔明〕陆时雍:三、四琢矣,然琢而不伤,其气浑浑。(《唐诗镜》)

〔明〕周埏:此宴于圣泉而叙其景,造语极幽润秀发。大抵子安写景多臻妙境。唐仲言谓其恨少骨力,秀趣在布景中者也。(《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清〕王尧衢:此诗字意颇重,以流丽而不觉。(《古唐诗合解》)

侵小径,河柳覆长渠

郊兴

唐·王勃

空园歌独酌,春日赋闲居。

泽兰侵小径,河柳覆长渠。

雨去花光湿,风归叶影疏。

山人不惜醉,唯畏绿尊虚。

注释

河柳:即柽,又名观音柳、三春柳,落叶小乔木。

山人:隐居在山中的士人,作者自况。

绿尊:酒杯。

简析

这是一首描写春天雨后郊野景色的诗,表现出诗人醉心于山园的闲适、满足与恬淡,曲折地表达了诗人对仕途失意的忧愤与不满,以及归隐田园的决心。

诗的前两句交代了全诗的背景,诗人在空旷无人的园子里独自饮酒,放声歌唱自己仕途失意的苦闷。在这美丽的春天里,诗人以不问世事的闲居为题,来赋诗作文。三、四句描写的是远景,泽兰逐渐地把人行小道遮被了,河边柳也把长长的水渠笼罩着。五、六句写的是近景,雨后天晴,闪光的花仍然是湿漉漉的;风停了,树影不乱动了,反倒觉得树叶稀疏了。最后两句描写的是诗人的感受,我不怕喝醉酒,只怕酒杯里没有酒,有负这大好春光,道出诗人对春光的无限眷恋。

背景

这首诗当作于王勃在虢州参军(672—674)任上。自唐高宗李治下令将作者赶出沛王府之后,作者便陷入悲苦、愤激中,对现实感到不满。因在任内与同僚合不来,受到排斥厌恶,使这种思想情绪发展得更为严重,简直有时无法安置,只能以诗酒自遣、以山水自娱。

名家点评

〔明〕黄克缵、卫一风:赋景语清润可爱(“河柳”句下)。(《全唐风雅》)

〔清〕王夫之:大体清安,写生深润。自初唐绝技后,人但从高、岑起,且不知此,况望企及?(《唐诗评选》)

〔明〕钟惺、谭元春:钟云:“雨去”“去”字妙,才于“花光湿”“光”字有情,若直言雨,则湿在“花”而不在“光”矣(“雨去”句下)。谭云:“湿”言光,“疏”言影,即不寻常(“雨去”二句下)。(《唐诗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