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花令·春(中国文化·古典诗词品鉴)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襄阳人,后徙河南巩县,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大多是反映当时的社会面貌和民间疾苦,题材广泛,寄意深远,抒发了忧国忧民的情怀,因而被誉为“诗史”。杜诗沉郁顿挫,语言精练,格律严谨,感情真挚,达到了极高的艺术水平。

锦江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登楼

唐·杜甫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

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父吟》。

注释

客心:这里指客居在外人的心。

锦江:这里是指濯锦江。成都出锦,锦在江中漂洗,色泽更加鲜明,因此命名濯锦江。

玉垒浮云变古今:多变的政局和多难的人生,捉摸不定,就像山上浮云,古往今来一向如此。

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唐代政权稳固,不容篡改,吐蕃还是不要枉费心机,前来侵略了。

可怜后主还祠庙:后主指三国时期刘备的儿子刘禅。曹魏灭蜀,他辞庙北上,成亡国之君。聊为:不甘心这样做而只能如此。

梁父吟:古乐府中的一首葬歌。

简析

整首诗即景抒怀,描写了山川联系着古往今来社会的变化,谈论人事的同时借助了自然界的景物,全诗将自然景象、国家灾难、个人情思融为一体,语壮境阔,寄意深远,展现出诗人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首联“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提挈全篇,在这样一个万方多难的时候,流离他乡的诗人愁思满腹的登上高楼,花伤客心,以乐景写哀情。颔联“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从诗人登楼所见的自然山水描述山河壮观,写到古今世事的风云变幻,诗人联想到国家动荡不安的局势,从对祖国山河的赞美转而朝向民族历史的追怀。颈联“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议论天下大势,认为大唐帝国气运久远,虽然心中会有焦虑,但充满了坚定信念,认为吐蕃的挑衅是徒劳的。尾联“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父吟》”咏怀古迹,讽喻当朝昏君,寄托诗人的抱负,感慨自己空怀济世之心,苦无献身之路,只能靠吟诗来聊以自遣。

背景

这首诗是唐代宗广德二年(764)春,杜甫在成都所写。这时诗人已经在四川待了五年,在“万方多难”的情形下,他听说严武又被任命为成都尹兼剑南节度使,非常开心,觉得国家有救了,于是在暮春的一天,登楼凭眺,有感而作此诗。

名家点评

七言难于气象雄浑,句中有力,而纡徐不失言外之意。自老杜“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与“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等句之后,常恨无复继者。(《石林诗话》)

老杜七言律诗一百五十九首,当写以常玩,不可暂废。今“登览”中选此为式。“锦江”“玉垒”一联,景中寓情;后联却明说破,道理如此,岂徒模写江山而已哉!(《瀛奎律髓》)

常人以“花近高楼”,何伤心之有?心亦有粗细雅俗,非其人不知。(《唐诗归》)

舍南舍北皆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客至

唐·杜甫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

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馀杯。

注释

客至:这里的客是指崔明府。

蓬门:用蓬草编成的门户,借指房子的简陋。

兼味:多种美味佳肴。无兼味,借指菜不多的意思。

樽酒句:古人喜欢饮新酒,杜甫以家贫无新酒而感到歉意。

肯:这里是向客人征询可否。

简析

整首诗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表现出诗人质朴的性格和对客人的热情。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首句从户外的景色点明了客人到访的时间、地点和诗人当时的心情,临江近水的成都草堂门前绿水缭绕、春意荡漾,诗人做好了迎接访客的准备。“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长满花草的庭院小路从未因为迎客打扫过。一向紧闭的家门,今天才第一次为你崔明府打开。“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诗人舍弃了其他情节,只拿出了最能显示宾主情分的生活场景,重笔浓墨,着意描画,读者似乎可以看到诗人延客就餐、频频劝饮的情景,听到他抱歉酒菜欠丰盛的话语。“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馀杯。”诗人高声呼喊,请邻翁来作陪共饮,说明两个人越喝酒意越浓,越喝兴致越高,兴奋、欢快,气氛相当热烈。

背景

诗人入蜀之初,在成都西郊浣花溪头盖了一座草堂,暂时定居,这首诗是当时有客人到访时写下的。

名家点评

钟云:二语严,门无杂宾,意在言外矣(“花径不曾”二句下)。谭云:“肯与”二字形容贵客豪宾,入妙(“肯与邻翁”二句下)。(《唐诗归》)

天然风韵,不烦涂抹。(《唐诗援》)

村朴趣,村朴语。(《唐诗镜》)

经时无客过,日日有鸥来。语中虽见寂寞,意内愈形高旷。前半见空谷足音之喜,后半见贫家真率之趣。(《唐诗摘钞》)

画图省识风面,环珮空归夜月魂

咏怀古迹(其三)

唐·杜甫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夜月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注释

明妃:这里指王昭君。

朔漠:北方的沙漠。

青冢:这里指王昭君的坟墓。

春风面:这里形容王昭君的美貌。

简析

这是组诗《咏怀古迹五首》中的第三首,诗人借吟咏昭君村来怀念王昭君,从描写王昭君的遭遇,展现出昭君对故国的思念与怨恨,在诗人看来,昭君虽死,魂魄还要归来,这也暗示了诗人自己的身世和爱国之情。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首句点明昭君村所在的地方。“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简短而有力的两句诗,写尽昭君一生的悲剧。“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月夜魂”,进一步写了昭君的身世家国之情。“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最后借由千载作胡音的琵琶曲调,点明了昭君“怨恨”的主题。

背景

杜甫远离故乡,身在夔州,因为这里是王昭君的故乡,作者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诗。

名家点评

清·李子德:“只叙明妃,始终无一语涉议论,而意无不包。后来诸家,总不能及。”

渭北天树,江东日暮云

春日忆李白

唐·杜甫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何时一尊酒,重与细论文。

注释

不群:高出于同辈。

论文:六朝以来,通称诗为文。这里指的是论诗。

简析

这是一首怀念李白的五言律诗,主要从怀念的角度来落笔,前面四句一气呵成,全是对李白诗歌的盛赞。第一句称赞他的诗歌冠绝当代,第二句诠释前面的内容,说他写出的诗出类拔萃,无人可比,是因为思想情趣卓异不凡。紧接着,诗人又赞美李白,说他的诗像庾信那样清新,像鲍照那样俊逸。整首诗全是溢美之词,但毫不造作,笔力峻拔,热情洋溢。从这些坦荡率真的赞誉中,我们不难看出诗人对李白的诗作十分钦佩,对这份友谊十分珍惜。

背景

这是唐玄宗天宝五载(746)或天宝六载(747)春杜甫居长安时所作。

名家点评

明·王嗣奭:公怀太白,欲与论文也。公与白同行同卧,论文旧矣。然于别后另有悟人。因忆向所与言,犹粗而未精,思重与论之。此公之笃于交谊也。(《杜臆》)

清·黄生:五句寓言己忆彼,六句悬度彼忆己,七八遂明言之。(《杜诗说》)

国破山河在,城草木深

春望

唐·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注释

草木深:指人烟稀少。

感时:为国家的时局而感伤。

簪:束发的首饰。古代男子小时候蓄长发,成年后在头顶把头发束起来,用簪子横插住,防止散开。

简析

这首诗由开篇描绘国都的萧索,到触目所及的春花流泪,鸟鸣怨恨,写到战事持续很久,家里音信全无,最后写到自己的哀怨和衰老,环环相生、层层递进,创造了一个能够引发人们共鸣、深思的境界。

背景

这首诗歌写于至德二年春,当时的杜甫因为听说太子李亨即位,想要投奔肃宗朝廷,途中不幸被叛军俘获,解送至长安,后因官职卑微才未被囚禁。身陷囹圄的杜甫目睹长安城一片萧条零落的景象,百感交集,写下了这首传颂千古的名作。

名家点评

北宋·司马光:“古人为诗,贵于意在言外,使人思而得之,故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耐也。近世诗人,唯杜子美最得诗人之体,如‘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山河在,明无余物矣;草木深,明无人矣;花鸟,平时可娱之物,见之而泣,闻之而悲,则时可知矣。他皆类此,不可遍举。”(《温公续诗话》)

明·王嗣奭:“落句方思济世,而自伤其老。”(《杜臆》)

方回:“此第一等好诗。想天宝、至德以至大历之乱,不忍读也。”(《瀛奎律髓》)

郁达夫:诗之五:“一纸家书抵万金,少陵此语感人深。”(《奉赠》)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作伴好还乡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唐·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注释

官军:唐朝的军队。

青春:这里指春天的景物。

作伴:与妻儿一同。

简析

这首诗是典型的叙事抒情诗,当时延续七年多的“安史之乱”终于结束,作者听说蓟北光复,想到可以挈眷还乡,喜极而涕。全诗情真意切,主题是抒发自己听到捷报,急切想要回家的喜悦之情。

“剑外忽传收蓟北”,恰当地表现了捷报的突然。对于多年漂泊在外,备尝辛苦的诗人来说,突然听说可以回家,惊喜之情溢于言表,“初闻涕泪满衣裳”,“初闻”紧承“忽传”,“忽传”表现捷报来得太突然,“涕泪满衣裳”则以形传神,表现突然传来的捷报在“初闻”的一刹那所激发的感情波涛。“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此时,他突然想到多年来和他一起经受苦难的妻子和儿女,漫不经心地收拾行李,心里欣喜异常。“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对于已经年老的诗人来说,难得放歌,也不宜“纵酒”,但如今这种情形下,什么都顾不得了,弹指之间,心已经回到了故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读者眼前似乎出现了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的急速飞驰的画面,此刻诗人的惊喜达到高潮,全诗也至此结束。

背景

广德元年(763)冬季唐军在洛阳附近的衡水打了一个大胜仗,收复了洛阳和郑(今河南郑州)、汴(今河南开封)等州,第二年持续七年多的“安史之乱”宣告结束,52岁的杜甫听说消息后欣喜若狂,写就了这首诗。

名家点评

明·王嗣奭:说喜者云喜跃,此诗无一字非喜,无一字不跃。其喜在“还乡”,而最妙在束语直写还乡之路,他人决不敢道。(《杜臆》)

明·黄周星:写出意外惊喜之况,有如长比放流,骏马注坡,直是一往奔腾,不可收拾。(《唐诗快》)

清·黄生:杜诗强半言愁,其言喜者,惟《寄弟》数首,及此作而已。言愁者使人对之欲哭,言喜者使人对之欲笑。盖能以其性情,达之纸墨,而后人之性情,类为之感动故也。使舍此而徒讨论其格调,剽拟其字句,抑末矣。(《杜诗说》)

映阶碧草自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蜀相

唐·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注释

蜀相:指三国蜀汉的丞相诸葛亮。

锦官城:成都的别名。

森森:茂盛繁密的样子。

三顾频烦天下计:刘备为统一天下而三顾茅庐,向诸葛亮请教。

两朝开济:诸葛亮辅助刘备开创帝业,又扶助刘禅,经历了父子两朝。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诸葛亮多次出师伐魏,没有取得最终的胜利就先去世了,这让后世的英雄泪满衣襟。

简析

这是一首咏叹历史的七言律诗,作者借着游览武侯祠,称颂丞相辅佐两朝,同时对他出师未捷身先死表示惋惜,既有尊蜀的正统观念,又有才困时艰的感慨。

在古典诗歌中,经常会以问答起句,这首诗也是如此,“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一问一答,抒发了诗人感情的起伏不平,形成了浓重的感情氛围。第二联“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对景物的描绘色彩鲜明,静动相衬,恬淡自然,无限美妙,展现出武侯祠内春意盎然的景象。第三联“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浓墨重彩却言简意赅地概括了诸葛亮的一生,最后一联“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咏叹了诸葛亮万般努力却没有成就功业的历史不幸,让后世的英雄感慨不已。

背景

这首千古绝唱写于公元760年(唐肃宗上元元年)春天,杜甫刚到成都的时候,当时他刚刚结束了颠沛流离的生活,定居在浣花溪畔。

名家点评

北宋·半山老人(王安石)《题双庙诗》云:“北风吹树急,西日照窗凉。”细详味之,其托意深远,非止咏庙中景物而已……此深得老杜句法。如老杜题蜀相庙诗云:“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亦自别托意在其中矣。(《苕溪渔隐丛话》)

子美流落剑南,拳拳于武侯不忘。其《咏怀古迹》,于武侯云:“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及此诗,皆善颂孔明者。(《瀛奎律髓》)

起语萧散悲凉,便堪下泪。(《唐诗援》)

迟日江山丽,风花草香

绝句·迟日江山丽

唐·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释

迟日:春天每天白昼的时间越来越长,太阳落下的时间慢慢变迟了。

泥融:泥土滋润、湿润。

简析

这首诗是极富诗情画意的佳作,对仗工整,自然流畅,别具风格。

首句“迟日江山丽”从大处着墨,描写了在初春灿烂的阳光下,浣花溪一带明净绚丽的春景,很有画面感。“迟日”突出了初春的阳光,以统摄全篇。第二句“春风花草香”进一步以和煦的春风和初绽的百花,以及如茵的芳草,浓郁的芳香来展现明媚的大好春光,让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第三句“泥融飞燕子”,春暖花开,泥融土湿,燕子忙碌地飞来飞去,衔泥筑巢。充满生机勃勃的画面就这样展现出来了。第四句“沙暖睡鸳鸯”,这种静态景物的描绘,让人眼前展现出一幅春日融融,日丽沙暖,一对鸳鸯卧在溪边的沙洲上静睡不动的画面。

背景

这首诗是杜甫在公元759年,感受到政治黑暗,毅然辞官,一路西行,在浣花溪畔居住的时候写就的。

名家点评

明·王嗣爽说:“余曰:上二句两间(指天地间)莫非生意,下二句见万物莫不适性。岂不足以感发吾心之真乐乎?”(《杜臆》)

清·陶虞开:诗人笔法高妙,能“以诗为画”。(《说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