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花令·竹(中国文化·古典诗词品鉴)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李峤

李峤(约645—714),赵州赞皇(今属河北)人。宫廷诗人,诗多咏物。与同乡苏味道齐名,合称“苏李”,与苏味道、崔融、杜审言并称“文章四友”。《全唐诗》存诗五卷。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唐·李峤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注释

解:能够。

三秋:古时将秋季分作三个时期,即孟秋、仲秋和季秋。诗中三秋就是季秋,也可称作暮秋、晚秋,时值农历九月。

二月:农历二月,在古时常代指早春时节。

斜(xiá):倾斜,歪斜。诗中作动词的使动用法,译为使竹倾斜。

简析

本诗为一首暗藏玄机的谜诗,诗人从视、听、嗅三个感官角度刻画风无形胜有形的力量。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秋风过境,落叶纷飞,一沐春风,万树花开。新陈代谢原是事物发展的自然规律,诗人却另辟新意,把叶落花开归因于风的作用,把自然万物的更迭同风——外力作用紧密相连,暗暗昭示着风于自然的生命力,表现出作者对外物观摩细致、心思柔腻。“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风急浪涌,直上云霄,凉风飒飒,群竹也为之动容倒伏。“浪”的桀骜不驯,“竹”的傲然刚骨皆因风的来临纷纷膜拜,凸显了风至高无上的力量。风之温柔痴情突变为彪悍强劲,此处强烈的对比,既可看出风的变幻莫测,也是对其力量描写的一种升华。诗人用了对仗的手法,诗中“三秋叶”对“二月花”,“千尺浪”对“万竿斜”。对仗工整,前后呼应,使诗人所要表现的情景更加活泼灵动。

背景

此诗作年未得确证。有人认为,李峤、苏味道、杜审言三人一起在春天游泸峰山,山上景色秀美,一片葱郁。等及峰顶之时,一阵清风吹来,李峤诗兴大发,随口吟出了这首诗。

名家点评

〔清〕张萧亭:五言之兴,源于汉,注于魏,汪洋乎两晋,混浊乎梁陈,风斯下矣。唐兴而文运丕振,虞魏诸公已离旧习,王杨四子因加美丽,陈子昂古风雅正,李巨山文章宿老,沈宋之新声,苏张之手笔,此初唐之杰也。(《师友诗传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