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禹锡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河南洛阳人,有“诗豪”之称。刘禹锡诗文俱佳,涉猎题材广泛,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韦应物、白居易合称“三杰”,并与白居易合称“刘白”。其诗大多自然流畅、简练爽利,有《陋室铭》《竹枝词》《乌衣巷》等名篇传世。
塞北梅花羌笛吹,淮南桂树小山词
杨柳枝词九首(其一)
塞北梅花羌笛吹,淮南桂树小山词。
请君莫奏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
注释
梅花:汉乐府横吹曲中的《梅花落》。
桂树:西汉淮南王刘安的门客小山作的《招隐士》,其首句为“桂树丛生兮山之幽”。
杨柳枝:刘禹锡模仿乐府旧曲所作,以七绝形式加以翻新。
简析
全诗有九首,这首为序曲,意为劝人听改编的新曲。
首句提到汉乐府横吹曲中的《梅花落》,次句讲的是《楚辞》中的《招隐士》篇。《梅花落》曲原出塞北,歌咏梅花;《招隐士》出自淮南王门下,屡屡咏及桂树,它们与《杨柳枝词》一样歌咏花草树木,在内容上有相通的地方,所以作者拿它们来与《杨柳枝词》相比。接着指出《梅花落》《招隐士》毕竟是前朝的曲子,就不要再奏了,现在还是听翻新的《杨柳枝》吧。
诗人采用对偶的方式将古今比照,使诗歌于整饬中流动着变革之美,于匀齐之外再添一抹新意。刘禹锡摈弃旧俗,摆脱旧理,于古意中创新,方为“莫奏”之真谛,恰为“休听”之内蕴。
背景
刘禹锡晚年在东西二京时期所作,共有九首。刘禹锡晚年与白居易唱和酬答,白居易有组诗《杨柳枝词八首》,刘禹锡的这九首就是与白居易的唱和之作。
渡头轻雨洒寒梅,云际溶溶雪水来
松滋渡望峡中
渡头轻雨洒寒梅,云际溶溶雪水来。
梦渚草长迷楚望,夷陵土黑有秦灰。
巴人泪应猿声落,蜀客船从鸟道回。
十二碧峰何处所,永安宫外是荒台。
注释
松滋渡:在今湖北松滋县西北,距下牢关三峡尽处不远。
溶溶:水流动的样子。
雪水:指江水。
梦渚:云梦泽中的小洲。
楚望:指楚国山川。
夷陵:楚国先王陵墓名,后做县名,在今湖北宜昌境内。
秦灰:秦军焚烧夷陵的灰烬。
巴人:巴地之人。
鸟道:指只有鸟能飞到的地方。
十二碧峰:指巫山十二峰。
永安宫:在白帝城内,为刘备托孤之所。
简析
此诗首句先写渡口之景,第二句写看见融化后的雪水从云间奔涌而来。
第三句的“楚望”巧妙地借用了一典故。秦将白起攻楚时,曾火烧“夷陵”。“土黑”“秦灰”精练地概括了这一历史故事。诗人这里借历史抒发了对兴亡的感慨,表示没有千秋万代的帝王之业。“迷”字体现联想史事时引起的迷惘之情。“有”字是在感慨山川依旧,而霸王之业仅有余灰而已。
第五、六句写船客的哀愁。
第七、八句从巫山十二峰联想到楚王梦神女,从荒台联想到神女所居住的地方,从永安宫联想到蜀国先主刘备,种种令人感到传说是那样虚无缥缈,前朝王事亦是。
背景
刘禹锡在外任职22年,其间曾担任朗州(今湖南常德)司马、夔州(今四川奉节)刺史,多次往返都经过松滋渡。这首诗应是长庆元年(821)冬末春初赴夔州仕途中所写。
名家点评
〔唐〕范摅:中山刘公曰,顷在夔州,少逢宾客,纵有停舟相访,不可久留,而独吟曰:“巴人泪逐猿声落,蜀客舟从鸟道来。”(《云溪友议》)
〔清〕王夫之:自然感慨,尽从景得,斯为景藏情。(《唐诗评选》)
〔清〕屈复:一、二松滋渡,又点时。中四望峡中景物。“秦灰”,借《史记》白起烧夷陵,实暗用劫灭事,言沧桑多变也。七、八既见神女荒唐,又吊先主之遗踪,遥应秦灰句也。(《唐诗成法》)
〔清〕何焯:触目崄艰,并不得如襄玉、宋玉之遇,是其托寄所在地。(《唐三体诗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