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是唐代最伟大的诗人之一,被后人誉为“诗仙”。李白生活在盛唐时期,他性格豪迈,游踪遍及南北各地,写出大量赞美名山大川的壮丽诗篇。李白的诗作,以乐府、歌行及绝句成就为最高。其歌行,完全打破诗歌创作的一切固有格式,空无依傍,笔法多端,达到了变幻莫测、摇曳多姿的神奇境界;其绝句自然明快,能以简洁明快的语言表达出无尽的情思。其诗风,既豪迈奔放,又清新飘逸,想象丰富,意境奇妙。
可叹东篱菊,茎疏叶且微
感遇四首(其二)
可叹东篱菊,茎疏叶且微。
虽言异兰蕙,亦自有芳菲。
未泛盈樽酒,徒沾清露辉。
当荣君不采,飘落欲何依。
注释
泛:指用菊花浸酒。
清露:清冷的露珠。
当荣:正当花开之时。
简析
诗人在这首诗中以菊花自喻,表达了功业未成,时光飞逝之感。前四句借用陶渊明“采菊东篱下”之意赞美菊花,言其不畏寒冷,独自于深秋绽放,不仅有“茎疏叶且微”的怜叹之意,更赞扬菊花与春天的兰蕙相比,也自有其出众之处。后四句表达了对菊花的深切爱怜,与此前“茎疏叶且微”相应。菊花正值盛开,却没有人来采撷入酒,无缘热闹繁华,只能在清冷的露水中默默开放。“当荣君不采”两句颇有“有花堪折直须折”之意,慨叹时光不再,花落无依,将菊花赋予人性化的色彩,创造了一个“东篱菊”的典型意象,同时也寄托了诗人自己的怅惘情绪。
全诗托物言志,清新自然,含蓄隽永。
背景
本诗是李白《感遇四首》中的第二首,此诗以菊花自喻,表达了韶华易逝、岁月难留之感。
名家点评
〔元〕萧士赟:此篇喻贤者蒙朝廷养育之恩,有才而不见用,空受此恩也。当可用之时而君不采之,惟有飘零老死而已,将安所依乎?是可叹也。(《分类补注李太白诗》)
携壶酌流霞,搴菊泛寒荣
九日
今日云景好,水绿秋山明。
携壶酌流霞,搴菊泛寒荣。
地远松石古,风扬弦管清。
窥觞照欢颜,独笑还自倾。
落帽醉山月,空歌怀友生。
注释
流霞:代指美酒。
搴菊:以手折菊。
寒荣:寒冷天气里开放的花。
弦管:泛指乐器和乐声。
窥觞:看见杯子里的倒影。觞为古代的酒杯。
自倾:自己倾倒,形容心中欢乐。
落帽:古书中有“孟嘉落帽”典故,形容风流倜傥、豪爽潇洒的名士姿态。
友生:友人。
简析
“今日云景好,水绿秋山明”,开篇写重阳佳节天朗云清,绿水青山相映成趣,可见诗人心情愉悦。“携壶酌流霞,搴菊泛寒荣”,诗人登高赏菊,畅饮美酒,酒壶中装的是佳酿,采下的菊花馨香扑鼻,散发着秋日气息。“地远松石古”,高山深林之间,松树、山石姿态奇绝,颇有古朴意蕴。“风扬弦管清”,丝竹声随风传入诗人耳中,乐声清朗动听。“窥觞照欢颜”,低头笑看酒杯中的倒影,映照出诗人愉悦的笑颜,见到酒杯中的自己,诗人不禁开怀大笑。虽然是“独笑”,但诗人并非孤寂落寞地自怜,而是怡然自乐、兴致勃勃。“落帽醉山月,空歌怀友生”,尾句引用典故,山月升起,诗人像魏晋名士一样醉倒在山林之间,帽子落下,高声吟唱,怀念友人,仪容不整却自有风流,展现出自由不羁的心境。
背景
此诗约作于宝应元年(762),时李白在当涂。李白在重阳节之际登高赏菊,写下此诗,表达了豁达自乐的人生情怀。
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
九月十日即事
昨日登高罢,今朝更举觞。
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
注释
即事:以眼前事物为题材之诗。
登高:古时重阳节有登高的习俗。
更:再。
举觞:举杯。
两重阳:古时重阳节有采菊宴赏的习俗,重阳后一日宴赏为小重阳。
简析
“昨日登高罢,今朝更举觞”,言昨天才登上龙山饮宴,今天再一次在这里举起酒杯饮酒。
“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菊花为何这般苦,在大小重阳时两次被人们采撷。诗人借菊花两次遭人采摘的遭遇,抒发惋惜之情,也借菊花感叹自己被流放夜郎的不幸遭遇。
背景
这首诗是李白在当涂龙山登高之作。时唐代宗宝应元年(762)秋重阳节后一日,李白已于前一日登过一次龙山,并作了《九日龙山饮》。
名家点评
〔清〕王琦:菊以两遇宴饮,两遭采掇,故有太苦之言。(《李太白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