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鬼夜行中短篇集:百鬼夜行—阳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2

怎么了,平田先生?男人问。

我茫然若失了一阵。

“金额这样就可以了吗?”

“啊——不……”

我没仔细看。我急忙望向明细,但那与其说是明细,倒不如说已经是账册了,而且有好几本,因此无法立刻确定细节。况且我根本不清楚行情。

我不清楚——我坦白说:

“定价——类似定价的数字,这种情况完全无法作为参考,对吧?哎,这本来就是花上百余年搜集而来的东西,货币价值——或者说单位本身就有所变动,而且也得把定价换算成现在的价格……”

那样做意义不大。男人——古书肆说:

“定价是由卖家定的。在工本费上加上手续费等,若是无法回收超过这个数字的金额,就没有出售的意义。进货价加上希望的利润,就是售价,也就是定价。而另一方面,我们古书肆必须优先考虑的是买家希望的价格。这种情况下没有原价。此外,若是买家心目中的价格比定价更低,就必须估得更低一些。从预估的售价里扣除希望的利润,这个价格就是收购价。那份明细上的金额,就是这样估算出来的金额。”

原来如此,思考程序是相反的。

“旧书买卖中,很多时候折价的概念行不通。”

“跟二手货不一样,是吗?”

二手货一般都比新品便宜。

因为使用愈久,就愈会损伤或耗减。使用十年的物品比使用五年的物品价值更低。

是的,与旧货不同——古书肆说:

“要说的话,与茶具相近吧。”

确实,眼前男人的穿着打扮不像业者,给人的感觉更像茶道大师。不过这只是因为他一身和服打扮,也就是我的偏见、成见吧。

“原来如此,不是旧的、污损的就便宜这么单纯呢,没办法机械性地定价。”

“当然,破损的会比完整的价钱更低;但有些时候即使有损伤,仍具有相当大的附加价值。”

“可以当成美术品吗?简而言之,类似书画古董?”

对我这个不懂情趣的木头人而言,那是遥远的世界,但我听说一只茶碗、一幅挂轴要价几万几十万,有时甚至超出这个价钱。

“正确地说,又和古董不同——”

他的声音十分沉稳,很适合谈生意。

“书籍具有形形色色的价值,也和书画古董一样,具有美术品的价值。由于美丽的装帧、出色的封面装帧画,有些书籍也被当成物品,视为艺术品。此外,书籍也具有稀少价值。发行册数极少,或大部分已经佚失,市场上没有流通,这类书籍容易变得昂贵,同时还有历史上的价值吧。如果历史悠久,即使不是名作,要价也不菲。不过还有一个凌驾于这些价值之上的——”

那就是书籍承载的事物——古书肆说。

“承载的事物?”

是指——内容吗?

“意思是写了什么有用的东西,或具有杰出的文学价值——啊,我对文学艺术一窍不通,该怎么说……”

文学价值又是另一回事了——男人说: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即使是旧书,也有一定的需要。但一本书不会只因为它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名作,就身价暴涨。只是被视为名作的作品,比劣作更容易售出罢了。不过一本书是名作还是劣作,是由读者决定的,而读者的标准并不一定。”

是这样吗?

“伟大的学者或评论家姑且不论,内容的好坏,不是凭一介旧书商就能决定的。即使文学家不承认它的文学价值,只要有任何一个人想读它,对业者来说,它就是商品。我完全是将需要与供给放在天平上测量后,为它安上一个合适的价钱而已。决定它的好坏的,是惠顾的客人。”

“那么你说的内容是……?”

也就是能不能读啊——古书肆说着露出微笑。

“因为书籍并不是装饰品,而是拿来读的。即使不论水平好坏,有内容,才能算是一本书。”

“或许是吧,但……”

“说到底,书上写了些什么,还有那是谁在什么时候写的——这些事比美术方面的价值、稀少价值等都更来得重要。比方说,附近的蔬果店老板立志写下生平传记,嗯,印个十本好了。对认识那位蔬果店老板的人来说,这或许是一本趣味盎然的书;对他的家人而言,可能是一部珍宝;但对于一般世人而言,它毫无价值吧。不是绝对价值的问题。无论卖得多便宜,应该……也不会有毫无关系的人去买它吧。”

应该没有吧——我回答:

“唔,就你说的来看,买方多么想要它,然后价格是否符合想要的心情,这就是判断价格高低的关键?”

是的——古书肆点点头。

“可是,假设那位蔬果店的老板妙笔生花,文采动人,又会怎样?”

“就算是这样,还是不会有人买吧?毕竟文笔好不好,不亲自读过不会知道。就算免费赠……唔,我的话就不会拿。”

“应该吧。但是假设有人读了它,大受感动好了。或许他会把书拿去借人,或是在公开场合赞不绝口。这么一来,应该会有几个人被勾起兴趣吧。这种情况,不必太多人,光是五六个人对它感兴趣——”

“哦,书就不够了?”

“没错,书只印了十本,可能没办法让每一个想要的人都拥有。无论如何都想得到它的人数超过剩余的册数的话,或许会形成争夺战。若是演变成竞标,即使卖方没有哄抬价格的意思,顾客也会自己加码。不,只是这样的话,应该还不算什么,但假设那位蔬果店老板竟在日后成了著名的文学家,那么这本书……”

将成为极宝贵的珍本——古书肆说:

“这种情况,书会变得非常值钱。价格会比原价翻涨好几倍,有时甚至会飙出不合理的高价。也就是原本大概免费也没有人要的书,被以远超定价的高价交易。不过对于不清楚这些情况、不了解市场动向的人而言,唔……”

它还是一本废纸——古书肆说,指着账册般的明细。

“古董的话,行情会依据鉴定师的鉴定结果而变动,但旧书无法如此。书籍的价值是极为私人的基准决定的。不会因为有谁说它好,它的价值就因而提高。新书的话,有时光靠佳评就能畅销,但只听口碑买书的人是不会来买旧书的。”

总而言之,一切都看客人吧。

“哎,客户群改变的话,或许也能机械性地定价;而且阅读这种行为普遍化的话,旧书买卖的形态应该也会跟着改变——”

阅读不是普遍行为吗?我问。古书肆说如果是普遍行为,书应该卖得更好。

“请想想看我国的人口。若是每一个家庭,每一户都买一本书,那么新书的发行册数应该会是现在的千万倍才对。这么一来,出版公司将会跻身承载我国经济的一大产业,而我也可以更抬头挺胸地走在路上。但是依现况来看,只能说读书家、爱书家是极为特殊的一群。”

“确实……如此吧。”

的确,我也曾被骂过“成天看书没出息”。我觉得这种情况的书不一定全指娱乐小说。比方说,在战前,一般风潮都认为写作不是值得男子汉奉献一生的职业。

“我们旧书商仅以这样的特殊族群为客户做生意。这份明细上记载的金额,是基于那类奇特族群愿意消费的预估金额推算出来的收购金额。当然,我也是做生意的,因此就像刚才说的,收购价里已经扣除了手续费。这上头的金额再加上手续费,就是我贩卖的价格。所以若是不通过我们业者,直接与顾客交易的话……可以卖到更高一些的价格。”

“哦……”

“我们也是要糊口的,若是不在收购价上加上佣金贩卖,就没办法维持生计。而这个佣金,有时是一成,有时高达五成。如果能以比我们加成的金额更低的金额卖出去,卖家就可以卖到更高的价钱,而买家也可以更便宜地买到。”

“哦,也就是我们自己来当批发商,是吗?不是以成本价,而是用批发价卖出去?”

资产的运用管理,也就是利用本金钱滚钱。或许是因为如此,我几乎忘了贩卖物品营利这理所当然的事。

“但我们没有出售的方法,也没有渠道。”

“我已经找到可能的买家,也已经在交涉了。”

“这样吗?”

是的——古书肆说,指着明细。

“毕竟量这么庞大,而且有许多珍本。这次我请来十三名同业协助整理,光整理就花了十四天。数量如此庞大,即使分为十四等份——我们也吃不下来。也就是说,像我们这种零售业者,没有买下由良家全部藏书的资金能力。因此即使只有昂贵的书籍,也必须预先找到买家才行。”

“这么快就找到了吗?”

“我刚才也提过……”

幸好我们的客户群十分特殊——和服男人笑道:

“爱书家都是消息通。值得欣喜的是,从昂贵的书本开始,买家都已经决定好了,目前约有三成左右的书籍已经被预订走了。”

“不先看到货品就决定购买了……?”

我再次望向明细,实在不像书籍价格的庞大数字映入眼帘。

“这么昂贵的东西?”

“没错……这样的金额,实在不好光凭信用就逼迫对方先行付款。因此如果平田先生可以接受这份明细的金额,希望可以让我们先将书搬出。我想让客人确定一下货况。不过基于我前面提到的理由,若是平田先生希望直接和对方交易,我也可以将那些买家介绍给您。”

“这……”

“您意下如何?”

“不。”

然后我想起了那数量庞大的书墙。

不知道有几万册。光是计算,感觉都快疯了。

不,光是想象就吃不消了。

“我们出售这些书籍,并不是为了营利,因此利润多少都无所谓。再说,我很信任你,我不认为……你会故意贱价收购。”

由良本家的当家在事件过后,决定放弃一切权利,将包括土地房屋在内的一切财产全数变卖。对于佣人,将支付一大笔金额作为补偿;其余收入则捐赠给适合的团体——当家如此宣布。

换句话说——

由良奉赞会也要解散了。

但是……状况并非如此单纯。

数不清的庞杂事务手续在等着我处理。因此对我而言,那起事件形同结束之后才开始。

善后非常辛苦。

虽然是陈词滥调,但这种状况只能以“辛苦”来形容。

能够以文件处理的事情还好。计算、申请、请求许可、盖章,我已经习惯这些处理了,也有专门人员。令我烦恼的是上上代兴建的豪宅,以及豪宅中的全套家私该如何处置。

那里累积了百余年的时间。

宅第中的时间流速不同,因此待在里面时看不出来,但是与外头的世界一对照,收藏在里头的物事全突如其来地暴露在时间的重量之中。

家具设备已经找到收购的业者了。

不过,最令我头痛的,还是上代搜集的为数众多的标本。具有宝贵学术价值的物品,我考虑捐给大学及博物馆,但我无从分辨哪些是宝贵的。即使要卖,也完全不清楚要找谁来买。

我请来专家挑选,将一成左右捐给数个单位,其余的全处理掉了。即使制作精良,仍是无用之物。

然后第二个令我头疼的,是超过三代搜集而来、数不胜数的书籍。

我也想过干脆全部清理掉算了。因为我以为书籍就像标本一样,即使千辛万苦找到买家,也只能卖出一成。然而看样子我错了。

如果相信参与事件的古书肆的说法……没有一本书是卖不掉的。

他说即使卖不掉,也有大学和图书馆等地方愿意接受捐赠。因此我决定将藏书全部交给那位古书肆——中禅寺秋彦处理。

一切都交给我——他答应。

“从你的话听来,那似乎不是门外汉能估价的。辛苦你如此详细地列出明细,而我看也不看就盖章,似乎很失礼……不过这个数字就可以了。”

总额比我原本预估的高太多了。

再说……

即使卖书赚了钱,最后也都要全数捐出,漫天要价也没意义。中禅寺说了句“谢谢”徐缓地行了个礼。

“我会在一两日内安排好搬出事宜,再行联络。付款方法及日期到时候再……”

不——中禅寺抬起头来。

“不,在那之前,我还有件事情要商量。”

“呃……什么事?”

“有样东西不能卖。”

“意思是……无法标价吗?”

“不是的。”

“那……是没有人要买吗?”

“也不是,研究者应该想要。事实上的确有人开口说想要了。它具有不凡的史料价值。不过它……该怎么说呢?”

中禅寺蹙起眉头,递出一张纸。

“我做了张一览表。这上头的五十册并非市售的商品、所谓的书籍。简而言之……是由良家的记录吧。”

“是……私人的记录吗?”

“没错,就类似日记。”

“这……”

本来就不该是由旧书店经手的商品吧。日记本之类的也可以当成商品来卖吗?

“这跟刚才的蔬果店的比喻不是一样的吗?”

日记不会有人要买吧。但古书肆摇摇头:

“不,不一样。写下这些文书的,是身为公卿,亦曾任职于明治政府中枢的由良公房,以及知名明治儒学家的孝悌塾的塾长由良公笃,还有在大正时代被誉为梦幻博物学家的由良行房。这个呢,是足以成为历史性研究资料、思想史研究资料的一级古文书。”

“古文书……?”

没错。

即使在宅内只是一份日记,但拿到外头,就成了古文书吧。

“这是自江户末期到大正时期的公卿华族的亲笔文献,会有人想要的。不过它同时也是由良家的私人记录……当然,是否要公开它,应该由由良家的子孙,也是它的所有人——现任当家来判断吧。不过他本人宣布放弃这个权限……”

因此状况变得有些复杂——中禅寺说:

“我们以处理所有的书籍为条件,承包这个事项,因此同业把它和其他文献以同样的方式处理。我在与买家交涉之前发现这件事,暂且押下不办……那么,该如何处置它呢?”

“这……”

该由我来判断吗?

的确,财产的去向,小至一粒灰尘都交由我全权处理。

土地、家私、衣物、饰品、有价证券、公司,所有的一切我都处理掉了。不过……

——回忆算是财产吗?

或者那不是回忆?是历史吗?我不太清楚。

这不是回忆——古书肆仿佛看透了我的心思说。

“记录并非记忆。”

“是……这样吗?”

“是的。变换成语言的瞬间,体验就变身为故事了。书写下来的记忆,再也不是原本的记忆。无论怎么客观公正地记录下来,也并非事实。现实是绝对无法书写的,平田先生。”

是这样吗?

“比方说,这份明细上写着书名、极简略的书志、书况,以及金额。我尽可能正确地记录下来了,因此应该没有太多错误。但它并非那为数庞大的书籍本身。这份目录并未反映出任何事物。不论是那些书籍的质感、气味、重量或美感,都无法自这份目录上看出。从这份目录上,应该也无法感受到制作这份目录时付出的辛苦及喜悦。”

“不过可以想象,应该是费了一番极大的辛苦。”

坦白说,我完全无法忖度那需要多少辛劳,我甚至无法想象他说的喜悦。整理书本有什么好开心的?是指整理完毕时的成就感吗?

可是我明白——中禅寺说:

“因为我人在现场,我有记忆。看到这份明细,我便能想起它们每一册。无论是重量、气味、质感,或是开卷时那兴奋的心情、追逐文字的愉悦,所有的一切……都能历历在目地回想。记录不是现实,更不是回忆。”

“即使是描述回忆的记录也一样吗?”

即使写下当时开心、快乐、难过、悲伤的心情,那也不是回忆吗?

不是——古书肆说:

“语言和文字本身并不代表任何事物。语言只是空气的震动。对虚空吐露的话语,不论拥有多么重要的意义,也和风声一样,毫无意义吧。文字也是一样,只是一种记号罢了。文章只是一连串的记忆。不,如果只是被写下来,甚至不能算记忆。文章这东西,终归是不完整的。”

“文章……少了什么?”

“我刚才也说过,书籍的价值在于能不能读。然后决定它真正价值的,只有读过它的人。换言之,被写下来的东西……”

全都必须有人阅读——书商说:

“有读者,文章才算完成。故事仅能在解读记号、理解语言的人的内在产生。语言唯有说话的人与聆听的人结为共犯,始能形成意义。因此即使是同一篇文章,不同的人来读,形成的故事也不同。一本书被多少人读过,就有多少个故事。因此无论怎么致密仔细、穷纤入微地写下回忆,作者的回忆……”

“在阅读的阶段,就成了读者的故事?”

没错——中禅寺说:

“在这之前——在写下的阶段,回忆就已经成了故事吧。第一个读到写下的文字的人,就是写下文章的人。”

这样啊,说得也是。

“总而言之,被记录的事物不是现实。反倒是尽可能排除主观记录下来的东西——比方说这份明细,对回忆更为忠实。不过这只限于拥有回忆的人来翻阅它的情况。”

这份——中禅寺指着纸张说:

“由良家的记忆,对历史家与收藏家而言,应该会是一份上好的研究资料。但是他们并没有回忆。他们当中的绝大多数……与写下它的人甚至缘悭一面。在他们心中形成的故事,是属于他们的。也许最后他们心中会涌出某些宝贵的发现或卓见……但若是与由良家有缘的人来读它,我认为应该会有些不同,因此……”

由良家的人……

硕果仅存的一人——由良本家的当家。

“伯爵他……”

由良家的现任当家被称为伯爵。虽然正确来说,是前伯爵。

“读过这份文书吗?”

“我不清楚。不过依我看,这些文书约半个世纪没有被人翻阅了。”

那么就是没有读过吧。他明明被书籍包围、被书籍淹没、靠书籍哺育,然而祖父及曾祖父亲手写下的文献,却没有过目吗?

我寻思。

当我看到自己的户籍时,究竟产生了什么故事?或许……

我再次魂不守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