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工程材料(第二版)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1.3 材料的力学性质

材料的力学性质是指材料在外力作用下的表现,通常以材料在外力作用下的变形性或强度来表示。

对材料所施加的、使材料发生变形的力称为外力或荷载P。

材料受力后发生变形,单位长度上的变形量称为应变,即ε=ΔL/L。

当材料承受外力时,内部就会产生应力。作用在材料单位面积上的力称为应力,即σ=P/A。

1.3.1 材料的强度与比强度

材料在外力(即荷载)作用下抵抗破坏的能力,称为强度。

当材料受外力作用时,其内部产生应力,若外力增大,则应力相应加大,直到材料内部质点间结合力不足以抵抗所作用的外力时,材料即发生破坏。材料破坏时的荷载称为破坏荷载或最大荷载,此时对应的应力就是材料的强度。

(1)材料的强度类型

材料在结构中承受的外力主要有:拉力、压力、剪力及弯矩等,材料抵抗这些外力破坏的能力,就分别称为抗拉、抗压、抗剪和抗弯强度,如图1.4所示。这些宏观强度一般通过静力试验来测定,故总称为静力强度,材料的静力强度是通过标准试件的破坏试验测得的。

①材料的抗压、抗拉及抗剪强度

材料的抗压、抗拉及抗剪强度按式(1.12)计算:

式中 f——材料的强度,MPa;

图1.4 材料受力示意图

F——试件破坏时的最大荷载,N;

A——试件的受力截面面积,mm2

抗压强度是评定脆性材料强度的基本指标,而抗拉强度是评定塑性材料强度的主要指标。

②材料的抗弯强度

材料的抗弯强度与试件的几何形状及荷载施加的情况有关,对于矩形截面和条形试件,当采用二分点试验(图1.4)(在两支点的中间作用一个集中荷载)时,其抗弯极限强度按式(1.13)计算:

当采用三分点试验(图1.4)(在跨度的三分点上加两个集中荷载)时,其抗弯极限强度按式(1.14)计算:

式中 ftm——材料的抗弯极限强度,MPa;

F——试件破坏时的最大荷载,N;

L——试件两支点间的距离,mm;

b,h——试件截面的宽度和高度,mm。

(2)影响材料强度的因素

①材料的组成、结构和构造

不同组成的材料具有不同的强度,即使材料的组成相同,也会因内部结构和构造不同而使强度相差较大。材料的孔隙率越大,其强度越低。对于同一品种的材料,其强度与孔隙率之间存在近似直线的反比关系,如图1.5所示。晶体结构的材料,其强度还与晶粒细度有关。

图1.5 材料强度与孔隙率的关系

石材、砖、混凝土等非匀质材料的抗压强度较高,而抗拉及抗折强度却很低;钢材为匀质的晶体材料,其抗拉、抗压强度都很高;木材内部为纤维结构,顺纹方向的抗拉强度高于横纹方向的抗拉强度。

②试验条件

试验方面的因素有:试件大小、试件形状、加荷速度以及试件的平整度等。

同样形状而不同尺寸的试件,由于小试件的一些缺陷表现不出来,强度较大试件的高。如混凝土立方体试块(200mm×200mm×200mm)比标准立方体试块(150mm×150mm×150mm)测得的强度偏低。试件形状也对强度有影响,如与立方体混凝土试块相比,棱柱体试块(150mm×150mm×300mm)所测强度比立方体试块(150mm×150mm×150mm)的低。除了尺寸效应外,与所受环箍效应的影响小也有关。具体分析如下:混凝土为脆性材料,测抗压强度时,在试块的上、下面上要放两块承压板(钢板)。试块受压时,混凝土与承压板之间存在摩擦力,产生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但是由于混凝土的弹性模量(E=σ/ε)比钢板的小,所以受同样大小的力时,钢板的横向变形小于混凝土的横向变形,因而钢板对混凝土的横向膨胀起约束作用,这种约束作用称为“环箍效应”。越接近受压面,约束作用越大,在距离受压面大约3a/2的范围以外,约束作用才消失,所以立方体试件在整个试块中都受到约束作用,棱柱体试块在中间部位未受到约束作用,所以棱柱体试块(150mm×150mm×300mm)所测强度比立方体试块(150mm×150mm×150mm)的低,如图1.6所示。

图1.6 混凝土试件的破坏状态

因为测强度时采用的是破坏性试验,因此从加载到破坏的整个过程,就涉及施加荷载的速度问题。施加荷载以后,加荷速度应该与裂缝扩展(变形增长)速度一致,如果加荷速度太快,裂缝扩展落后于荷载增长,本来在该级荷载试件就破坏了,却由于裂缝扩展慢使得试件在下一级荷载才破坏,导致测得的强度值偏高。

测试材料强度时,试件的平整度对材料强度也有影响。因此,做试验时,一定要把表面的水分、砂尘等擦掉,由于成型面不够平整,试验时要用试块的侧面与承压板接触。

③材料的含水情况

以木材来说,湿木材由于吸附水多,使木纤维之间的距离变大,内聚力降低,造成强度降低。因此,含有水分的材料较干材料的强度低。

④温度

一般来说,温度越高,材料的强度越低。比如沥青加热后变成黏滞状的液体,强度明显降低。

(3)材料的强度等级

各种材料的强度差别甚大,每种材料按其强度值的大小划分为若干个强度等级。划分强度等级,对生产者和使用者均有重要意义,它可以作为生产者控制质量的依据,也有利于使用者掌握材料的性能指标以便于合理的选用材料。常用土木工程材料的强度如表1.3所示。

表1.3 常用土木工程材料的强度

(4)材料的比强度

为了对不同类材料的强度进行对比,可采用比强度这一指标。比强度等于材料的强度与表观密度之比,即单位质量的材料强度。比强度是用来评价材料是否轻质高强的一个指标。几种主要材料的比强度如表1.4所示。木材的比强度比钢材的大,所以,木材与钢材相比,木材就是轻质高强的材料;而钢材与混凝土相比,钢材则是轻质高强的材料。

表1.4 几种主要材料的比强度

1.3.2 材料的弹性与塑性

材料在外力作用下产生变形,当外力取消后,变形随即消失并能完全恢复原来形状的性质,称为材料的弹性。这种当外力取消后瞬间即可完全消失的变形,称为弹性变形。这种变形属于可逆变形,应力与应变的比值称为材料的弹性模量,按照式(1.15)计算。在弹性变形范围内,弹性模量为常数。

式中 σ——材料的应力,MPa;

ε——材料的应变;

E——材料的弹性模量,MPa。

材料的弹性模量是衡量材料抵抗变形能力的一个指标,弹性模量越大,材料越不容易变形,即刚度越好,弹性模量是结构设计中的重要参数。

材料在外力作用下产生变形,当取消外力后,不能恢复变形,仍然保持变形后的形状和尺寸,并且不产生裂缝的性质,称为材料的塑性。这种不能恢复的变形,称为材料的塑性变形或永久变形。材料的塑性变形为不可逆变形。

实际上,纯的弹性材料是没有的。一些材料,当外力较小时,仅产生弹性变形;而当外力超过一定值后,除了产生弹性变形外,还产生塑性变形,比如建筑钢材。在受力时同时产生弹性变形和塑性变形,如果取消外力,弹性变形消失,而塑性变形不能消失,这种材料称为弹塑性材料,如混凝土。弹塑性材料的变形曲线如图1.7所示。

图1.7 弹塑性材料的变形曲线

1.3.3 材料的脆性与韧性

材料受外力作用,当外力达到一定限度后,材料突然破坏,但破坏时没有明显塑性变形的性质,称为材料的脆性。具有这种性质的材料称为脆性材料。

材料在冲击或振动荷载作用下,能吸收较大能量,产生较大变形而不致破坏的性质,称为材料的韧性或冲击韧性。

脆性材料受力后变形很小,一变形就破坏,而且进行宏观强度测定时,抗压强度远远大于抗拉强度,只适合用于承压构件。比如混凝土、砖、陶瓷等材料为脆性材料。

与脆性材料相比,韧性材料受力后可以吸收较大的能量,变形较大,但不容易破坏,抗拉强度接近或略高于抗压强度。因此,韧性材料适合于承受冲击荷载或振动荷载,比如吊车梁、桥梁、铁轨就应采用韧性材料(如钢材)。

1.3.4 材料的硬度与耐磨性

(1)硬度

硬度是指材料表面抵抗硬物压入或刻画的能力。土木工程中,为保持建筑物的使用性能或外观,常要求材料具有一定的硬度。

测定材料硬度的方法有多种,常用的有刻画法或压入法两种,不同材料测定硬度的方法不同。刻画法常用于测定天然矿物的硬度,用莫氏硬度表示,它是以两种矿物相互对刻的方法确定矿物的相对硬度,并非材料绝对硬度的等级。矿物硬度分为十级,其硬度递增顺序为滑石、石膏、方解石、萤石、磷灰石、正长石、石英、黄玉、刚玉、金刚石。钢材、木材及混凝土等材料的硬度常采用压入法测定,例如布氏硬度,布氏硬度以压痕单位面积上所承受的压力来表示。

(2)耐磨性

耐磨性是指材料表面抵抗磨损的能力。材料的耐磨性以磨损前后材料单位面积的质量损失,即磨损率表示。

材料的磨损率越低,表明该材料的耐磨性越好。一般来说,强度较高且密实的材料,其硬度较大,耐磨性也较好。材料的耐磨性与材料的组成成分、结构、强度、硬度等因素均有关。土木工程中,某些部位经常受到磨损的作用,如路面、地面、踏步、台阶等,选择这些部位用材料时,其耐磨性应该满足工程的使用寿命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