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木兰诗
唧唧复唧唧[1],木兰当户[2]织。不闻机杼[3]声,惟[4]闻女叹息。
问女何[5]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6],可汗[7]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8]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9]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10]买骏马,西市买鞍鞯[11],南市买辔头[12],北市买长鞭。旦辞[13]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14]。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15]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16]鸣啾啾[17]。
万里赴戎机[18],关山度若飞。朔气[19]传金柝[20],寒光[21]照铁衣[22]。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23]。策勋[24]十二转[25],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26],愿驰千里足[27],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28]相扶将[29];阿姊[30]闻妹来,当户理[31]红妆[32];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33]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34],对镜帖[35]花黄。出门看火伴[36],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37],雌兔眼迷离[38];双兔傍地走[39],安能辨我是雄雌?
作品简介
《木兰诗》又叫《木兰辞》,是南北朝时期在北方广为流传的一首民歌,后来被编入诗歌总集《乐府诗集》,归于《横吹曲辞·梁鼓角横吹曲》。这篇叙事民歌讲述的是花木兰替父出征的故事,一个原本在家里耕织的女子女扮男装替父亲从军打仗,并依靠自己的勇敢和机智在征战中立下许多功劳。但是凯旋后,面对天子所给的许多赏赐不为所动,婉拒谢赏,只希望返回家乡回到父母身边尽孝。
可以说在花木兰身上人们寄予了很多古代女子的理想:善良、勇敢、忠义、孝心,这些都在花木兰身上得到了很好的体现。也正是因为这样,这个故事才在民间广为流传,花木兰这个被虚构出来的艺术人物在民间文化中成为传统女性的杰出代表。
帮你理解
[1] 唧唧(jījī):织布机发出的声响。
[2] 当户(dānghù):对着门。
[3] 杼(zhù):织布梭(suō)子。
[4] 惟:只。
[5] 何:什么。
[6] 军帖(tiě):征兵的文书、名册。
[7] 可汗(kèhán):古代西北地区百姓对君主的称呼。
[8] 爷:指父亲。
[9] 市:买。
[10] 东市:东面的集市。
[11] 鞯(jiān):马鞍下的垫子。
[12] 辔(pèi)头:驾驭牲口用的嚼子、笼头和缰绳。
[13] 旦辞:早晨离开。
[14] 溅溅(jiānjiān):水流的声音。
[15] 黑山:有两种说法:一说为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东南的杀虎山,一说为今北京昌平的天寿山。
[16] 胡骑(qí,旧读jì):胡人的战马。
[17] 啾啾(jiūjiū):马叫的声音。
[18] 戎机:指战争,军务。
[19] 朔(shuò)气:北方的寒气。
[20] 金柝(tuò):刁斗。古代军中用的一种铁锅,白天用来做饭,晚上用来打更。
[21] 寒光:冰冷的月光,或雪光。
[22] 铁衣:铠甲,战袍。
[23] 明堂:明亮的厅堂,指宫殿。
[24] 策勋:记功。
[25] 十二转(zhuǎn):虚数,不是确数,形容功劳极高。
[26] 尚书郎:尚书省的官,即官名。
[27] 愿驰千里足:愿能得到奔驰千里的快马。
[28] 郭:外城。
[29] 扶将:搀扶。
[30] 姊(zǐ):姐姐。
[31] 理:梳理。
[32] 红妆(zhuāng):指女子的装束。
[33] 霍霍(huòhuò):磨刀的声音。
[34] 云鬓(bìn):像乌云般的鬓发,形容好看的头发。
[35] 帖(tiē):通“贴”,粘。
[36] 火伴:指同伍的士兵。火,通“伙”。
[37] 扑朔:动弹。
[38] 迷离:眯着眼。
[39] 傍(bàng)地走:贴着地面并排跑。走,跑。
白话意译
伴随着一声又一声织布机发出的声响,木兰坐在放在当门的织布机旁紧张地忙碌着。突然频繁而规律的织布声停止了,取而代之的是木兰一声声的叹息。问木兰,你这一声声的长吁短叹到底是因为什么?是什么样的难事让你如此愁肠百结?(木兰答)我自己并没什么烦心的事情,也没有什么好担心的。我所挂心的不过是父亲的烦恼。昨天大街上到处贴满了征兵的告示,从告示上得知我们的天子又要开始大规模地征兵了。征兵的名单写满十二个名册,每一卷上都写有父亲的名字。可是年老的父亲没有够参军年龄的儿子,木兰也没有一个年长的哥哥。父亲的难题成了木兰最大的心事,想到年迈苍苍的老父亲,木兰愿意买回骏马和鞍鞯,代替父亲奔赴战场。
一番东奔西走之后,在各处集市上买回了骏马、鞍鞯、辔头和长鞭。早上告别父母出征,晚上在黄河边上宿营。以往回荡在耳边的爹娘的呼唤声这时再也听不到了,听到的只有黄河之水的轰鸣声。早上醒来告别黄河边上的宿营地,走到天黑后又在黑山顶上安营扎寨。听不到爹娘呼唤女儿的声音,夜风却送来燕山脚下胡兵的战马嘶鸣声。
从万里之外来到生死搏杀的战场,中间虽隔着千山万水,但是保家卫国的健儿却快马如飞,飞奔而过。北方的寒夜里,打更的梆子声回荡在军营的上空。清寒的月光照在战士们的铠甲上寒意显得更加浓重。在一次次的厮杀中数不清的将士横尸疆场,剩下的人经受十年的征战之后终于载誉归来。
凯旋的将士们有幸朝见天子,金碧辉煌的大殿里,天子坐在高高的龙椅上对有功的将士进行奖赏。在记载将士功劳的功劳簿上,木兰的功劳被全部记录在册。多年征战,木兰在战场上立功无数,也因此得到天子的很多赏赐。赏赐之外,可汗还一再询问木兰还有什么要求,木兰说尚书郎那样的官位也不是我的心中所愿,如果说有什么要求的话,只愿可汗能够给我一匹千里良驹,让它带着我尽快回到父母的身边。
年迈的父母听说自己从军多年的女儿就要回来了,抑制不住激动的心情相互搀扶着走出村口来迎接。姐姐听说妹妹从疆场归来,赶紧梳洗打扮整理自己的衣装。现在已经长大的弟弟,听说替父亲从军的姐姐要回来了,连忙把家中的刀磨得飞快准备杀猪宰羊迎接姐姐归来。木兰跟着归来的战友一起回到阔别已久的家,打开卧室的房门,坐在自己的床上,把战场上的征衣换成旧时的女装。对着窗户把一头乌黑的秀发细细梳理,在镜子前把花黄认真地贴上额头。梳洗打扮一番之后出门跟军中的伙伴相见,伙伴们一个个非常惊讶。一起从军十二年之久,竟然不知道自己身边的木兰原来是个女儿身。
人们之所以能够轻松辨认兔子的雌雄,是因为雄兔在静处时两只前脚时不时地踢腾几下,而雌兔在静处时常常眯起两只眼睛。但是如果一雌一雄两只兔子并排跑的话,谁还能分辨出来哪个是雌兔哪个是雄兔呢?
经典赏析
作为一首叙事诗,它的最大特色就是故事的完整性。《木兰诗》所讲的这个故事在完整性上做得非常好。开篇以木兰织布时的叹息声为缘起,又通过问答的形式道出事情的原委,木兰由此而产生替父从征的心愿。然后出征前的准备工作,出征途中的景物变换,十年征战的艰难困苦,取得胜利后接受天子的召见,拒绝出仕只愿回乡侍奉双亲,再到后来返乡时家人的反应,到家后重新变回女儿身,以及伙伴们得知木兰真实身份后的表情,从事情的缘起到胜利归乡见亲人的情形,事无巨细,无一缺漏。这是《木兰诗》的第一大艺术特色。
在故事的完整性之外,《木兰诗》的第二大艺术特色便是详略的巧妙运用。虽然在整个叙事过程中作者做到了事无巨细,无一遗漏,但是每个细节的详略却是不同的。也正是因为详略运用得当,才能够在保证故事完整性的同时避免落入流水账的窠臼。而这个详略的核心便是这首诗歌的主题,通过故事展现主人公的种种美德。每一个详细描写的细节都在强调木兰的女子身份和种种的美好品德。
《木兰诗》的第三个艺术特色便是塑造的人物形象鲜活生动。这一特色主要得益于巧妙设置的困境。把人物放在困境中是最能凸显她身上的某一特质的,如此经过几个困境的磨炼之后,主人公的形象就渐渐变得丰满起来了。比如一开始就是一个困境,父亲年迈不能应征,偏偏征兵的告示上又有父亲的名字,而家里没有一个成年男子能够代替父亲出征。所幸木兰以自己代父出征的行动化解了这个困境。经此,木兰的聪慧、勇毅、忠孝已经被大家所接受。然后面对天子的赏赐,看似比较轻松,实则又是一个困境。一个关于品格和人性的考验,面对高官厚禄和权势又该何去何从?木兰用拒绝做官,返乡来回敬,这对主人公的品德又是一次升华。
最后的结尾处用“雌雄兔子的区别”和“雌兔与雄兔并排跑动雌雄难辨”来做比喻,借此揭开木兰从军十二年而伙伴不知其实为女郎的谜底。风趣幽默的比喻给诗歌增添了不少轻松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