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急救:日常心理问题应对策略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试图消灭心理问题并不可取

在很多方面,现代心理学与传统心理学持有不同的观点。就心理问题的治疗而言,传统心理学认为,心理咨询和治疗的目标就是将对方的心理问题消灭,然而,结果是很多传统心理学家不曾预料到的:就好比是拆东墙补西墙,就好像是暴风雨后即将泄洪的水库,你堵住了左边出口,右边出口又漏水,很快,上面也快决堤了,结果是越堵问题越大。比如某个嗜赌的赌徒,通过心理医生的治疗,他好赌的问题解决了,但时间还没过去多久,他又开始抽烟成瘾,也许他又去寻找医生的帮助,他的烟瘾也戒除了,但又没过多久,他很可能会暴饮暴食。于是,问题在不断解决,新问题也在不断产生,这大概就是现实生活中人们常说的“治标不治本”。

下面我们来更详细地谈谈其心理原理。

我们都知道,人在产生某种负面情绪的时候,通常都会找到宣泄的方式,比如一个人在愤怒的情况下,可能会摔东西、骂人甚至是打人,也有人会去求助于自己最信任的人,方法很多,不管是哪种方式,他总是在表达自己的愤怒。

同样,当一个人内心缺乏安全感或者感觉不被爱的时候,他们也会有所表现,比如,案例中的总是检查门是否锁好的患者,女孩因为胖被嫌弃而疯狂减肥等,只是他们的表达方式已经超出了常态,这在心理学上被称为心理症状或者症状性表达。

除此之外,还有一点,就是数量的多少,我们称之为表达方式范围,还以上面两个案例为讨论对象,他们的表达方式都只有一种,也别无选择。

如果一个人受了委屈,却因为某种原因,我们告诉他不准哭,不许闹,更不许对别人发情绪,那么,在无法表达的情况下,更严重的心理问题就产生了。到这里,我们就可以下结论:试图单纯地减少表达,消灭某些心理症状,不是明智之举。

可能你会产生疑问,既然消除心理症状不明智,那为何不直接将心理问题从根本上消除呢?这样就能“治标也治本”了,乍一听,这句话十分有道理,但这句话是完全建立在消除人类各种需要的基础上的,可以说是滑稽的。我们都知道,人都有各种需要,有些是必需的,有些则是非必需的,比如,对生存的需要,我们都要吃饭穿衣,对爱的需要等,可以彻底消除的吗?也许是可以的,但你的人生就不会完整了,你就会变得像机器人一样没有感情和情绪,你的人生也会失去色彩。

可见,面对各种心理问题,我们不仅要看到其心理症状,更要看到其症状背后所要表达的需要。很多时候,我们完全不必费尽唇舌地处理心理问题的根源,只需要认同并扩大其表达的方式,将其内在动力或能量,引导到建设美好未来这个方向上来。

可见,在心理自愈这一方面,你应扩充自己的表达方式,这样,你的身心会更健康,你的生活也会更添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