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漕运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中国历史上的漕运兴于秦统一中国,终于清末,前后存续两千多年。秦代漕运主要用于攻城掠地,汉代漕运也主要用于战争,就漕运制度而言,这个阶段仅为雏形。隋唐宋时期是漕运的大发展阶段。对于自隋代至清代的多个朝代,漕运都是重大的国家事务,是古代中国这一巨大的农业帝国保持顺利运行的基本保障之一。在漫长的历史时期里,漕运这一独特的制度和体系,跨越多个朝代,稳定地延续了一千多年,对古代中国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形成了近两千年的文化传统。沿中国大运河持续运行的漕运系统,促进和加强了中国东部经济区域的发展和繁荣,稳定了中国的政治经济格局,保证了国家统一和安全,对古代中国大一统观念的产生和传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更加强了地区间、民族间的文化交流。
随着制度的完善和规模的扩大,漕运逐渐突破其早期以政治功能为主体的窠臼,发挥着越来越广泛的社会功能,成为维护王朝稳定和制衡社会,消弭诸如重赋、灾祸及物价波动等造成的社会不安定因素的重要手段。同时漕运在促进南北文化交流和区域社会开发等方面也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从公元7世纪初隋朝政府建立纵贯中国南北的漕运体系以来,一直到1901年漕运终止的一千多年间,沟通中国政治中心与经济中心的中国大运河一直是漕运首要的运输通道。以至于在很长的时间里,大运河被称作“漕河”。中国历代政府通过修建维护运河河道、水工设施、运输储存设施,并制订与之配套的管理体系,保证了通过大运河进行持续、畅通的粮食、物资运输,实现全国资源的调配,保证了北方政治、军事中心的供给。在这个过程中,漕运逐渐形成了超越时代的国家传统。依托大运河持续运行的漕运这一独特的制度和体系,跨越多个朝代,运行了两千多年,是维系封建帝国的经济命脉,体现了以农业立国的集权国家独有的漕运文化传统,显示了水路运输对于国家和区域发展的强大影响力,见证了古代中国在政治、经济、社会等诸多方面的发展历程,在历史时空上刻下了深深的文明印记。
通州大运河森林公园中的漕运码头
通州漕运博物馆
展出的元代漕运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