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制造的文化植根于民族血液里
高附加值的制作工艺往往需要高素质人才。如果制造业着重生产,那需要的人才就是人工;如果制造业需要文化传承,那需要的人才就是智慧。
从整体来讲,每个国家的竞争力都有变化的阻力和矛盾性。例如德国的国家竞争力在隐形冠军和学徒制教育上,德国隐形冠军数量最多,有两三千家企业。德国制造业的强大不仅仅在于设备,更是在于人。德国“工业4.0”的重点是通过“互联网+制造业”从而创造更多的利润。
现在许多国家的工厂都十分先进,其全球化布局远大于德国,例如日本,更看重“人”的培养。对于美国来说,技术和市场就是竞争力。美国拥有全球领先的各方面的技术,这些技术吸引了各国人才来学习深造,美国政府通过移民政策留下优秀的人才,使美国成为多元文化融合的国家。
中国未来的竞争力应该着重于让年轻人追求制造的卓越性并提升自身的社会地位。一个国家制造业的竞争力在于人、在于文化、在于价值观。这不仅要靠社会教育,还要靠大学的基础教育以及家庭教育来实现。没有家庭和社会的支撑,中国制造将会成为一具空壳。
传统的培养方式是线性的,现在应当采用类似反向训练的方式——以问题导向的训练,这样效果会更好。比如,通过竞赛的方式,企业提供数据和问题,院校人才参与竞赛,在发掘专业技术人才的同时,助力于解决工业企业实际问题,积极促进赛事成果转化和产学研用紧密结合。
同时,产学研应更好地协同发展,打造创新平台,学校、产业、政府形成三角关系,打造发酵体系。这正是我们IMS中心所专注的领域。
制造的文化在血液里面,不在机器里面,也不在互联网里面。一个不流制造血液的民族,制造是不会传承的。中国曾经有过这个血液,现在必须把它找回来。
李杰
美国辛辛那提大学讲座教授、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智能维护系统产学合作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