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工场:手工纺织业的最后华章
纺织本来就是一个古老的手工制造活动。就中国而言,丝绸纺织可以追溯到黄帝时期的嫘祖。在春秋战国时期,手工纺织的基本技术已经发明,它的制造范式已经基本确立。可以说,丝绸的生产与商业活动几乎与中国文明一样古老。纺织业发展早期,丝绸纺织手工业主要是由官方组织,为统治集团提供丝绸产品。对普通老百姓而言,纺织是农耕经济下“男耕女织”的副产品,主要满足自己的需要,有了剩余才去市场进行交换。随着商业经济的发展,逐渐衍生出专门的私营手工业生产者。但在古代传统上“士农工商”的观念影响下,工、商为贱,在很长时期内抑制了独立手工业的发展。直到唐宋时期,民间的丝绸生产才逐渐成为主体,当然这里面还是以家庭手工业为主。在宋代开始出现专为商品交易的专门纺织作坊。到明清时代,民间丝绸纺织业已经开始处于优势地位。据说当时苏州、杭州、南京一带,民间丝绸产量巨大,成为官方购买或督织绸缎的基地。当时出现了可以称为“资本主义萌芽”手工工场。一部分成功的纺织业大户已发展为拥有织机数十张、雇用工人数十上百名的手工工场主。工场中雇用的织工完全与生产资料无关,以出卖劳动力为主。但总体来看,中国的民间手工纺织业即便到明清时代也是以农民为主,在某种意义上讲仍然是副业。虽然副业发展可能超过了主业,并发展了商品经济,但从业者仍然被封建制度束缚在土地上,并没有以此发展出类似西方的工业革命。
从纺织技术的角度来看,各种纺织机器也一直在发展和使用,最古老的可以追溯到仰韶文化挖掘出的石纺轮。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到明清时期,丝绸纺织机器的使用已经非常普遍。根据相关资料,明代的丝织机已经比较完备,经常作为商品出售的相关机器就包括:绫机、绢机、罗机、纱机、绸机、布机等多种。根据所知丝绸品种,又可以选择不同的织机,如专织平纹的“腰机”和专织花纹的“花机”。当然这些机器仍然是人力驱动,它们的使用并没有引发工业革命。有人说是没有动力,但即便用蒸汽机带动这些单台机器,生产关系、生产方式、生产组织没有改变,生产的价值观也没有改变,手工生产的范式自然也不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这些机器本质上仍然是手工业者的工具,而不是工业生产的机器。
除了丝绸纺织业,从唐宋开始,随着棉花在南方的广泛种植,棉布的手工纺织也开始发展。由于棉布相对丝绸更加廉价和耐用,在普通老百姓中大受欢迎。元明时期官方也大力提倡种棉,棉布纺织开始逐步盛行,到明代时,棉布手工纺织快速发展,几乎可以与丝织业并驾齐驱。在松江、上海一带逐渐形成了棉织业中心。在技术方面,虽然棉布发展得比较晚,可以想象到,基于长期的丝绸纺织技术积累和借鉴,短期内棉纺织技术也达到了与丝绸纺织相似的水平。
由于棉布比丝绸更加普及大众,推动了棉纺织业商品化的发展。商业化的发展反过来推动棉纺织业的发展。到清朝,棉纺织业已经逐步挤压丝绸纺织业,经济的重要性已经超过丝绸业。但是,与丝绸纺织业一样,中国棉纺织业也没有发生范式革命,直到清朝末年依然是手工制造的天下,直到英国工业棉布的侵入之后才开始有所改变。那么,同样是纺织业,英国究竟在工业革命前发生了什么?
英国纺织业的工业革命本质上也是一场从手工制造到机器制造的范式革命。谈到革命,总是与牺牲关联在一起,说明它的痛苦过程。要接受这个痛苦的过程,没有强力的内外力作用是不可能实现的。在纯粹的手工制造时代,英国的纺织业发展与中国并没有什么不同,甚至落后于中国。那么,在工业革命前,英国手工纺织业受到了哪些内外力作用,经历了什么样的痛苦过程,使得它能够脱颖而出并引领了工业革命的发生?
先看一看当时英国纺织业有哪些外力作用。首先,欧洲文艺复兴运动以后,紧跟着欧洲爆发了科学革命和宗教改革运动。人们思想解放,更加崇尚科学,科学成果能够快速引入到实践中。例如,前面介绍钟表发展过程中结合伽利略发现发明摆钟就是一个典型的科学发现与手工业融合的范例。其次,1640—1688年,英国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英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在1688年的光荣革命中推翻了詹姆士二世的统治,建立了君主立宪制的资本主义体制,约束了封建王权,更加崇尚自由主义,为资本主义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在新的体制下,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有利于工商业发展的措施,并积极开拓海外的殖民地,为后续工业革命发生奠定了体制基础。第三,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之前,因为地主阶层谋求羊毛产业丰厚利润,就开始了被称为“羊吃人”的圈地运动。资产阶级革命成功后,城市手工业进一步发展,人口向城市集中,农业需求扩大。地主和贵族借助圈地运动,扩大生产能力。掌握权力的资产阶级力量也大力鼓励圈地运动,并通过议会立法使得圈地合法化。原有的英国自耕农(类似中国的小农经济)无力负担圈地费用,逐步失去土地,成为纯粹的劳动力。在1700年左右农业技术的突破性发展,农业劳动力需求的减少也助推了圈地运动的发展。圈地运动的结果就是大量的农业人口消失,演变为早期工业发展的潜在廉价劳动力。第四,经过17世纪的资产阶级革命,英国工商业快速发展,国内市场逐渐统一,形成了以伦敦为中心的全国市场。第五,在大航海时代的到来之后,英国开始在全球建立众多的殖民地,这些殖民地给英国带来了丰富的生产资料与市场。基于全球化的殖民地,英国建立了超过本土若干倍的庞大市场。以上五个方面的外部因素可能仍不完全,但已经能够清晰地看到这些因素与当时中国纺织业的外部环境完全不同。
再看英国纺织业的内力作用。
传统上英国是一个羊毛大国,毛纺织业一直是主要纺织工业,这一点类似于中国长期发展的丝绸纺织。但毛纺织产品主要满足上层人士需求,普通人更多使用更多的是麻纺织品。在需求不大时,早期的英国毛纺织业也主要是家庭手工业。但随着大航海与全球殖民地的建立,形成了强大的全球市场,在一段时间刺激了羊毛和毛织业的发展。因为羊毛的价格高涨,引发了圈地运动,同时也造就了大量的拥有大量资本的新兴力量。这些新兴资本力量发过来要求变革毛纺织业现状,发展生产力,提高生产效率,来获得更大的财富。
棉布最初是从印度殖民地被进口到英国。但棉布更加质优价廉,色彩鲜艳。而且,相对英国普通人常穿的粗毛布和麻布来说,棉布在英国潮湿的环境中更加容易干燥。因此,棉布很快便在英国普通人中间流行起来。但棉布对于一直处于优势地位的毛纺织业来说是一个严重的威胁,因此在1700年,英国政府制定了一项政策限制棉布的进口。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一项政策是阻止不了市场的发展的。虽然禁止棉布进口,但在英国当地种植棉花,基于英国本土发展棉纺织业不在禁止范围。基于这个空子,英国本土棉纺织业快速发展起来。
在商业经济发展中,商业资本最初只是通过贸易来获取利润,但很快他们就发现,这样的利润不如进一步控制上游更加有利可图。第一步,商业资本给手工业者提供原料,并到期收取货物,但会发现产品品质不齐,效率也不统一;进一步,商业资本给手工业者提供设备和原料,到期来收购货物;第三步,商业资本演变为产业资本,购买生产资料,建立工场,雇用工人进行集中生产,更加容易控制生产成本、生产过程和生产质量,从而实现资本利润的最大化。经过这三个过程,英国传统的家庭手工业逐步转变为资本性质的手工工场。这种手工工场与中国手工业发展中出现的官方组织的手工工场不同,它有着先天的逐利属性,是一种全新的组织和生产方式,而不是仅仅完成官方要求的生产任务。
总之,在内外力作用下,工业革命之前英国的纺织业虽然还没有实现机器化生产,独立手工业向资本性质的手工工场过渡已经广泛发生。从独立手工业到资本性质手工工场,看似简单的过渡,但实质上这已经是一场具有深远意义的变革,为工业革命带来的制造范式跃变打下了基础。马克思在《资本论》中也对手工工场出现所带来的变化做了分析和论述:“商品,以前是做许多种工作的独立劳动者的个人生产物,现在转化为一系列专做一部分工作的手工业者的社会生产物了。……独立手工业,失去了他们的独立性,并在一定程度内,特殊化为同一商品生产过程的互相补足的部分工作……一方面,制造业(手工工场)把分工导入生产过程内,使其进一步发展。他方面,它又把原来分开的手工业结合起来……那是一个人为器官的生产机构。”简单来说,手工工场绝对不是把手工业者集中在一个场地中工作那么简单,而是一个全新的工业组织和生产机构。
手工制造有着几千年的发展历史,工业革命只有250多年,但改变必然发生。如果说手工工场还有着手工制造范式的影子,但随着蒸汽机时代的到来,一种全新的制造范式开始建立,人们开始进入大机器生产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