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泰尔传:《从0到1》作者的创业人生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三节 数学天才和国际象棋高手

在进入美国的头几年,除了与魔幻世界为伍之外,彼得·泰尔将最大的精力都放在了国际象棋上面。

国际象棋是泰尔少年时最热爱的游戏,但苦于随着父亲四处辗转,泰尔对国际象棋的热爱最多也不过是看看电视上的国际象棋比赛,回到美国则完全不同,这里有完善的国际象棋俱乐部,学校里下国际象棋的同学和老师也比比皆是,泰尔可以找到各种级别的对手与之对战。

在与同学们的较量中,泰尔几乎从没有失败过,他的棋技明显要高于同年龄段的其他同学,这种对战让泰尔感觉到无聊,总是与弱者较量有什么意思呢?泰尔想。于是,他缠着家里人要求到更高的擂台上寻找更强大的对手。父亲对于泰尔下国际象棋本来就十分支持,于是也鼓励他参加地区性的比赛。

在地区性的比赛里,泰尔开始遇到参差不齐的对手,有些对战仍然是“虐菜”,有些对战则要费一番功夫,但总的来说是赢多输少,小小年纪的泰尔很快便在地区性的比赛中脱颖而出,开始参加全国性的国际象棋比赛。

到了全国大赛场上,泰尔开始感觉到自己实力的不足,他连番遭遇失利,遇到一些强大的对手近乎是完败给对方。

如果仅仅是一项业余爱好,以十几岁的年纪能够进入全国性的比赛已经就很不容易了,泰尔应该为此心满意足。但天性好战又有极强求胜欲的泰尔决不允许自己只做个“全国水平”的棋手。

被击败不要紧,比赛下来一定要好好总结,只要最后一次战胜了,就是一个胜利者。带着这种信念,泰尔开始了屡败屡战的“进阶”阶段。每当遭遇强大的对手,泰尔总是在赛前做好准备,赛后对比赛进行总结,从对手的思路上面思考自己的得失,看看自己到底输在哪里。

一次次,当泰尔完全不知道自己的问题所在时,他没有选择放弃,而且投入更大的精力去思考,甚至求教于对方,这样的态度让他的棋技在几年之内迅速提升。一开始在全国性比赛上胜少负多,之后不久便开始胜负持平,到了后来则变成了胜多负少。

胜率越来越高的泰尔开始参加全国排名赛,在全国排名赛里,他以最小的年纪,却获得了最高的排名,在全美21岁以下阶段国际象棋比赛中,年仅16岁的泰尔折桂,“国际象棋天才”的名号不胫而走。

有意思的是,虽然求胜欲极强,但对于这个全国冠军泰尔却并不那么看重。他享受的更多是比赛和战胜对手的过程,至于背后的荣誉,即便在当时的泰尔看来也是可有可无的。

那时候,泰尔有一个练习用的棋盘,他在上面贴上了一行字“天生赢家”,这行字被伙伴们看作泰尔争强好胜的象征,但等到一次泰尔在练习中输掉了比赛,伙伴们才发现,在泰尔的棋盘背后还有另外一行字“胜固欣然,败亦可喜”。

泰尔抚摸着这行字对朋友们哈哈大笑,神情里有一种终于被拆穿了的坏笑,完全没有受到刚才的影响,此时伙伴们才发现,泰尔享受的是比赛的过程,以及在训练和比赛中让自己变得强大的历练,至于胜负本身,泰尔反倒是非常乐观地看待的。

从那时候开始,国际象棋就一直伴随着泰尔的生活,无论在青涩的学生时代,意气风发的律政时代,还是功成名就之后,泰尔都始终没有改变他对国际象棋的热爱。

值得一提的是,在1997年,彼得·泰尔在电视上目睹了国际象棋一号人物加里•卡斯帕罗夫败给了人工智能计算机“深蓝”(见图1-2),这并没有打消他对于国际象棋的热情,但却燃起了他对于人工智能的兴趣。

泰尔曾说:“我可能仍然在网上玩很多的国际象棋。不过我很久没有参加国际象棋锦标赛了。它(国际象棋)是艺术、科学和体育的一些奇怪的组合,它是会让人有点上瘾。它有一些很好的东西和一些不健康的能让人上瘾的东西,我想。可能是我最喜欢做的事情是与朋友交谈。我不认为很重要的事情要作为一种业余爱好,但这是我非常喜欢的一种活动。”

在国际象棋的提子和落子之间,泰尔结束了自己的初中生涯,进入了高中。高中阶段,泰尔就读于圣马特奥高中,那是旧金山湾区西部一个富人区的私立高中,这里的氛围自然要比呆板的斯瓦科普蒙德学校自由很多,在这里他交到了很多新的朋友,思想和做事风格也开始渐渐美国化。

那个时候,泰尔最喜欢的作家是俄裔犹太女作家艾茵·兰德。兰德是一位极为推崇个人主义和利己主义的作家,在兰德的著作里,到处都充斥着个人价值观、无神论思想和小政府主义。

艾茵·兰德(Ayn Rand)

艾茵·兰德(1905年2月2日-1982年3月6日),俄裔美国人,著名哲学家、小说家和公共知识分子。

艾茵·兰德的哲学理论和小说开创了客观主义哲学运动,她的哲学和小说里强调个人主义的概念、理性的利己主义(“理性的私利”)以及彻底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她相信人们必须透过理性选择他们的价值观和行动;个人有绝对权利只为他自己的利益而活,无须为他人而牺牲自己的利益,但也不可强迫他人替自己牺牲;没有任何人有权利透过暴力或诈骗夺取他人的财产,或是透过暴力强加自己的价值观给他人。

艾茵·兰德的代表作品有《源泉》《阿特拉斯耸耸肩》等数本畅销的小说。

在兰德的书中,泰尔体会到一种精神,就是一个因为其能力和独立性格而与社会产生冲突的人,依然要勇敢地奋斗不懈朝着理想迈进。这种精神让泰尔产生了一种个人英雄主义的情感,小小年纪的他就觉得,自己是一个不同于其他人的人,自己要坚持自己想做的事,并最终成为一个万人瞩目的英雄。

除了艾茵·兰德,泰尔在高中时代的另一个偶像是当时的美国总统罗纳德·里根,里根是就任时年龄最大的美国总统,同时也是最有魅力的美国总统之一。里根擅长演讲,执政理念是偏重于现实的保守主义,这两点都很对泰尔的胃口。

因为在少年时到过很多国家和地区,耳濡目染地见过很多不同的风俗,再加上定居美国之后在适应期遇到的很多不甚理解的事情,让喜欢思考的泰尔小小年纪便在心中充满了疑惑,而现在,他心中的疑惑都被里根总统去除掉了。

图1-2 历史性的时刻

人类国际象棋大师加里·卡斯帕罗夫输给了人工智能计算机“深蓝”。

作为互联网从业者和国际象棋爱好者,彼得·泰尔目睹了这场比赛,并产生了对人工智能的进一步思考。

用泰尔自己的话说,“就像是心中的所有疑惑都得到了正确的解答。”(“There were sort of like all these answers that had finally been figured out and that were right.”)泰尔为此感到欣喜,并第一次觉得自己真正地成为了一个美国人。

受里根总统的感召,泰尔想要成为一名法官,为这个有梦想的国家贡献自己的力量。成为法官的捷径是考进一所名牌大学,泰尔将目标定在了加州的斯坦福大学,对于斯坦福大学,泰尔有一个优势。

这个优势是他的学习成绩十分出色,尤其是数学成绩。泰尔从小就是一个数学天才,初中的时候泰尔长期位居全校数学考试第一名,并且还在加州的比赛中获得过前几名。

进入高中之后,泰尔依然扮演着数学天才的角色。在圣马特奥高中老师的心目中,擅长数学的泰尔应该会成为一个未来的理论科学家,或者计算机人才,但他们万万没有想到,泰尔一直在心中坚持着他法律的梦想。

不过,数学天才的名声在加州不胫而走,还是能够为泰尔赢得名牌大学的好感度,在高中阶段获得了数学竞赛的优胜之后,泰尔非常肯定地了解到,这个成绩一定会给他进入斯坦福大学增加筹码。

虽然老师们并不了解泰尔以后打算做些什么,但泰尔身边的朋友们却知道。有时当泰尔对于自己能否进入斯坦福感到忧虑的时候,身边的好朋友都会过来鼓励他。一位朋友曾经送给泰尔一张卡片,上面只有一句话,“你一定会考入斯坦福大学”,这句话让泰尔温暖无比,以至于时隔多年之后,泰尔仍然能够回忆起收到卡片时那感人的一幕。

1985年,泰尔从圣马特奥高中毕业,这一年的全美大学入学考试中,泰尔以优异的成绩被斯坦福大学录取,他给自己许下的诺言最终实现了。

不过,虽然数学成绩为泰尔进入斯坦福大学加了分,但在大学泰尔主修的却是与数学无关的哲学。从少年时期开始,泰尔就是一个热爱思考的人,哲学正是一个让泰尔能够畅想的天地,在哲学的世界里,泰尔朝着自己的梦想——联邦大法官进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