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共创视角下的客户知识分享行为:前置和后置因素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2.2 资源依赖理论

资源依赖理论(resource dependence theory)是针对传统组织理论只考虑组织内部因素的封闭组织观或封闭系统模式而提出的,强调外部环境因素对组织运行的影响,主要代表作为Pfeffer和Salancik于1978年出版的《组织的外部控制:基于资源依赖的视角》。他们认为,组织不仅仅是完成任务的工作组织,而且是政治行动者,其策略无不与试图获取资源、控制其他组织的权力行为有关。

资源依赖理论有4个重要假设,即组织最重要的是关心生存;为了生存,组织需要资源,而组织自己通常不能生产这些资源;组织必须与它所依赖的环境中的因素互动,这些因素通常包含其他组织;组织生存建立在一个控制它与其他组织关系的能力基础之上。基于此生成2个主要观点,一是组织间的资源依赖产生了其他组织对特定组织的外部控制,并影响了组织内部的权力安排。二是外部限制和内部的权力构造构成了组织行为的条件,并产生了组织为了摆脱外部依赖,维持组织自治度的行为(Donaldson,1995)。由此可见,资源依赖理论将组织视为一个开放的系统,组织需要通过获取环境中的资源来维持生存,包括土地、员工、资金、设备、技术、客户以及社会合法性等;没有组织是自给自足的,都要与环境进行交换,这种对资源的需求就构成了组织对外部的依赖,而资源稀缺性和重要性决定了组织对环境的依赖程度,进而使权力成为显像(Emerson,1962)。

根据资源依赖理论,一个组织对另一个组织的依赖程度取决于3个决定性的因素,分别是资源对于组织生存的重要性;组织内部或外部一个特定群体获得或自行裁决资源使用的程度;替代性资源来源的存在程度。如果一个组织非常需要一种专门知识,而这种知识对于该组织是非常稀缺,且不存在可替代的知识来源,那么这个组织将会高度依赖掌握这门知识的其他组织。因为这种依赖性,组织会通过合并、联合、游说或治理等方法,试图支配它们所处的环境,并计划对偶发事件的反应;努力追求亲密的关系;避免对市场的依赖和对技术化的机会的依赖。

综上所述,资源依赖理论强调组织的生存需要从周围环境中吸收资源,需要与周围环境相互依存、相互作用才能达到目标。因此环境不应该被视为客观现实,组织可以通过一系列活动,调整其对环境的依赖程度。尽管资源依赖理论并未明确指出客户对组织的作用,但客户确实是组织所处环境中的一个因素,组织与其客户处于相互依存的关系之中。如果客户拥有企业不可或缺的资源,且这种资源因客户的不同而不同,那么企业对客户的依赖程度就非常大。这也是很多企业将客户纳入新产品开发或服务提供过程中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