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工学结合教学的有效性判据
第一节 工学结合教学的有效性体系
教学有效性也称为教学效度(Teaching Validity),是指通过教学考核或评价能够准确测出教学目标的达成程度。教学结果与教学目标越吻合,则教学有效性越高;反之则越低。按照教学效度的分类,教学有效性分为教学内容有效性、教学过程有效性、教学目标有效性与教学评价有效性等几方面的内容。
从学生学习及教师教学组织分析,教学有效性又可分为学生学习的有效性及教师教学组织的有效性。学生学习的有效性分为三个方面,即学习时间有效性、学习结果有效性、学习体验有效性。学习时间是前提,学习结果是目标,学习体验是灵魂。教师教学组织的有效性应能促进学生的学习,使学生获得发展。教学中,教师应把握好教学内容、教学组织、教学目标、教学评价等“预设”与学生学习结果、学习体验等“生成”之间的关系。从教育学角度分析,在学生获得发展的同时,教师也得到了相应的发展。
从教学实践分析,教学有效性指在教师的有效组织和引导下,每个学生都能在其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三维目标的整合,达到全面发展。既包括预设的短期发展,也包括终身发展。其核心内容是学生情感态度的变化与价值观的形成。
工学结合教学的有效性基于教学有效性,以职业任务为载体,根据优选的职业情境,创设教学情境;通过教学,实现由教学情境向职业情境的有效迁移。在迁移过程中,学生实现知识、能力、素养、情感与态度的飞跃,获得全面发展。因此,工学结合教学的有效性既包括教学有效性,又包括实现途径的方法有效性,在教学创设、组织与实施、评价等方面,让学生实现学习上的升华,获得全面发展,即实现全人培养。
工学结合教学的有效性贯穿整个人才培养的全过程,研究脉络如图1-1所示。
图1-1 工学结合教学的有效性体系
图1-1涵盖了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涉及因素较多,全面研究和评价工学结合教学的有效性,难度较大。
1.人才培养方案的有效性
人才培养方案的有效性是工学结合教学有效性的基础,人才培养方案是教学的顶层指标体系。人才培养方案有效性的评价或验证基于后续环节的有效,既需要过程验证,也需要各环节的结果支撑。
人才培养方案的有效性涉及以下主要因素。
(1)准确定位就业岗位或岗位群
专业的培养目标是毕业生能胜任专业岗位或岗位群工作,即具备适应专业岗位的综合职业能力,尤其是专业核心能力,因此,专业核心能力的准确定位是培养方案有效的前提,即专业核心能力必须与岗位核心能力对应,只有准确定位了就业岗位或岗位群,才能有效地制订人才培养方案。
(2)知识、能力、素养的总体方案
人才培养方案是专业人才培养的依据,也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内容,涉及校企合作、就业情况调研、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论证等因素,其核心是为人才培养课程体系,课程体系整合了专业岗位或岗位群所需的知识、能力、素养,并规划了专业教学资源、师资要求、教学总体安排与实施要求等。
人才培养方案(知识、能力、素养的总体方案)的制订,必须基于校企合作,重点体现“政校企行四方联动,产学研用立体推进”的办学思想,满足社会发展和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2.师资建设的有效性
师资的有效性关系到人才培养方案实施的有效性,影响人才培养的有效性,是人才培养的关键因素,涉及以下因素。
(1)具备基本的教育教学能力
作为专业教师,首先必须具备我国高等教育法、高等职业教育法、教师法等所赋予的职责,具备高等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的基本知识和能力,能理解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并按照要求实施培养方案规定的课程教学,具备课堂教学的驾驭能力、基本评价能力。
(2)具备专业核心能力
掌握专业的发展趋势、职业活动范围、所需的知识、技能、职业素养等,能独立指导或开展专业核心能力的实践教学活动。
(3)具备职业教育教学能力
能基于职业情境创设教学情境,并采取有效的教学组织与方法,将知识、技能、职业素养有机地融合于一体,根据能力进阶要求,创设序化的教学项目、教学案例、教学情境等教学载体,通过教学,实现学生学习向工作迁移,养成综合职业能力,满足职业教育的基本要求。
(4)具备较强的职业教育教学研究能力
能承担或参与专业教育教学研究项目;能将科研项目或案例引入教学项目;能承担专业课程建设(包括教材开发)、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等基本的专业建设任务,尤其是带领学生开发实训设备;能探索有效的教学模式或教学方法。
3.教学资源的有效性
教学资源是专业教学的必需条件,包括课程资源及实践教学基地、教学保障条件等。
(1)专业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是专业人才培养的总体框架,涵盖专业培养的综合职业能力,如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与职业素养等的总成。课程体系必须结构合理、范围全面、脉络清晰。每门课程既具有相对独立性,又是专业课程体系的一部分,必须按照职业活动逻辑、学生认知基础与发展水平,确定课程间的前导后续关系。
(2)实践教学体系
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是职业教育的重要教学资源,是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的载体,既包括实践教学的课程体系,也包括实践教学基地,由专业的校内基地和校外基地组成,是专业技能、职业素养养成的载体,也是教学情境的组成要素。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必须适应当地产业布局及其发展要求,确保毕业生能与当地行业、企业的实际工作对接,缩短学生对行业、企业工作的适应时间。
(3)校本教材
课程内容由知识、能力、职业素养、综合素质等模块组成,与区域产业密切相关,教材反映课程内容,是教学媒介,因此,教材应根据课程内容开发,尤其是实践教学的教材,应与专业教学设施配套,提高教材的针对性、使用性和指导性,提高课堂教学效能。
(4)现代教育技术
现代教育技术主要包括全媒体教学技术与条件、网络技术、网络课程、网络资源、虚拟技术、数字资源等,为自主学习与探究提供丰富的课外媒体与资源。
4.教学组织与实施的有效性
教学组织与实施主要指教学过程,其有效性基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有效、师资建设有效、教学资源有效,包括以下主要内容。
(1)有效的教学模式
工学结合教学的有效模式是情境转换教学模式,必须实现两种转换,最终实现学生学习向工作的迁移,养成综合职业能力。基于建构优先法则,以学生为中心,以探究式或合作式学习方式,实现学生对知识、能力、职业素养、综合素质等内容自主建构。自主建构程度越高,教学模式的有效性越高,其结果是教学情境向职业情境迁移。
(2)有效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的分类很多,从教育学的角度分析,教学方法是教师教授方法与学生学习方法的统一。
按照李秉德主编的《教学论》观点,教学方法分为五大类。
第一类:“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方法”,包括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等。
第二类:“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方法”,包括演示法、参观法等。
第三类:“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方法”,包括练习法、实验法、实习作业法等。
第四类:“以欣赏活动为主的教学方法”,如陶冶法等。
第五类:“以引导探究为主的方法”,如发现法、探究法等。
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对教学方法分为三类:“组织和自我组织学习认识活动的方法”“激发学习和形成学习动机的方法”“检查和自我检查教学效果的方法”。
李秉德从实施的具体方式分类,而巴班斯基则从实施的目标出发分类,无论如何分类,其呈现方式与专业类别或特色相关,第三章将叙述相关的有效教学方法,概括起来说,就是工学结合教学的有效教学法是情境转换教学法,基本点是实现教学情境向职业情境迁移,并由学生自主建构综合职业能力。
(3)合理的教学运行方式
根据课程特点,尤其是实践教学要求,合理安排教学进度、连续上课时长和方式、课外内容等,发挥课堂教学的最大效能。
5.教学结果与教学目标的吻合性
教学效果必须借助教学考核或评价验证,评价的主要依据是教学结果与人才培养方案、课程大纲等的吻合性,吻合性越高,则教学有效性越高,关键因素是教学评价方式与指标体系。
6.教学评价的有效性
教学评价是检验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用于验证教学结果与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教学大纲的吻合性,涉及评价方式、评价指标。既包括教师教的效果评价,也包括学生学习的效果评价。评价方式或评价指标因专业或课程特色不同而不同,因此,教学评价既要考虑评价对象,也应考虑专业或课程的特色,能客观、全面地评价课程的教学效果,包括以下主要内容。
(1)教的评价
教的评价包括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评价、教学态度的评价、教学方法评价、教学组织与管理的评价、教学结果对教的反馈、教学策略等。根据评价对象,设计评价方式、评价指标,确保教的评价客观、有效。
(2)学的评价
学的评价包括学生学习基础与自学能力的评价、学习态度的评价、学习方法评价、学习成效评价、教与学的反馈评价等。根据学生基础、成长目标、学习效果等对象,设计有效的评价方式、评价指标。
(3)教学效果评价
教学结果与教学目标吻合性评价是教学的综合评价,其基本依据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教学大纲,只有教学结果与教学目标吻合,教学方能有效。应根据人才培养方案要求、课程教学大纲、考核方式等要求,设计有效的评价方式、评价指标,确保教学结果与教学目标一致。
7.培养结果的有效性
培养结果的有效性取决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过程中各环节的有效性是基础,并应合理检验培养结果的有效性,设计有效的评价方式、评价指标,切实验证培养结果有效。包括以下主要内容。
(1)综合职业能力养成状态
专业应届毕业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应全面满足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要求,具备专业核心能力、方法能力、职业素养与综合素质,与培养方案的吻合度越高,培养结果越有效。
(2)关键能力
关键能力是指专业核心能力之外的其他综合能力,包括自主学习能力、专业综合应用能力(创新能力)、职业迁移能力、沟通表达能力、养成正确的人生观及价值观、身心健康、团队精神及协调能力等,关键能力越强,则培养结果越有效。
(3)对口就业能力
专业对口就业能力与专业核心能力密切相关,专业对口就业指毕业生第一次就业的岗位与专业对口,专业核心能力越强,专业对口就业的竞争力则越强,体现了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情况。
(4)社会对毕业生的满意度
行业、企业、事业组织等社会机构对毕业生的满意度,全面反映了专业人才培养的适应性及有效性,能检验专业人才培养的有效性。
校企合作能为职业教育提供一种有效的办学模式,校企合作越有效,则学校或专业的办学效果越好。工学结合是职业教育的教学模式,工学结合教学的有效性取决于校企合作的有效性,校企合作越全面、越深入、联动性越好,则工学结合教学越有效。因此,在研究工学结合教学有效性时,必须同时研究专业校企合作的有效性。校企合作是校方或专业与行业、企业间的人才培养互动,主要由专业落实、执行,专业教师必须全面理解校企合作的含义,并落实工学结合教学的具体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