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9 均衡
在寒冷的北极地区也有温暖如春的时候,在这期间会有大量的蚊虫出没,然而当地的印第安人却对这些蚊虫十分仁慈,不去消灭它们。原来当地有一种驯鹿,是印第安人的主要肉质动物来源,天气暖和的时候,大批的驯鹿便会自发成群结队地向低纬度地区迁移,因为那里有大量水草。如果没有人赶,他们是不愿意在严寒到来之前准时回来的,并且靠人力驱赶的作用也是微乎其微的。这时,平日里特别烦人的蚊虫的巨大威力便显现出来了。
因为天气一冷,这些蚊虫便会飞到暖和的低纬度地区,自然就会与驯鹿不期而遇。吸食血液的蚊虫是驯鹿无法抵御的天敌。抵御不了蚊虫的进攻,又无处躲藏,并且前边的气候还不适合生存,于是驯鹿就只能往回跑,这一跑就钻进了人们事先设好的陷阱。聪明的印第安人正是掌握了自然界物物相克的规律,才能在忍受一时的痛苦中获得食物和生存保障。这也是人们利用生态平衡来达到利益最大化的一个典型例子。
面对蚊虫的困扰以及食物的来源,印第安人做出了明智的选择,他们利用生物之间的克制来达成自己的利益。倘若印第安人耐不住蚊虫的骚扰而消灭了这些蚊虫,那便打破了生态平衡,驯鹿也就不会回来了。
人类对蚊虫的态度,蚊虫对驯鹿的影响,驯鹿对人类的意义,三者之间相互作用达到了一种动态的平衡。在经济学的世界里,同样存在这样的规则。例如商品的数量和质量决定了人们对它的需求,而人们的需求又改变商品的价格和商品所带来的利润;同时,商品的价格和利润又在左右制造者的经济动向,而这种经济动向又直接影响商品的数量和质量。均衡就存在于这样一个循环的体系中。
均衡是从物理学中引进的概念。在物理学中,均衡的意思是:同一物体同时受到几个方向不同的外力作用而合力为零时,该物体将处于静止或匀速运动的状态。将均衡这一概念引入经济学中的是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用于描述经济生活中各种对立的、变动着的力量处于一种力量相当、相对静止、不再变动的境界。
□ 马歇尔(1842—1924)
经济学中的均衡是指这样一种相对静止状态:经济行为人认为调整的决策(如调整价格、调整产量)已不可能增加任何好处,从而不再有改变行为的倾向;或两种相反的力量势均力敌,使力量所作用的事物不再发生变化。前者如消费者均衡,生产者均衡;后者如均衡价格、均衡产量。
以均衡价格为例,它是指一种商品需求量与供给量相等时的价格。当实现了市场供求均衡时,该商品的需求价格与供给价格相等,称为均衡价格;该商品的成交量(需求量与供给量)相等,称为均衡数量。在市场上,由于供给和需求力量的相互作用,市场价格趋向于均衡价格。如果市场价格高于均衡价格,那么商家就会生产更多的产品,从而导致供大于求,市场价格就会趋于下降直至回到均衡价格;反之,如果市场价格低于均衡价格,那么消费者就会购买更多的产品,从而导致供不应求,市场价格就会趋于上升直至回到均衡价格。无论是供大于求,还是供不应求,都不会长久存在,充分的市场竞争会使市场价格稳定于均衡价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