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 与互联网技术相关的问题
1.6.1 信息安全
移动互联技术与传统的桌面互联网构架存在一定的不协同性,这虽然给移动设备越过安全控制,直接连入无线网络提供了可能,但极大地挑战了固有的传统安全架构。此外,由于移动设备的尺寸通常比较小,非常容易丢失或被盗,可能造成的重要信息遗失和泄露着实是让企业管理者非常头疼的一个问题。
2014年3月,美国国务卿希拉里被媒体曝出,其在四年任期期间没有使用联邦政府统一配备的黑莓工作手机,而是一直在使用私人邮箱进行公务处理。希拉里本人声称,自己使用私人邮箱办公只是出于使用习惯,图个方便。然而,这个图方便的举动却让一向崇尚自由的美国人民大为震惊,更是遭到了作为竞争对手的共和党和美国媒体及社会一致的强烈谴责,这对于正在参选美国总统的希拉里而言无疑是重重一击。
经过安全专家的专业测试证实,希拉里私人邮箱的安全系统非常脆弱,即使有加密,也难以抵抗恶意的黑客攻击。而美国相关法律也规定,所有政府公务人员发送和接收的邮件都必须在专用设备上记录和备份,私人账号只能在非常紧急的特殊情况下使用,事后也必须将邮件内容及时上传国务院专用服务器。毋庸置疑,如果希拉里用私人邮箱处理了国家机密信息,就会引起很大的麻烦。她很可能违反了政府机密信息的基本规则,严重的话或将损害美国的国家利益。
事实上,使用个人邮箱账户收发工作邮件这件事经常发生在你我的生活中,并不因为希拉里是美国国务卿而有什么区别。这种行为看起来似乎没什么大不了,很随意,甚至经常发生在毫无察觉的情况下,并且通常也不会导致直接的严重后果,但却真实存在无法消除的安全隐患,这是由互联网信息传播固有的特点决定的,应当引起每一个互联网使用者的注意。
1.6.2 隐私保护
互联网,尤其是大数据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应用普及对个人隐私造成了极大的挑战。安全专家王清在2013年的中国互联网安全大会上,曾经现场演示过一个程序,可以在1分钟内,只通过QQ号一个信息就查出其所有者的真实姓名和所有的社交圈信息。这个程序并不靠黑客入侵电脑进行信息窃取,而仅仅只是通过收集用户在各个网站上的个人资料,对其进行信息汇总和算法分析就可以轻松做到,速度快到令人瞠目结舌。也许你会立即大声鞭笞网站对于用户隐私的侵犯,但问一问自己,在使用这些网站提供的服务时,你是否认真阅读过其隐私策略声明?事实上他们都是在得到你许可的情况下得到这些信息的,而你对此可能却是一无所知。因此,对网络的使用和依赖程度越高,留下的个人隐私也就越多,也就越没有可能追踪这些信息的去处。隐私保护是互联网技术发展面临的极其严重的法律道德问题。
“你老公的前女友可能出现在你朋友圈内!”这是2012年腾讯发布新产品“QQ圈子”时网上流传的一个段子,虽是玩笑之言,却也反映出网络对个人社会关系的影响。就拿QQ圈子来说,用户在QQ中安装QQ圈子插件后,系统就会自动根据人脉信息生成几个圈子并向用户推荐好友。这些圈子包括“同事”“同学”“朋友”“家人”等类别,而无法归类的部分就会默认设置为“未命名”圈。在QQ圈子这种自动通过人脉进行拓展的功能之下,一旦在某个社交群里备注过真实姓名,你就会以实名出现在同事、同学、朋友及家人的圈子里,甚至还可能出现在他们好友的圈子里。同样地,不管是日夜相处的家人、共事合作的同事,还是名字和脸都对不上号的似曾相识,抑或多年没有联系的老同学也都会因为各种人脉关系以真实姓名出现在你的社交圈里。虽然不知道未婚妻和前女友会不会真的在互联网的各种圈子里相遇,但确实谁也不能排除这种可能性。同样的信息推送和人脉拓展也出现在微信、支付宝等应用中,随着互联网应用衍生功能的不断拓展,新的问题也接踵而至。
2015年年初引起风波的毕福剑视频事件给公众上了一堂生动的隐私保护课,告诉我们不要轻易发表不负责任的言论,尤其重要的是不要在有能力留下音像资料证据的人面前这么做。因为他们通常并不是为了给你留下珍贵的回忆,也不会仅仅满足于个人欣赏。一旦这些材料流传出去,特别是通过互联网这个传播媒介,这就不再只是你和在场当事人之间的事情了。互联网传播是一个无规则的网状结构,其间还包含传播者对信息进行的各种形式的二次编辑、群聚效应等作用,造成的影响受信息源决定的同时,还受到传播过程中各个参与者和因素的影响,其后果可以说是无法计量的。
1.6.3 知识产权
“1人原创,99人抄袭。”曾经有媒体这样评价社交公众号。随着“互联网+”概念持续地发酵和落实,互联网知识产权保护问题也随即引发了人们的关注和讨论。在北京高院公布的2014年知识产权十大典型案例中,QQ商标争议案和苹果APP著作权侵权案等互联网领域的案件赫然在列。这也说明知识产权问题俨然已经成为互联网发展过程中不可回避的问题了。毫无疑问,“互联网+”概念提出后,更多创新性的商业形态将应运而生,更多的专利和产权问题也会由此被卷入互联网浪潮中。然而,由于网络本身存在不可消除的虚拟性和不透明性,知识产权保护比在传统领域中更为复杂和困难,这将是未来互联网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
2011年3月15日,贾平凹、韩寒等50位作家公开发布《中国作家声讨百度书》,直指百度文库违规使用其作品,侵犯了其著作权。两天后,中国音像协会唱片工作委员会也加入其中,公开声讨百度音乐,呼吁为文艺作品维权。在社会群众和媒体的舆论之下,百度作出回应,对作家表示歉意,并承诺在三天内删除文库内未经授权的作品。紧接着,百度就推出了版权合作平台,对互联网知识产权问题予以正面的解决。
事实上,侵权纠纷的背后是各方利益的争夺,同时也是公众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薄弱的体现,对于享用“免费午餐”的习惯和偏爱也是网络侵权问题屡禁不止的一大原因。“如果所有的书都可以免费阅读,那么长久下去,必将无书可读。”作家们的呼吁事实上也适用于很多其他领域。在互联网普及的今天,中国公众对于网络知识产权问题的忽视无疑是网络市场走向成熟,走向法治的一大阻力。只有规范和谐的网络环境,才能换来中国互联网未来可持续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