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上海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2.3 我国创新型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存在的问题

创新型城市的建设实践与创新型城市的评估导向密切相关。对比国外相关机构开展的创新型城市评估,并结合我国创新型城市的建设实际,可以发现我国近年来发布实施的创新型城市评价指标体系还存在较多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创新型城市的健康发展。

2.3.1 一级指标过多关注科技和产业创新,忽视了对城市基本功能提升的考核

将创新型城市建设等同于城市创新能力的提升,评价指标过多地关注科技和产业创新,而忽视了民生改善作为城市发展的初衷,是当前创新型城市建设和评估的误区。以科技部于2010年发布的创新型城市建设监测评价指标(试行)和上海社会科学院发布的城市创新力评价指标体系为例,前者重点关注“创新投入、企业创新、成果转化、高新产业和创新环境”,而“科技惠民”仅涉及互联网普及、空气质量、污水处理和基本科学素养指标;后者重点关注“创新意识、创新文化、创新主体、创新规划”,尽管在“创新条件”中涉及了城市生活品质的考核,但指标数量占整个指标体系的比重非常小,对民生改善的关注不足。

2.3.2 基础指标过于强调共性和可比性,误导了创新型城市开展“样板创新”

不同机构在开展创新型城市评估时,尽管在一级指标的选择方面各有侧重,但具体到基础指标方面又比较相似,一级指标的评价初衷与基础指标的实际观测之间存在较为明显的矛盾。如科技部发布的评价指标强调城市创新系统的功能实现,上海社会科学院发布的评价指标更关注城市创新系统的构成要素,但二者在空气质量、污水处理、“万名就业人口中受过高等教育人数所占比重”等反映城市基本情况、知识资源等方面的基础指标基本一致。评价指标体系中通用性指标多、专用性指标少,误导了城市建设盲目走向“样板创新”,与创新型城市的“创新”背道而驰。

2.3.3 评价指标忽视了城市的差异和指标的权重,影响了指标体系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现有评价指标体系比较关注的是城市的综合评级或排名,对于城市差异和特色考核的考虑不足,对于不同指标的权重设置和具体说明涉及不多。如科技部于2010年发布的评价指标体系,旨在加强对当时38个获得“创新型城市”称号的城市或城区统一进行监测和评估,虽然激发了许多城市创新发展的积极性,但忽视了城市之间的差异性和应该具有的特色;此后,上海社会科学院发布的评价指标与科技部的相比有了较大的进步,突出了诸如“历史文化积淀”“地方归属感”“创新规划设计”“创新规划实施”等考察上海自身的元素,但却没有详细给出通用性指标与专用性指标的权重分配。可见,现有评价指标体系对于城市差异和指标权重的忽视,极大地影响了指标体系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