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创新型城市的评估现状
20世纪90年代,随着创新型城市研究的兴起,国外在强调创新投入、创新产出的已有创新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开始注重城市之间的比较和排名,2005年后又开始关注创新环境、创新条件和创新过程,尝试从系统、动态的角度全面评估创新型城市的建设实践。我国从2006年提出建设创新型城市以来,相关的评价指标体系从最初仅重视创新产出和创新环境,近年来也扩展到对于资源条件、投入产出、动态活力的全面考虑。
2.1.1 全球/区域性的政府间组织
1.世界银行
世界银行于2005年发表了关于“东亚创新型城市”的研究报告,提出了界定创新型城市的九大指标:①拥有优良的交通电信基础和功能完善的城市中心区;②拥有充足的经营文化、媒体、体育及学术活动的场所设施;③拥有研究、开发与创新能力;④拥有受教育程度较高的劳动力队伍;⑤政府治理有效,服务高效;⑥拥有多样化的文化事业基础设施和服务;⑦拥有多样化的、高质量的居住选择;⑧切实重视环保,在这方面有良好口碑;⑨社会多元,能接纳各种观点碰撞,各种文化的融合和各种体验的交会等。在具备这些先决条件的基础上,还需要加强创新型城市建设的战略规划,突出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形成有利于创新型人才脱颖而出的体制、机制和社会环境,建立城市多层次的自主创新支持系统和公共服务平台,提升城市多层次的自主创新支持系统和公共服务平台,提升科技在城市管理、建设中的应用水平以及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中的领先地位,使创新型服务业成为提升城市功能和辐射能力的主要驱动力等[21]。同时,“东亚创新型城市”研究报告还以新加坡为例,提出了未来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创新经济,主要包括高技术制造业、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和创意内容产业三大部门。
2.欧洲理事会
根据里斯本战略(Lisbon Strategy),欧洲理事会自2001年开始发布欧洲创新记分牌(European Innovation Scoreboard, EIS),用以衡量及比较欧洲各国的创新表现。欧洲理事会通过与联合研究中心(Joint Research Center, JRC)的密切合作,根据EIS“简单”“透明”“连续性”的原则,结合EIS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及时修订EIS指标体系及研究方法。
通过对创新过程更深入的了解,并吸取了之前各版本EIS的经验教训,2008—2010年EIS的指标体系从2007年的五大领域扩大到了七大领域,被分成了创新驱动、企业行为、创新输出三大板块;指标数也由原来的25个增加到29个,其中近六成指标是修订或新设指标。这些指标涵盖了创新的各个方面,指标与指标之间具有内在的相互联系和相对独立性。2008—2010年EIS指标体系如表2.1所示。
表2.1 2008—2010年EIS指标体系
EIS指标体系总结了创新绩效的主要方面,采用比例、比重等效率指标来反映评价总体创新指数(Summary Innovation Index, SII),而不是反映整个国家创新实力的总量指标。因此,对于研究区域或城市的创新绩效也有一定的适用性。
2.1.2 国家或地方政府部门
1.美国竞争力委员会
2004年12月,美国竞争力委员会发布了《创新美国:在竞争与变化的世界中繁荣》的研究报告,提出了创新评价指标体系经历的四个阶段。
第一代创新指标(1950—1960),反映了线性的创新概念,主要以投入为指标,如研发经费、教育支出、科技人员、大学毕业生、其他资金、技术强度等。
第二代创新指标(1970—1980),对于投入线性指标进行了补充,强调以产出为评价指标,包括专利数量、科技出版物、新产品的数量、品质变化、高科技贸易等。
第三代创新指标(1990—1999),包含了一系列建立在创新调查和公共数据整合基础之上的、更加丰富的创新指标指数,突出整个地区或国家的创新能力,注重地区或国家质检创新能力的比较,主要包括创新调查、创新指数、创新能力等。
第四代创新指标(2000—),以创新环境、创新条件、创新过程为指标,主要包括知识、无形资产、网络、需求、风险回报、管理技术、系统机制等。
2.中国科学技术部
中国科学技术部于2010年4月发布了创新型城市建设监测评价指标(试行),旨在指导创新型城市建设、提供评价试点工作成效的依据(要求试点城市每年提交年度自评报告),并通过摸索、完善评价指标和监测评价工作,为城市创新发展提供决策参考和咨询意见,从而加快创新型城市的建设。指标体系包括创新投入、企业创新、成果转化、高新产业、科技惠民、创新环境共6类25个代表性指标,涵盖创新资源的投入与产出、创新主体的投入与产出、城市创新环境建设以及创新成果共享四大方面(见表2.2)。
表2.2 科技部创新型城市建设监测评价指标(试行)
此外,中国科学技术部信息研究所和中国城市发展研究会联合开展了“城市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课题研究,并于2006年确定了研发经费支出、高新技术产业出口总额、发明专利数量等74个评价城市创新能力的指标,主要从城市的技术创新能力、高新技术产业化能力、自主品牌创新能力和城市创新环境建设四个方面展开。
3.深圳市人民政府
2006年年初,深圳市人民政府在理解创新型城市内涵和自身建设创新型城市的优劣势的基础上,制定了《自主创新型城市评价体系》,由12类共60个代表性指标组成,着力于从“创新主体”“创新环境”和“创新绩效”三大领域评价城市的自主创新能力,其中包括“风险投资占中小企业融资比例”“机场航线数”“行业协会数量”“注册创业资本额占全国注册创业资本额的比重”“每十万人专利申请数”“万元GDP综合能耗”等细化指标[22]。
2.1.3 科研机构/研究会
1.中国社会科学院
1)《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2013)》
2013年5月,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发布了《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2013)》,首次使用宜居、宜商、和谐、生态、知识、城乡一体化、信息和文化等8个方面68个客观指标,构建了城市可持续竞争力即未来竞争力指数,涵盖了城市创新能力的评价。报告对47个最具竞争力城市(除香港、澳门外)的12项分项竞争力指标进行研究,指标包括人才、资本、科技、结构、设施、区位、环境、文化、制度、政府管理、企业管理、开放等。其中《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No.2——定位:让中国城市共赢》将城市的科技竞争力分解为:科技实力指数、科技创新能力指数和科技转化能力指数等3个一级指标和9个细化二级指标(见表2.3)。
表2.3 科技竞争力指标体系
《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No.4——楼市:城市中国晴雨表》中将创新环境竞争力作为城市解释性指标之一,分解为科技资源程度、信息基础设施、科技服务体系、创新氛围、激励制度、环境优美度6个一级指标和18个细化的二级指标(见表2.4)。
表2.4 创新环境竞争力指标体系
从两者的综合来看,比较全面地考察了城市的创新能力,包含了创新型城市的基本要素。该报告已经得到了许多国内城市决策者和研究人员的广泛认可和引用,具有一定的权威性。
2)《中国城市创新报告(2013)》
2013年8月,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城市发展研究会发布《中国城市创新报告(2013)》,以综合创新基础条件与支撑能力、技术产业化能力、品牌创新能力为主体框架开发出城市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见表2.5),并以此对我国所有城市的创新能力进行综合评价,形成了中国城市创新能力的综合排名与专项排名,旨在建立和优化城市创新体系,全面提高城市自主创新能力,从而推动城市发展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为实现202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的目标提供保障。
表2.5 中国城市发展研究会发布的评价指标体系[23]
此外,《中国城市创新报告(2013)》评测出了综合创新能力排名前十的副省级以上城市、地级城市和县级城市,具体名单如表2.6所示。
表2.6 中国综合创新能力排名前十的城市
2.上海社会科学院
上海社会科学院从创新力的资源条件和动态活力两个层面,提出创新条件、创新意识、创新文化、创新主体、创新规划五个分析模块,形成了17组指标,构建了城市创新力评价指标体系,如表2.7所示。
表2.7 城市创新力评价指标体系
2.1.4 咨询公司/知名学者
1.澳洲智库——2thinknow公司
2013年2月,2thinknow公司发布了“创新计划”项目报告——《2012—2013年全球创新城市分类和排名》,强调城市的社会功能,将城市对周边城市和地区的网络辐射功能作为评价创新城市的重要指标,并考虑城市的综合发展。“创新计划”项目报告中的创新型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由31个二级指标(详见附录1)及162个基础指标(健康、财富、人口、地理以及潜在的基本因素,详见附录2)组成,通过三个方面的因素进行测度:文化资产(cultural assets),指可测量的思想来源(如设计师、艺术画廊、体育、博物馆、舞蹈、自然等);人类基础设施(human infrastructure),指基础设施、公共设施(交通、大学、企业、风险资本、办公场所、政府、软件及硬件技术等);网络化市场(networked markets),指创新的基本条件和连接(地理位置、军事、经济等相关实体)。这三个因素衡量的先决条件是把一个创新的想法成功实施于创新区域,用创新发展城市经济。
《2012—2013年全球创新城市分类和排名》中的创新型城市来自四个地区,所属区域分别为如下:①美洲,包括北美和南美;②欧洲,联合国定义的欧洲与欧盟、俄罗斯西部、以色列和土耳其的一些城市;③亚洲,包括亚洲和大洋洲(澳大利亚、新西兰); ④新兴市场地区,包括中东、非洲、土耳其和高加索国家。
根据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上述四个地区的400多个城市按照得分情况分为五个等级,其各自的经济创新重要性依次递减,分别为:①NEXUS,多个经济和社会创新领域的重要纽带;②HUB,在关键经济和社会创新领域具有优势或影响;③NODE,在大多数创新领域具有广泛影响;④INFLUENCER,在某些创新领域具有竞争力;⑤UPSTART,在少数创新领域具有潜在的增长表现。
2.新加坡战略顾问公司——Solidiance
2013年3月,Solidiance公司发布了《亚太地区最具创新力城市》的报告,从人才、知识创造、技术、社会、政府以及全球化六个方面构建了评估城市创新生态的指标体系(见表2.8)。报告认为,第一,人才是有利于创新的首要因素,生活质量、宜居性、包容度、职业结构等组成了人才这一衡量指标。第二,人均大学数量、人均研发费用、高等教育入学率等构成了知识创造的具体内容。第三,技术指标由衡量连通性的人均手机数量,以及服务业的发展程度等具体数据构成。第四,通过一些社会指标,考量是否具有包容失败、自由表达的文化氛围。第五,用来衡量政府作用的指标包括商业自由、贸易开放、投资和金融自由、廉洁程度等内容。第六,全球化中的地位这一指标,由英语普及度、具有创造力的知名企业的多少,以及可持续发展的环境等因素构成。
表2.8 评估城市创新生态的指标体系
3.美国学者Richard Florida
卡内基·梅隆大学区域经济发展学教授Richard Florida提出了创新型城市的“3T”指标:技术(technology)、人才(talent)和宽容(tolerance),开发了创新力指数(creativity index)。Richard Florida认为,技术是一个城市创新和高科技的集中体现,一个城市的竞争优势来自能够迅速动员人才资源,把创意转化为新商业商品。因此,一个城市的优势在于能够吸引人才,而包容在吸引创意人才以及支持高科技产业发展和城市经济增长方面具有关键作用。因此该指标被西方国家城市管理者看成建设创新型城市的基准。
具体地,Richard Florida开发的创新力指数由创造性劳动力排名(以专业人才占就业人口的比重折算)、高科技排名(以高科技产出的比重折算)、创新排名(以人均专利数折算)、多样化排名(以当地同性恋家庭数折算)构成。该指数统计方法已被运用于对美国50万人口以上的81个大都市和50个州的评价,澳大利亚地方政府协会(Australia Local Government Association)以及英国“新经济基金会”(New Economics Foundation)也分别运用这一指标体系评价澳洲城市经济和产业集群发展的潜力以及对英国40个城市进行评估。这一评价体系的优点在于简单明了,数据可得性好;缺点在于指标体系的预测性不强,某些指标在非西方社会的文化接受度小[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