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聚优势理论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四节 集聚优势理论与其他相关优势学说的关系

本节通过论述集聚优势与以往主要优势学说及其他相关学说的关系,进一步阐释集聚优势的内涵和外延,并说明集聚优势与这些理论学说的继承、联系和差异所在。

一、集聚优势与比较优势(包括绝对优势)的关系

集聚优势的观点主张在一定程度上继承了内生和动态比较优势的观点。两者都主张关注比较优势的可创造性和动态性,但是集聚优势说主要从“集聚”的视角认识这一问题。

至于静态外生比较优势,虽然集聚优势导向的经济发展战略和模式主张经济体应当跳出自身要素禀赋约束和静态生产比较优势的局限,但绝非否定它们的利用和发挥。事实上,禀赋条件的高端利用和静态生产比较优势的适度遵循,是集聚优势的重要手段。

一方面,经济体自身丰裕的要素、独特的能力,是吸引其他经济体与之合作、开展多向优势集聚的有利条件。

另一方面,经济体发展具备静态比较优势的产业,有利于保证短期的财政平衡和贸易平衡,避免陷入资金和债务危机,同时扩大就业(特别对于劳动力丰富的后发展经济体);对于国家,通过发挥静态生产比较优势实现出口,还是获取集聚海外自然资源和能源、技术、人才等优势的重要工具——外汇的主要手段。因此,经济体在促进战略性产业发展的同时,有必要保持与静态比较优势产业发展之间的平衡。但是,需要厘清的是,发展静态比较优势产业并非所追求的战略目标模式本身,而是为了实现产业升级和经济赶超、创造更高层次比较优势的工具性手段(见图1-3)。

图1-3 发展静态比较优势部门促进集聚优势的机理

所谓“跳出自身要素禀赋和静态生产比较优势的局限”,所主张的重点主要是不能“简单和过度地发挥比较优势”。通过参照集聚优势导向战略和模式的诠释,简单和过度地发挥比较优势的发展模式可以归结为如下特点。

(1)发展目标方面,强调短期经济增长,忽视经济结构的改善和长期经济地位的提升;片面重视经济利益,忽视社会和生态利益。

(2)对自身和外部优势的认识方面,主要关注自身优势的浅层次开发利用和简单发挥,忽视对外部优势的集聚。对于自然资源相对丰裕的经济体,这种模式体现为简单挖掘、开发自身自然资源并出售,却缺乏对更高附加值、更高技术环节的追求。这种经济易受资源价格波动的影响,也容易导致制度僵化等问题,陷入“资源诅咒”。“资源诅咒”,是指丰裕的资源未必有利于一些国家的经济增长,反而成为一种制约。对于低技能劳动力丰裕的经济体,这种模式体现为简单发展“微笑曲线”中附加值最低环节的一般性组装制造业或其他劳动密集型产业,仅仅依靠劳动力的低成本优势和“汗水经济”维持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却忽视人力资本积累、管理改善、技术提升和创新。这种经济易于受到更后发经济体的“价格战”冲击而丧失传统优势,陷入危机。

(3)优势导向方面,在开展经济合作的过程中比较盲目,或受制于其他制度性约束,不注重优势导向。不能主动寻找目标优势度较高、预期联动集聚效应较强的经济体开展合作,反而可能与目标优势度较低、预期联动效应较弱、甚至可能引发优势离散的经济体开展合作。

(4)产业发展重点方面,主要关注静态比较优势产业的发展,而忽视动态性和对机遇的把握,缺乏对更高端产业目标的主动追求,产业路径依赖比较严重。同时,由于忽视(或缺乏)对外部优势的集聚,产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缓慢,产业升级乏力,经济结构长期锁定在低端层面。

采用这种发展模式的经济体,容易受到国际供需变化的冲击和后发经济体的挑战,易于出现简单发挥比较优势的一系列问题,包括资源退化、环境恶化、人力资本积累缓慢、产业结构低端锁定、社会问题不断产生等。

二、集聚优势与发挥后发优势的关系

集聚优势的观点主张与后发优势学说具有一定的联系:对于赶超型经济,认清自身的技术、制度、管理的落后性,进而从先行经济体集聚相应的优势,是实现后发优势的基本途径和关键机制。但是,两者也存在许多区别。

(1)发挥后发优势与开展集聚优势的主体存在差异。后发优势是落后经济体的“专有权利”,但集聚优势不足。事实上,虽然集聚优势对于后发经济体实现加速发展和赶超具有重要意义,但在现实中,往往越是发达的经济体,战略设计水平往往越高,制度往往越健全,这使其越易于形成集聚优势导向的战略和模式;加之其可用于集聚优势的禀赋条件较为优越,最终在集聚优势上的表现反而可能更强,这也是它们能够长期保持发达地位的重要原因(后文相关章节对此会进一步说明)。当然,本书主要还是关注赶超型经济体,这是文章立意的侧重点问题。

(2)发挥后发优势与开展集聚优势的关注对象侧重点存在差异。后发优势虽然也涉及其他方面,但相对更加侧重技术和制度,而集聚优势则关注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各种广义要素及能力。

(3)后发优势是一种“潜在”的有利状态,其转化为现实需要一定的条件;而集聚优势则是一个行动的过程,它强调的是各方面优势的集合、积聚。

(4)后发优势说对于经济赶超过程中的产业选择问题没有过多的讨论,而集聚优势说则将产业战略选择与集聚优势问题结合起来论述,说明制定和实施跨越要素禀赋约束和静态生产比较优势的产业战略与集聚优势导向经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作用。

三、集聚优势与国家竞争优势的关系

集聚优势的观点主张与国家竞争优势说有继承和联系,也有一些区别。

从联系上看,国家竞争优势说不支持简单遵循静态生产比较优势以及简单利用低端要素禀赋,而更加注重知识、创新和升级,集聚优势说同样支持这些观点。从“集聚”这一视角切入,集聚优势说关注实现经济快速发展和赶超所需要的多方面要素及能力优势,其中既包括基础性的生产要素(例如自然资源和能源、资本等),也包括高级生产要素(例如人才、技术等),还包括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制度要素和关键能力(例如管理、教育、创新等)。

集聚优势说与国家竞争优势说对一些问题也有不同的认识。

(1)国家竞争优势说试图构建解释一国内部产业(或细分行业)竞争优势的要素体系,强调知识、创新、升级的作用以及竞争在促进这些方面的作用,更多地关注一国内部“钻石体系”各个条件的互动。集聚优势说则强调集合和积聚世界各方面优势对发展和赶超的促进作用,因此更加关注经济体与外部资源和环境的联系。从这一视角出发,两者对积累高级经济要素的认识和关注点也有所不同。国家竞争优势说强调高级生产要素和专业型要素的创造主要靠政府、企业和个人进行持续的投资,集聚优势说则更加关注集合和积聚要素及能力优势的作用。现实中,立足“内源式”的创造培育与立足“外源式”的集聚创新,两者都非常重要。但是,现实中,经济体受制于资源稀缺性约束,如果过分强调“内源式”投资创造而忽视“外源式”的优势集聚,则可能延缓要素和能力的升级步伐。

(2)国家竞争优势说更加关注“竞争”,但集聚优势说更加关注“合作”。集聚优势本质上是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经济体相互合作的过程,虽然合作的目的是要增强参与各方的竞争实力和发展水平,但为完成集聚优势过程需要更加关注合作环境的营造。当然,这绝非否定竞争环境的重要性,这是两个不同方面的问题。事实上,波特所强调的活跃的竞争环境、挑剔的客户等因素,也能一定程度上激励企业通过积极集聚各方面优势以提升竞争能力。

(3)关于“产业集群”。波特本人对“产业集群”的观点非常推崇,甚至曾在一次访谈中指出“所有的产业集群都是好的”。参考廖理、汪韧、陈璐对迈克尔·波特教授的访谈录。http://www.ssfcn.com/wenzhang_detail.asp?ID=17132&sPage=2&wordPage=2。如果不考虑产业结构问题,建立产业集群确实通常优于企业的离散分布;但是,如果考虑产业结构和分工变化,那么当前的产业集群就未必是理想的。由于产业集群不可避免地要使用土地等稀缺资源,会对当地经济社会产生影响,因此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优劣之分。一个活跃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与一个低端的高污染产业集群,其经济效应和社会影响自然不可同日而语。因此,应当关注集群的产业构成,着力发展高端的产业集群,而不应受制于静态比较优势,盲目地在低端层面延长现有产业链。对于这一问题,下一节的讨论还将继续涉及。

四、集聚优势与产业集群、要素集聚的关系

(一)集聚优势与产业集群的关系

产业集群,是指一组在地理上靠近的相互联系的公司和关联的机构,它们同处或相关于一个特定的产业领域,由于具有共性和互补性而联系在一起(王缉慈,2007)。产业集群的概念源于新地理经济学和波特的国家竞争优势论,其中,以克鲁格曼为代表的新地理经济学重在探讨产业集群现象的成因,认为规模报酬递增、外部经济、运输成本和交易成本的非线性变化等是背后的深层次机理。波特的国家竞争优势论主要探讨产业集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说明建立产业集群对于实现产业竞争力、提升国家竞争优势的重要作用。

产业集群与本书所讨论的集聚优势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两者具有一些联系,也有不少区别。

一方面,形成高端产业的集群是集聚优势的一种表现形式。所谓高端产业,一般是指附加值和技术含量较高、人力资本积累效应较大、生态较为友好的产业。一个经济体引入和发展这样的产业项目,将伴随大量优势的集聚。反过来讲,集聚优势也有利于形成高端产业的集群。

另一方面,产业集群未必都表现为集聚优势,因为后者还强调“优势导向”。与高端产业的聚集相反,如果一个经济体所聚集的都是高污染、高能耗、低技术、低附加值的低端产业,非但没有集聚优势,反倒很可能造成自身优势的离散。所以,一个经济体不应当盲目地延长产业链,而要在产业链中找好位置,择优发展。

再者,集聚优势也未必表现为产业集群。集聚优势的方式既有内向型集聚,也有外向型集聚。例如,当跨国公司在东道国投资设厂以服务于全球战略目标时,便是以外向型方式集聚后者的土地优势、劳动力优势,乃至政策优势等。虽然产业项目在空间上是向外流出的(与空间上的聚集相对),但外部优势却为自身所集聚。

(二)集聚优势与要素集聚论

在区域经济学和国际经济学中,基于要素地理流动的现象,很早就有了“要素集聚”的概念。张幼文(2003)、邹全胜(2007)等对全球化下的要素集聚问题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与产业集群类似,集聚优势与之存在相通之处——两者都存在要素汇集这样的含义,要素的可流动性也都是它们重要的微观基础。但是,两者也存在较大的差异。

(1)集聚对象的差异。要素集聚的对象是“要素”,它是一个地理上的要素流动和集中的概念。集聚优势的对象是“优势”,强调的是优势的发现、挖掘、吸收、运用,直至积累、内化和再创新等一系列过程。此外,要素集聚主要关注经济要素,而集聚优势不但关注广义要素,而且关注教育、管理、创新等有利于经济发展和赶超的关键能力。

(2)“优势导向”的差异。现实世界中,多数经济体致力于引进外资、技术,这是要素集聚的表现。但是,相当一部分经济体引进资本、技术的过程比较盲目,或受其他因素的影响,引进了一些较为低端、生态和社会影响比较差的项目,或是引进了一些远离前沿、陈旧过时的技术。这种要素集聚就不能称之为优势集聚,在一定意义上反而会导致优势离散。集聚优势的分析框架强调,经济体应进行“优势筛选”,而不能“来者不拒”,更不能主动引进劣质要素。

(3)集聚方法的差异。要素集聚指的是经济要素从多个区位向一个区位的聚拢。但是,在全球化时代,经济体利用全世界的有利条件,不仅限于实现要素的空间聚集,更重要在于发掘“可利用性”。因此,集聚优势的实现方式要多于要素集聚。前文所论述的跨国投资,就是要素外流(与要素集聚相反)却实现优势集聚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