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耐克赞助青少年体育用意何在
2008-08-27, No.611
奥运盛宴散去,有识之士已将目光从荣宠万千的领奖台转向社区、乡村、街头和学校,去关注这个金牌大国的民众究竟如何看待和参与体育运动。《华尔街日报》日前发表的一篇报道,讲述了耐克和阿迪达斯在国内推动学生篮球和足球运动、组织中学生联赛的情况。报道点出了一个值得关注的事实:尽管中国经济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尽管中国选手在赛场上的成绩令人刮目,然而中国的大众体育运动仍然贫乏而薄弱,与民众消费水平的大幅提升形成鲜明对照。耐克和阿迪达斯正是将这一反差视为机会,通过推动学生和大众运动来培养民众对体育的热情和习惯,顺便将其品牌认知植入其中。
大众体育的贫乏,当然首先是受经济水平所限,但也跟文化传统和价值体系不无关系,中国东部和城市的经济水平已经超过了大部分拉美和非洲国家,但大众体育却远不及他们普及和繁荣。中国漫长的集权和科举制度塑造了重文轻武、重仕途轻实业的价值观,体育和娱乐被家长和老师视为奇技淫巧,远非正途,历史上体育和娱乐的从业者甚至被列为贱籍,被永久性排除在科举和仕途之外。今天,僵化过时的应试教育仍在某些方面延续着这一传统,虽然它与日益发展的市场经济和现代社会已格格不入。
相对于经济水平和消费能力,价值观是个相对稳定的因素,但也并非一成不变,随着制度、经济形态和社会结构的变迁,人们的价值观也会改变,虽然常常是滞后的。面对这种变迁,消费品企业采用两种应对策略:第一种策略假定消费者的偏好及其背后的价值观是给定的,即消费者知道自己需要什么,企业要做的是理解消费者的需要,并以最高的效率、最低廉的价格来满足它;第二种策略则认为消费者的价值观是可以被引导和塑造的,企业需要主动进行这种引导,并将自己的品牌形象植入其中,以此取得消费者忠诚度和市场领导地位。
显然,最成功的消费品企业是后一种,他们善于制造生活方式,他们会让15岁的高中生相信:眼下做一个最酷的年轻人要会挂着iPod跳街舞、会背着背包蹬山地车兜风、会在球场上运球过人——当然是穿着耐克球鞋。他们用一连串故事和明星将一种价值观包装成一个梦想,又用一系列文化和商品符号来定义这种价值观之下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普通企业创造价值,而他们创造价值观,他们的成功常常不可思议,也是经济学家所难以解释的,因为经济学以“偏好不变”为其基础假设,自然无法理解何以能创造价值观。
无疑,耐克是此道高手,他们与NBA一起把篮球梦想传遍了全球,如今他们又在中国复制着这一梦想,他们以中学生为目标,无疑是正确的选择,每个青春期的少年都会为自己选择一个竞技场,并在其中寻找到自己的合适位置,这一社会角色定位的过程正是可塑性最大的时期,也是进行价值观引导的良机,他们或者去考场上追求高分,或者去球场上一竞风采,或者去街头团伙里称王称霸。相比之下,体育运动是一个更健康的竞技场,特别是对于学习成绩不好的年轻人。
耐克和其他知名运动品牌从青少年入手培育市场的做法,展示了一个消费品企业开拓市场和树立品牌的成功之道,值得国内运动品牌和消费品企业学习借鉴,而他们的营销活动也将有利于大众体育的发展繁荣和青少年健康成长,教育体系应更多地向他们开放。
〖后记〗
运动服装厂商有很多理由赞助体育,赞助商业比赛换取广告位,这种交易容易理解,另一些则不是那么显而易见,如旨在促进大众体育活动的赞助,运动文化的培育和普及固然会扩大运动服装的市场规模,但这个好处将由全部同行分享,为何不等着别人去赞助而自己搭便车呢?
答案在于规模,由于耐克占用30%的市场份额,假如赞助能将市场扩大10%,其中3%就是他的生意,如果这一收益能抵过赞助费用,他就有理由去做。
不过,非广告性的大众体育赞助有比这更好的理由,那就是文化符号的植入。运动对于个人的价值不仅在于它本身带来的快乐和健康,还在于它可以体现运动者的一种情调、生活态度和价值取向,因而当一个人出门去做运动时,他同时也是在告诉他人:我是这样一个爱运动的、充满活力的、积极向上的人。
这样的文化表达和认同需要借助一整套符号,而不仅是运动行为本身,正如饮茶的文化也需要一套茶具和仪式化程序来表达一样,而正是这一点,给品牌创造提供了机会;假如你能成功地将自己的品牌形象变成这套文化符号系统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与之融为一体,你的品牌就有了一个极其稳固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