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精品工程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三节 敦煌莫高窟

一、工程的基本介绍

敦煌莫高窟坐落于甘肃省敦煌市境内,位于河西走廊的西端。在鸣沙山和三危山的断崖上,便是享有“20世纪最有价值的文化发现之一”美誉的莫高窟。

自古以来,敦煌就是丝绸之路上的商业要塞,莫高窟作为佛教艺术的集大成者,更是曾经敦煌繁华的历史见证者。莫高窟,又被称作千佛洞。前秦时期开始修建,而后又经过十六国、北朝、隋、唐、五代、宋、西夏、元、清等历朝历代不断的兴建,最终形成了以古建筑、雕像、壁画三者融为一体的大型艺术宫殿,并以其精美绝伦的程度闻名于世,堪称佛教领域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虽然敦煌莫高窟在漫漫历史长河中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来自于自然和人为的破坏,但至今仍保留有洞窟735个、雕像2415尊、壁画4.5万平方米。它是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保存最完好的佛教艺术圣地。

甘肃敦煌的莫高窟与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甘肃天水的麦积山石窟并称为中国四大石窟。198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敦煌莫高窟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二、工程的结构布局

敦煌莫高窟朝向为东,宕泉河从前而过。南北长1680米,高50米。上下共有五层,错落有致,蔚为大观。

依据使用目的的不同,莫高窟共分为南北两区。其中,作为莫高窟主体的南区,其主要用途是为僧侣提供进行宗教活动的场所。北区为生活区,其主要功能是为僧侣提供修行、居住以及墓葬的场所,并建有壁龛、灶炕、烟道、土炕、台灯等生活必要的基础设施。

目前,南区共有洞窟487个,洞窟内均有不同数量的雕像和壁画。北区有洞窟248个,但只有5个洞窟内存在雕像和壁画。

三、工程的主要洞窟

(一)第96号洞窟

敦煌莫高窟第96号洞窟开凿于初唐时期。洞窟内供有莫高窟的第一大佛。大佛建于公元695年,为一尊弥勒佛。采用的建造手法为石胎泥塑法,首先在砂岩山壁上开凿出大佛的大致形状,再草泥垒塑、麻泥细塑,最后使用颜料着色。

洞窟的前端,是一座共有九层的楼式建筑。实际上,该建筑在晚唐时期为四层,而后在宋朝初年修缮为五层建筑。现如今的九层建筑建设于1935年。并最终以其楼层高度命名为“九层楼”,成为莫高窟的著名代表建筑之一。

(二)第16~17号洞窟

莫高窟第16号洞窟始建于公元851—867年。在该洞窟前端建有著名的“三层楼”建筑,是清朝光绪年间修建的木质结构建筑。在建造三层楼建筑时,建造者在第16号洞窟的北端意外地发现另一个洞窟,为第17号洞窟,即久负盛名的藏经洞。这种为数不多的独特洞窟结构,又被称为窟中窟。

第17号洞窟修建于唐朝晚期,洞窟高3米,长宽各2.6米,为方形结构。洞窟内部绘有大量壁画,中央设有一禅床式低坛,供奉一座高僧坐像。因战乱等原因,该洞窟中存有大量的从十六国到北宋时期的佛教文物以及历代文书和字画等共计五万多件文物,因而又被称为藏经洞。由于第17号洞窟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因此衍生出一门敦煌学,专门研究藏经洞以及莫高窟的历史及其价值。

四、工程的艺术特点

(一)古建筑艺术

依据使用功能的不同,可以将七百多座石窟分为中心柱窟(支提窟)、中央佛坛窟(殿堂窟)、覆斗顶型窟、大像窟、涅槃窟、禅窟、僧房窟、廪窟、影窟和瘗窟等。石窟不仅数目繁多,而且大小、形状各异。最大者高达四十多米,宽三十余米;最小者不过数尺见方。

石窟的建筑形式属于中心塔柱式。这是一种将印度支提式石窟形式与中国传统木构庙堂建筑风格相结合的建造方式。具体说来,该石窟的平面为矩形,顶部后方为平形,顶部前方为人字式。在石窟的中央立有一个方形立柱,并在柱子四面凿龛供佛。同时,石窟内部的图案也依据此种建筑形式依次分布。

这种独创的古建筑艺术形式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研究价值,也充分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广泛吸收外来文化,并与传统文化相融合的智慧。

(二)雕像艺术

敦煌莫高窟周围的土质较为松软,除南北大像为石胎泥塑外,其余雕像均为木骨泥塑。

莫高窟的雕塑不仅数量众多,形式也丰富多彩,如圆塑、浮塑、影塑、善业塑等。雕像的排列方式主要有单身像、群像(以佛居中)以及两者的组合。不同的表现手法将不同的佛教人物展现得淋漓尽致、栩栩如生。

其中,开凿在砾岩上的南北大像,高达33米。而善业泥木石像造型精巧,仅有两厘米左右。位于第17号的石窟中的唐代河西都统雕像,则是我国最早的高僧写实真像之一。

(三)壁画艺术

环顾洞窟的四周,到处可见数量繁多、形式不一、内容各异的精美壁画。丰富多彩的壁画包含了佛教故事、山水风景、生产劳动图景以及精美的装饰图案。这些瑰丽无比的壁画反映了从十六国至清朝的政治、经济与文化生活,是长达1500多年的历史图景的展现,更为研究中国古代的社会形态、美术形式提供了鲜活的材料。

敦煌莫高窟的壁画的创作者们不仅将民族传统艺术形式展现得淋漓尽致,也充分结合了印度、伊朗、希腊的艺术之所长,最终形成了这无与伦比的艺术瑰宝。倘若把这些众多的壁画依次排列,可长达三十多千米。在众多的壁画中,尤以“飞天”图案最为珍贵,被称作是敦煌壁画的象征,呈现出一种空灵的优美氛围,被唐朝人称赞为“天衣飞扬,满壁风动”。

五、工程的风格演变

从十六国到清朝,历朝历代曾多次修建莫高窟。就其建造风格来说,主要经历了四个历史阶段,分别为北朝、隋唐、五代和宋、西夏和元。

北朝时期开凿的洞窟共有36个,主要类型为中心柱窟、中央佛坛窟以及禅窟。雕像类型主要以圆塑和影塑为主。前期壁画展现西域特色,多以土红为底色,色彩浓烈;后期壁画则体现中原特点,大多以白色为底,雅致洒脱。

作为莫高窟建造的全盛阶段,隋唐时期共开凿有三百余座洞窟。该时期出现了殿堂窟、佛坛窟、四壁三龛窟、大像窟等多种新的洞窟类型,而中心柱窟、禅窟逐渐消失。雕像类型主要是更加体现中原特色的圆塑。壁画创作水平也达到了极其高超的水平。

在五代和宋朝时期,多为对先前的洞窟进行改造和修缮,涉及洞窟数目一百多个。洞窟主要类型为佛坛窟和殿堂窟。但是雕像和壁画的艺术水平较之前期有所降低。

西夏时期的洞窟共有77个,和五代、宋朝时期一样,也是对先前的洞窟进行改造和修缮。而在元朝时期则重新开凿了8个洞窟,并出现了在方形洞窟中设置圆形佛坛的规制。

六、工程的破坏和保护

元代之前的莫高窟,世人对其知之甚少,因而得到了很好的保护。但是,自从第17号洞窟——藏经洞被发现以后,莫高窟的雕像、壁画以及大量珍贵文物便开始遭到了西方列强的疯狂掠夺。

为了更好地保护这一佛教圣地,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对敦煌莫高窟进行了正式的保护行动,并先后设立了敦煌艺术研究所、敦煌文物研究所、敦煌研究院等机构对莫高窟进行研究和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