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一、引言
“邻避”(Not In My Backyard, NIMBY)一词是用来形容因为某个社会建设项目要修在自家附近而对此表示反对的公众意见。常见的例子有传染病治疗中心,或设于屋苑附近的精神病康复中心。这些设施的坏印象很多时候都只是出于观感,而没有真凭实据证明该设施的出现会带来坏影响。但是,这种心理作用,还有社会和市场的反响很多时候都足以让政府退让。在房屋研究的领域里有类似的论述说明在同一地区混合不同屋苑(即私人和福利房屋)和社群(高收入和受福利保障社群)的影响。尽管如此,学术界仍未为这些影响的强度和方向达成共识。其中的最大原因是学术界尚欠NIMBY中的“Backyard”(后院)一个清晰的量度。要为一个屋苑的居民划定一个“舒适”的距离来接受他的“较差”的邻居,事实上非常困难。其实,撇开“较差”邻居完全不存在的情况不说,屋苑居民对“较差”邻居的“能见度”往往是研究这类影响的关键。当研究对象是个像香港一样,面积狭小而又高度发达的大都会,“能见度”的影响便会变得非常剧烈。有趣的是,在香港,我们不难发现数个中高档屋苑毗邻公共屋邨,而这些屋苑仍然在20世纪90年代经历戏剧性的价格飙升。再者,由于香港这样成熟的城市各种族并无冲突,我们能纯粹从市价变动的角度看公/居屋对私人屋苑的影响。笔者在2005年曾进行实验研究发现香港的居屋实际上压抑了邻近私人房屋的价格升幅,但这影响很大程度上只属心理作用。在此,我们会扩大先前的研究,考查公/居屋会否以及怎样构成对邻近私人屋苑的影响,并分析个中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