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云:男人的胸怀是靠委屈撑大的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1章 序

马云,一个中国式创业的商界传奇人物,一个从一无所有的创业者发展到如今掌舵着整个国家最大的电子商务交易平台的成功者,一个集演员、老师、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大自然保护协会董事会成员、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青年创业和小企业特别顾问等多重身份于一身的人。有人说他说话和演讲掷地有声、激情四射,也有人说他善于忽悠人。可是不管怎么说,他都是个敢想敢做的企业家,一个让人琢磨不透的“外星人”,因为他能看到未来社会和商业的发展趋势,成就着我们这个时代的普通人关于创业的梦想,关于财富的梦想。

人常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每个站在舞台中央的人背后都经历了沉重的苦难辛酸,马云也不例外。所以他创业成功后曾有这样的感言:如果我能成功,那么世界上80%的人都能成功。细心者会发现,马云创业之前,生活中处处失意,高考考了三年才勉强上了大学,靠蹬三轮送书维持生计,要创业,几十个朋友中只有一个人支持他,生活赠送给他的除了失败还是失败,连他的父母都觉得他没什么希望。

但这一切并没有使马云退缩和害怕,相反,他创业的想法越来越坚定,并相信自己终能成就一番事业。1992年,马云凭借自己在英语方面的优势,和朋友一起成立了杭州最早的专业翻译社“海博翻译社”,课余四处活动接翻译业务。当时经营特别艰难,经常入不敷出。马云一看这样不行,就背着口袋到义乌、广州去进货,卖礼品、包鲜花,用这些钱养了翻译社3年,开始收支平衡。

翻译社并没给马云带来什么钱,倒是让他有了一次出国的机会。在美国,马云第一次在朋友那里接触了互联网。不过那个时候的马云对电脑甚至有一种恐惧:“我甚至害怕触摸电脑的按键。我当时想:谁知道这玩意儿多少钱呢?我要是把它弄坏了就赔不起了。”

事情就在这时候有了转机,让马云印象深刻的是,他好奇地对朋友说在搜索引擎上输入单词“啤酒”,结果只找到了美国和德国的品牌,而没有任何关于中国的信息。当时他就觉得这是个商机,他要把互联网带到中国,让大家都知道这个神奇的东西。事实上,今天已经被冠以互联网大亨的马云尽管对技术依旧不太懂,但是他对互联网的理解却比谁都深刻。很多人刚刚接触互联网思考的是背后的技术问题,而马云想的却是商业运营模式问题。

有了想法就做,回国后的马云迅速借了2000美元,1995年4月开办了“中国黄页”,这是中国第一批网络公司之一。1997年底,马云和他的团队在北京开发了外经贸部官方站点、网上中国商品交易市场等一系列站点。但当时在北京无人理解他的做法,很少有人愿意和他合作。于是他毅然决然放弃了在北京的一切,决定回到杭州创办一家能为全世界中小企业服务的电子商务站点。回到杭州后,马云和最初的创业团队开始谋划一次轰轰烈烈的创业。大家决定不向亲戚朋友借钱,自行集资了50万元,据点就在马云位于杭州湖畔花园的100多平方米的家里,阿里巴巴就在这里诞生了。

阿里巴巴成立初期,公司小,以至于18个创业者往往是身兼数职。马云后来也回忆到,当时出门打车,看到桑塔纳来了,举起的手又放下了,非要等到夏利为止,因为后者便宜。后来阿里巴巴渐渐做成了气候,美国、英国的报纸都相继主动报道,让阿里巴巴在海外积攒了名气。

2000年4月起,纳斯达克指数开始暴跌并持续了长达两年的低迷不振状态,这让很多互联网公司陷入了困境。整个社会对互联网开始不信任,阿里巴巴尽管不缺钱,业务也开展得分外艰难。马云提出关门把产品做好,等到春天再出去。后来又遭遇非典,但马云依旧不放弃,所有人都在家办公,而业绩却不降反升,成为一个奇迹。

在这之后,马云所做的事一件一件都颠覆了人们的想象,创立淘宝网、支付宝,还有后来的一淘、天猫、1688批发、聚划算、速卖通等电子商务矩阵平台,使中国社会的购物方式、交易模式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但是他每走一步也都在接受着政府、社会和消费者的考验。

马云说:“如果没有支付宝,电商很难把规模做大,但当初阿里推出支付宝面临着种种困难。”首先是银行不提供相应的服务,“我当时就问银行说,你能做帮助电商转账的服务吗?然后银行说,这个我们不接受。”面对银行的不支持,马云还想推出支付宝,“但那个时候不太敢推出,你如果没有执照做金融的话,那个时候是要坐牢的。”他之后对公司员工说:“如果有人要坐牢的话就让我去坐。”做这个决定他承担了很多风险,但他义无反顾。

马云一路走来历尽风霜,社会中有很多人拥护他,觉得他有远见,有领导力、意志力和敢作敢为的精神,也有人至今在谩骂他、讽刺他。古来高手多寂寞,他没空理那些负面信息,只有他自己知道他为阿里巴巴付出了多少心血。为此,这本书梳理了马云创业过程中在打造品牌、企业管理、人才选拔、市场竞争等多方面的商业策略,并剖析了他背后经受的不为人知的难处,值得每一个普通的创业者和企业经营者认真品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