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Is This Book for You?
学会在阅读中辩证地思考
——“最经典英语文库”第五辑之《马丁·伊登》导读
王维强
早在2000多年以前,孔子就说过如果只学习、不善于思考就会迷惘。孟子也曾经说过,“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意思是说,读书不能完全相信书里面说的内容,如果完全相信,还不如没有书。这句话里蕴含着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书,其实也是一种理念。阅读杰克·伦敦的《马丁·伊登》,应该在阅读之余,更多地思考。
杰克·伦敦(1876—1916)出身于一个极为贫困的家庭。为了谋生,8岁就开始在街上卖报纸,十几岁就做了童工。后来,为了改变命运,他一边拼命干活,一边以惊人的毅力看书、写作。经历了无数次的退稿,他仍然顽强地坚持。终于在1899年,他的第一部小说集《狼的儿子》出版,奠定了他在美国文坛的地位。随后陆续出版了《荒野的呼唤》《海狼》《白牙》等作品。他的文学创作开始进入了黄金时期。可是到了1910年,他开始走下坡路,追求物质享受,挥金如土,甚至为了金钱去赶制质量粗糙的作品。后来在精神忧郁和疾病、债务的缠绕中,服用了过量的吗啡死亡,终年仅40岁。
作为杰克·伦敦最重要的作品,《马丁·伊登》一直以来被认为是作者的半自传体小说。小说描写了年轻的水手马丁通过写作成功摆脱了贫穷,变得富有之后精神找不到归宿,最终投海自尽的故事。
按照本文开头的观点,笔者认为,在阅读本篇作品时,要在以下三个方面着力思辨小说的故事和隐含的思想。
第一,是要充分肯定积极努力、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人的出生由不得自己。当出生在贫困家庭里,为了生活和理想,就应当以自强不息作为人生的第一法则。马丁的境遇和作者本人极为相似,都是以惊人的毅力突破生活困境。这也是强调适者生存的自然主义思想和马丁超人哲学的体现,是值得赞许和褒扬的。因为每个人的进步,其间会创造巨大的社会价值,也是推动社会前进的动力。否则,如果走向另一个极端,不思进取、懒惰懈怠,则极可能是另一种卑微平淡的生活,继而造成精神的萎靡和麻木。
第二,是正确认识关于梦想和现实冲突时的思辨哲学,正确地认识“美国梦”,进而合理地调整自己的价值观。
“美国梦”是美国现实主义文学的重要主题之一。从广义上说,“美国梦”的实质,是指向一个自由、平等、民主的理想的国度。狭义上说,“美国梦”指的是个人通过主观努力获得成功,过体面舒适的日子。这实质上是一种自信的信念和进步的愿望。要实现这个梦想,曾经是无数美国青年不屈不挠、勤奋努力的动力源泉,这是有着巨大的积极意义的。但是对于梦想的认识,不能是狭隘和偏激的。美国建国之初通过志向和梦想获取名利和财富直至成功的“美国梦”,和工业革命之后极端物质主义的出现,与不顾公平正义畸形地攫取物质财富的“美国梦”是大相径庭的。就像作者和马丁的感受一样,生活缺乏信心,梦想便枯萎了。但是,社会的进步和人的思想进步一样,是螺旋式上升和前进的,单一地局限于资产阶级虚伪性、欺骗性和人与人之间存在的庸俗关系里,那么,社会对人的精神的毒害和腐蚀的结果,就是不可避免地产生精神毁灭的悲剧。这对我们清醒地认识当今社会极具现实意义。
第三,是充分认识到悲剧的成因并尽力避免的思维方式,如何学会在逆境和顺境都能健康快乐地生活。
哀莫大于心死。作者和马丁的悲剧,都是来源于精神追求的毁灭和死亡。社会阶级的分化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马丁和露丝的爱情其实是门不当、户不对的阶级鸿沟。即使后来马丁功成名就,中产阶层接纳的,只是他的金钱和名誉,而不是他本人。对于马丁本人而言,由于缺乏全面、客观、本质、动态的思辨问题能力,从而形成了悲剧的结局。他对社会发展和进步过程中形成的阶层现状,缺乏全面客观的认识,对当时美国社会的虚伪欺诈本性,缺乏本质的认识,对后来的美国社会可以通过体制和制度的健全逐渐进步,缺乏动态的认识。逆境的时候能够不屈不挠奋斗,顺境的时候则更应清醒地看待物欲横流和唯利是图的现状,对社会的阴暗和进步辩证地看待,学会认知和包容,才是正确的认识观。写过《热爱生命》的伟大作家,不应该对上流社会和出身于下阶层的兄弟们,都只看到其弱点,最后弄到自己连归属的地方都没有了,更不应该不热爱自己的生命,年仅40岁就被物质世界吞噬。尊重生命,承担人生责任,保持积极的、乐观向上的心态和态度,才是生活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