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书有法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前言

一个人研究一种学问,原因不外乎两种:一种是那种学问对人们直接有用,像水稻栽培或企业管理,前者可以增加水稻的产量,后者可以增加公司的利润;另一种是那种学问虽然没有直接的实用性,但是它有趣,能激起人的好奇心,使人开心快乐,精神上感到愉悦、充实和满足,人们研究它,就好像是一个孩子钻进了天然岩洞,发现无限丰富的形状、色彩,感到开心极了,乐而忘返。

但是,钻进岩洞也有迷路的时候。所以,不仅要有好奇心,还要能在迷径中寻到出路。事情本身有趣固然很好,但还要能明白“趣”背后的“理”。朱自清先生写过一本书,叫《经典常谈》,面世后数十年,一版再版,泽被了好几代人。他的好友叶圣陶评价道:

假如把准备接触这些文化遗产的人比作参观岩洞的游客,他就是给他们当个向导,先在洞外讲说一番,让他们心中有个数,不至于进了洞去感到迷糊。他可真是个好向导,自己在里边摸熟了,知道岩洞的成因和演变,因而能够按真际讲说,决不说这儿是双龙戏珠,那儿是八仙过海,是某高士某仙人塑造的。求真而并非猎奇的游客,自然欢迎这样的好向导。

这样一种态度,是我非常向往的治学境界,也是本书写作的基本指针。所以,本书在写作中,要采集很多现成的结论,更要通过自己的体验和感受,力图去伪存真,化繁为简。

书法的事情,是容易被人弄得很玄乎的。原因就在于,它的很多内容需要体验。没有体验,说起来往往是隔靴搔痒,或听起来如堕五里雾中。但是,一味地拒绝“玄”的意味,又往往会把书法变成兴味全无的技术操练,那种最精深的微妙体验,很容易就被忽略掉了。徐复观先生曾经说过:“至今有许多人只要听到一个‘玄’字,便深恶痛绝。土壤中成长起来的艺术奇葩,或许更多地还是应该放置到中国文化之中来认识和解读。比如,对中国古代书论的研读(诸如“气”、“韵”问题)和技法的解析(例如“始艮终乾,始巽终坤”),离开中国文化背景,几乎是无法说清楚的。又如,书法家总是试图从生命和精神生生不息的运动中去寻找美的理想,这也基于中国文化观念一个深刻的书法美学思想。

正因为如此,本书紧扣书法学习中最为基本的问题,从中国传统书法的吉光片羽中提炼出了八个问题,我个人以为,都是习书者必然要触及到的最重要、最基本的问题。第一部分“本质原理”,开宗明义,解析书理;第二部分“笔法墨法”,以技法为本,剖析笔墨之中的微意;第三部分“结构章法”,阐述结构法则和布白之道;第四部分“学习步骤”,从临摹到读帖,表明屡试不爽的前人经验;第五部分“审美鉴赏”,以提升眼力,带动手的跟进,从而明白诸多书“趣”;第六部分“字体书体”,辨析字体书体之别,各种字体衍变源流;第七部分“创作观念”,明晰书法创作的要义,演绎书法与人心的契合之道;第八部分“书家修养”,强调艺术最终落实在人,艺术与人格的紧密关系,提高书家修养的途径等。

本书不是对书法史的陈述,也不是对技法的图解,更不是对文献的考证,而是紧紧抓住书法学习者普遍遇到的最基本问题,进行层层剥笋的解说和推演,意在打通书法学习过程中的一些关窍,进而试图进一步打通书法与人生之间的通道。如果能有更多的朋友,因为此书而到书法艺术的海洋之中,舀一瓢而饮,在书法中寻找到中国人特有的精神空间和人生智慧,那么对于我将是莫大的激励。我只是希望传达自己一些真实的体会,这部书稿也只是一个尝试而已,希望能得到读者和方家的教正。我在此处愿意告诉这种人,剋就人生上的所谓‘玄’,乃指的是某种心灵状态、精神状态。中国艺术中的绘画,系在这种心灵状态中所产生、所成就的。”

在我的理解,不仅绘画如此,中国书法也是如此。王羲之说:“把笔抵锋,肇乎本性。”中国人把写字和画画融为一道,因为笔触具有一种直通性,它直指书画家内心最深处的真性。如果一旦失去倾注于笔端的那种深沉鲜活的情绪律动,而流于矫揉造作的模仿,那么,所有的努力,都不过是在死人脸上擦粉。我觉得,在中国艺术观念中,美与丑常常没有死和活来得重要。这并不是说中国人不重视美,而是说中国人更倾心于活趣、活力、活态的呈现。不管书法和绘画,活是唯一的通途,所谓“唯在活而已”(郑板桥语)。

书法的练习,就是通过笔墨的技巧,达到精神活力的呈现。以我目前的了解,中国书法在技巧上颇具有精约凝敛的性格,但是在这种精约凝敛的笔墨挥洒中,却实现了精神活动范围的无限延展。此中的快意,熟拈笔墨者自能常常体味。据说,苏轼在连书数纸之后,曾掷笔长叹曰:“好!好!”这种体验,对于很多习书者,是并不陌生的。

应该说,书法算不上是一门很年轻的学问,但是,关于它很多方面的讨论,并没有能够深入透彻地展开,有些糊涂账一拖再拖。据我所知,现在的书法书籍,要么是对名碑名帖、例字范字的归类勾摹,琳琅满目于书店之中,很多习书者固然也能从此起步,但有时对行笔微妙的道理和审美鉴赏的真谛解说得不够透彻,使人们轻视它们的学理性;要么呢,就是很多书法文献资料的堆砌罗列,考据文献颇为详实,但书写本身的乐趣却踪迹全无,容易让人堕入文献深渊而无所适从。

书法能在今天的艺术学科门类中拥有一席之地,固然与它的艺术品质有关。它以最简约的形式,完成了人的情感宣泄和精神创造,为中国人的精神寻找到一种最赋民族特色的形式,千百年来深为国人所熟悉。我有时甚至觉得,过一世生活,就好比写一篇书法。生活的本质,在我看来,很大程度上就是心灵的选择。笔墨的痕迹,就像人生的路途。

拿起毛笔,下笔的每一个瞬间,实际上都是一种选择,是浓还是淡,是紧还是松,是刚还是柔,是密还是疏,是按还是提,是逆还是顺,是快还是慢,是方还是圆,是长还是短,是远还是近,是大还是小,是瘦还是肥,是繁还是简,是露还是藏,是收还是放,是急还是缓,是纵还是擒,是实还是虚,是文还是野,是拙还是巧,是拒绝还是迎接,是逆涩还是悠闲,是执着还是超然,是循规蹈矩还是天马行空……有的人,人生像楷书;有的人,人生是草书;也有的人,人生经历了从楷书到草书的变化。书如人然,其理不谬也。

中国和西方,原属于不同的文明,其思想也有根本的差异。书法,作为在中国文明土壤中成长起来的艺术奇葩,或许更多地还是应该放置到中国文化之中来认识和解读。比如,对中国古代书论的研读(诸如“气”、“韵”问题)和技法的解析(例如“始艮终乾,始巽终坤”),离开中国文化背景,几乎是无法说清楚的。又如,书法家总是试图从生命和精神生生不息的运动中去寻找美的理想,这也基于中国文化观念一个深刻的书法美学思想。

正因为如此,本书紧扣书法学习中最为基本的问题,从中国传统书法的吉光片羽中提炼出了八个问题,我个人以为,都是习书者必然要触及到的最重要、最基本的问题。第一部分“本质原理”,开宗明义,解析书理;第二部分“笔法墨法”,以技法为本,剖析笔墨之中的微意;第三部分“结构章法”,阐述结构法则和布白之道;第四部分“学习步骤”,从临摹到读帖,表明屡试不爽的前人经验;第五部分“审美鉴赏”,以提升眼力,带动手的跟进,从而明白诸多书“趣”;第六部分“字体书体”,辨析字体书体之别,各种字体衍变源流;第七部分“创作观念”,明晰书法创作的要义,演绎书法与人心的契合之道;第八部分“书家修养”,强调艺术最终落实在人,艺术与人格的紧密关系,提高书家修养的途径等。

本书不是对书法史的陈述,也不是对技法的图解,更不是对文献的考证,而是紧紧抓住书法学习者普遍遇到的最基本问题,进行层层剥笋的解说和推演,意在打通书法学习过程中的一些关窍,进而试图进一步打通书法与人生之间的通道。如果能有更多的朋友,因为此书而到书法艺术的海洋之中,舀一瓢而饮,在书法中寻找到中国人特有的精神空间和人生智慧,那么对于我将是莫大的激励。我只是希望传达自己一些真实的体会,这部书稿也只是一个尝试而已,希望能得到读者和方家的教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