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近代以来,传统村落社会变迁始终是我国历史社会变迁发展的主要内容之一,而传统村落社会变迁过程是在村落内部结构转型变化和村落外界现代社会变革影响的交互作用下进行的。在村落社会的转型变迁的历史进程中,对农村村落社区研究构成了社会结构研究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经过几代中外学者的长期努力,我国的村落研究领域取得了较为丰富的研究成果。伴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急速发展,中国乡村社会解体的过程重新开启,乡村社会研究再次引起学术界的重视,并不断有相关论著出版,如黄宗智的《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长江三角洲小农家庭与乡村发展》,杜赞奇的《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1942年的华北农村》、施坚雅的《中国农村的市场和社会结构》、陆学艺的《改革中的农村与农民》、王沪宁的《当代中国村落家族文化——对中国社会现代化的一项探索》、王铭铭的《社区的历程——溪村汉人家族的个案研究》、折晓叶的《村庄的再造——一个超级村庄的社会变迁》等,特别是由陆学艺先生主持的国家重大社科基金项目“中国国情丛书——百村经济社会调查”立项以来,国内学者通过实地调研出版了《内发的村庄》《屯堡乡民社会——九溪村》《城市化进程中的石牌村》等学术专著,促进了我国村落研究的新发展。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王春光老师的关心支持下,笔者有幸加入“中国国情丛书——百村经济社会调查”课题组,主要负责广西村落调查研究。
在广西村落调查选点的过程中,课题组得到了宾阳县人民政府的项目研究立项支持,决定选择程思远故乡两岸村为调研地点,广西成卓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负责项目统筹和调研协调事宜。2015年5月,调研团队首次深入两岸村进行实地调研,调研主题是掌握两岸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特色和亮点,调研的主要方式是召开宾阳县、镇、村干部代表座谈会,宾阳县政府办、发改局、住建局、农业局、县志办、大桥镇等相关负责人参加了座谈会。座谈会主要针对两岸村悠久的历史文化、农业结构及特色农产品、教育、土地规划,以及交通、水利、环境卫生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内容进行。座谈会后,与会人员还在两岸村进行了实地走访,除考察两岸村村容村貌和民风民俗之外,调研组重点参观了无党派爱国民主人士、全国人大原常委会副委员长程思远故居和故居陈列馆。之后,调研团队多次深入两岸村进行实地调研,召开了县、镇、村等不同类型座谈会,与当地镇政府、村干部、村民进行访谈,从不同视角全面熟悉和掌握两岸村“同心共建与乡村治理”的基础素材和数据,全书以考察两岸村历史蜕变、空心化现状、建设实践情况、经济发展情况、村民自治情况、文化建设情况、生态建设情况为出发点,对比两岸村与全国优秀示范农村的情况,目的是将两岸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与生存现状清晰地展现出来,挖掘出两岸村发展的特色,总结两岸村发展的经验和发展不足,对两岸村的发展前景做出展望。
同心共建是中央统战部提出的以打造“同心”品牌为平台,实施推动科学发展、保障改善民生和促进社会和谐为主要内容的“同心工程”,在欠发达地区开展助推发展、改善民生、智力支持、生态建设和示范带动等工程。它的含义是把党外人士包括知识分子、群众、企业等团结起来,在“同心同德、同心同向、同心同行”思想的指导下,跟中国共产党坚持统一方向,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为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提出的“思想上要同心同德,目标上要同心同向,行动上要同心同行”的“同心”思想,围绕中共中央统战部、自治区党委统战部、南宁市委统战部关于打造“同心”品牌的总体部署,两岸村按照“同心”品牌建设活动的具体要求,把大桥镇两岸村作为“同心”品牌示范点。经过广西成卓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和课题组研究,从驻足两岸村、两岸村的同心共建、同心共建与经济发展、同心共建与村民自治、同心共建与文化建设、同心共建与生态建设、同心共建与农村空心化治理、同心共建与乡村治理的案例类比、两岸村的发展展望等章节详细论述了“同心共建与乡村治理”之间的关系、同心共建在乡村治理中的路径和作用,以期全面展示和梳理同心共建在乡村治理中的运行逻辑,为乡村治理实践和研究提供新的参考视角。
笔者认为,在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农村剩余人口流动、农村土地流转、农民工市民化、新型城镇化建设等多重背景下的农村变迁场域仍然值得深入研究。希望本书能够为寻找发现乡村变迁进程与历史互动发展的内在理论,以及我国新农村建设和新型城镇化建设理论与实践提供必要的经验启示和对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