寇克
《新疆地理宝藏记》
摩尼教在唐代作为外来宗教,曾经甚有影响,是所谓“三夷教”之一。但我自己对摩尼教则了解甚浅。记忆中,我略涉及摩尼教研究曾有三次契机。一是以前曾在泉州草庵参观其遗迹,觉得它与佛教寺庙甚难区别,故当时略查看有关资料;二是1990年代初为了编辑北大某副教授论新发现摩尼教石窟的论文,曾特意向周一良先生请教,得周先生指点一二;三是因为中山大学林悟殊教授赠送他精深的摩尼教研究著作,故稍稍浏览过,但似太过专门,故对其了解仍只是皮毛。
不过,关于摩尼教之传说,在中国却颇流行,宋代之“食菜事魔”、明代之“明教”是否真的直接源自摩尼教,尚有待研究,小说家如金庸对明教如张无忌故事之渲染刻画,则比历史研究更加广为传播、深入人心。今天读寇克(Albert von Le Coq)《新疆地理宝藏记》(刘建台译,台北:马可孛罗文化出版,2000),觉得这本书里面对摩尼教的来龙去脉,恐怕叙述还算近实,故把它的叙述抄录下来给自己参考。
据这本书说,大约在公元215年或216年,摩尼生于波斯人统治的巴比伦省的泰西封(Ctesiphon)附近,父母都是波斯人,父亲喜欢流行于南巴比仑的神秘教派。247年3月24日,在萨珊王朝的国王沙普尔一世(Shapur I)加冕那一天,二十四岁的他开始在当地传教,后来四处游说,到过土耳其、印度、伊朗东部,等到四十年以后他回到故国,已经名气很大,便邀请沙普尔的弟弟裴洛斯(Peroz)来听讲演。结果,摩尼通过裴洛斯使萨珊国王也很接受他,于是开始在波斯传道。但是,祆教即琐罗亚斯德(Zoroastrian)祭司团体却对摩尼很警惕,他们在国王处进言,终于,在沙普尔继任者瓦赫兰一世(Bahram ben Hurmuz,约274—277年)在位时,把他逮捕入狱。摩尼在与祭司辩论失败后,被钉死在十字架上。
按照这部书的说法,摩尼曾经是文学、绘画的大家,他的教义的手稿,多用一种叙利亚字体的变体写成,而且总是用墨水写在很精良的白纸上,通常都有很精致的装饰画,据说他也用壁画妆点寺院。他的教义,是基督教和佛教理念的混合,但根本上是波斯的“二元论”,甚至还吸收了一些古巴比伦信仰和诺斯替派的学说。他的基本教义,是由光明(善)和黑暗(恶)之间的对抗构成,光明会暂时受挫,黑暗内藏于物质(肉体)之中,为了拯救被黑暗所僭取的光,光明之神将发动新的反抗,而黑暗为了避免光明从人的肉体中解放出来,它极力唤起人的欲望,在每一次生育中,存在于人类之中的光将一再稀释,导致人体内的光明再也无法从它所在的形体中分离出来,因此,为了和光明一道反抗黑暗,信仰者需要禁欲,包括交媾茹荤饮酒等等,因为这一切会使人沉沦魔界。
但是,纯洁者只有少数,至善者可以回归光明之城,但大多数不那么纯洁的教徒,则需要遵守种种诫条,如“十诫”(禁止拜偶像、撒谎、贪婪、杀人、奸淫、偷窃、诬告、思虑不纯、行善不积极等等)、“三禁”(口禁、手禁、意禁),信仰者有严格的组织,有“闻道者”、“选民”、“至善者”、“长老”、“教监”、“上师”,而领袖则称作“Princeps”,应当驻在巴别(Babel)。由于基督教的迫害和打击,他们的文献多已经散失,他们中的很多人,也到处流浪,直到642年阿拉伯人崛起,才有所改变,但仍然常常受到迫害。
(2002年2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