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团块次代的“下流化”方兴未艾
团块次代男性中48%是“下流”!
笔者曾经做过一个“欲求调查”,从多个方面对昭和初年世代、团块世代、新人类世代以及团块次代四个不同世代进行了对比。本章将根据这一调查的数据,对这四个不同世代的男女阶层意识进行一番比较。
调查的样本数为居住在首都圈一都三县范围内的800人,其中各个世代的男女各100人。
关于阶层意识,具体的调查方法是询问被访问者:“你认为自己的生活水平在以下几个等级中属于哪一等?”请他们分别在“上”“中上”“中”“中下”和“下”五个备选答案中选择一个。
但是一般而言,几乎没有人会认为自己属于“上流”或是“下流”,在内阁府所做的相关调查中,回答“上”和“下”的也分别只有0.7%和6.5%。同样,在上述“欲求调查”中回答“上”的人也只有团块次代的男性、新人类世代的男性、团块世代的女性、昭和初年世代的女性各一名,所占比例仅为1%,而其他世代男性女性的回答数均为零。
回答“下”的人数分布情况如下:
团块次代男性10%
团块次代女性4%
新人类世代男性8%
新人类世代女性6%
团块世代男性2%
团块世代女性2%
昭和初年世代男性5%
昭和初年世代女性2%
在总共800名被访问者中共39名回答“下”,占比例约为5%,与内阁府的调查结果没有太大的差别。
然而,与团块世代以上人群中认为自己属于“下流”的被访问者只有极少数相对的是,新人类世代以下人群中这一比例却不小,男女合计共有7%,特别是在团块次代的男性中这一比例竟高达10 %。由于这个调查是针对消费生活进行的详细调查,因而也有一种可能,即因为团块世代以上的人群对于消费已经变得极为消极,其中的低收入者对此没有给出回答。
其次,如果我们将“上”与“中上”合并计为“上”,将“中下”与“下”合并计为“下”来进行统计的话,则可以看到,团块次代的男性在各世代男女中的阶层意识最为低下,达到了48%(见表3-1)。这一结果与内阁府于1958年所做的调查结果相近。
表3-1 各世代男女的阶层意识
资料出处:由Culture Studies研究所、e-FALCON共同实施的“欲求调查”
与此相对,团块次代的女性其阶层意识略高于男性。此外,团块世代女性和新人类世代男性的阶层意识中,“上流”与“中流”之比大约为1∶3,这与第一章中提到的201×年等级化社会的模式大体是一致的。根据这一点可以认为,在较年轻的世代中,阶层化即等级的两极分化显然已经开始了。
不过,在2005年进行的“第一次女性阶层化调查”中,在28—32岁的女性阶层意识中“上”约为10.2%, “下”约为45.4%;33—37岁的女性阶层意识中“上”约为10.6%, “下”约为41.0%,与“欲求调查”的结果相比,自认为属于“下流”的人群数更多(见表3-2)。从提问的内容来分析,应该是“第一次女性阶层化调查”中有更多低收入层的人参加了调查。换句话说,“欲求调查”中30—34岁女性的阶层意识存在一定的偏差,比实际有所提高了。
表3-2 各年龄层女性的阶层意识
资料出处:由Culture Studies研究所、读卖广告社共同实施的“第一次女性阶层化调查”
此外,由内阁府所做的“国民生活意识调查”中,30—34岁的男性中回答阶层意识“上”的约为8.5%, “中”约为47.2%,“下”约为39.8%,与“欲求调查”的结果无太大的差别。女性则“上”约为8.9%, “中”约为53.8%, “下”约为32.6%。两相比较,“第一次女性阶层化调查”中“下流”的比例更高。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内阁府的调查样本数为2004年度的30—34岁男性246人、女性325人,“第一次女性阶层化调查”的样本数则要多出许多,故单从统计学上来讲,后者的可信性更加高。另外,“第一次女性阶层化调查”的对象是居住在首都圈一都三县的各年龄层的男性女性,而由此也会带来一定的偏差,即大都市圈内各阶层人群的收入差距很大,加上白领阶层相对较多,而且近年来又不断引入重视成果主义的工资制度,因此收入的差距在不断拉大。
表3-3 阶层意识的变化——各年龄层的男性
(注:20—29岁年龄层的1970—1973年、30岁以上年龄层的1970—1982年各栏因没有每5岁为一段的分段统计,故按照每10岁为一段,将其数值记入表中。)
资料出处:内阁府“国民生活意识调查”
表3-3 阶层意识的变化——各年龄层的女性
(注:20—29岁年龄层的1970—1973年、30岁以上年龄层的1970—1982年各栏因没有每5岁为一段的分段统计,故按照每10岁为一段,将其数值记入表中。)
资料出处:内阁府“国民生活意识调查”
最后一点,正如在本书后面还要阐述的,年过30岁而未婚的话会使人的阶层意识跌落,因此,在晚婚比较盛行的大都市圈,“下流”的人数理应增多得更加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