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趋势与展望
1.7.1 垃圾焚烧增量市场竞争激烈,升级改造存量市场成为新蓝海
随着垃圾焚烧市场的不断成熟,焚烧市场下沉分散,行业进入跑马圈地阶段。城市特别是相对发达城市的垃圾焚烧项目已颇具规模,焚烧市场空间逐步趋窄,区域竞争日趋激烈。相对于垃圾焚烧新建项目,存量项目的升级改造是一块更具潜力的市场。
《生活垃圾焚烧污染控制标准》(GB 18485—2014)提出了接近欧盟2000的烟气排放标准,并规定自2016年1月1日起,存量项目全部执行相关要求。住房城乡建设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生活垃圾焚烧处理工作的意见》提出了集中开展整治工作的要求,结合生活垃圾处理设施的考核评价工作,对现有垃圾焚烧厂的技术工艺、设施设备、运行管理等集中开展专项整治。因此,对存量项目进行技改、使其达到高标准运营的需求不断提升。早期建设的生活垃圾焚烧处理设施通过提升改造,能够达到新的建设和运行标准,并提升处理能力、设施可用率和能源利用率。国内外都有很多成功的案例。对存量项目进行升级改造需要企业具备工程设计和运营调试等多方面的综合经验,因此具有更高的门槛,从而使该类项目能够维持较高的补贴价格和盈利水平。参考“十二五”期间火电脱硫提标改造的过程案例,可以预见垃圾焚烧行业也将迎来大规模提标技改的市场空间。
设施的改造是一项投入大、施工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对工艺的可行性、施工方案、技术经济性、改造期间对垃圾处理的影响、改造投入的资金如何取得回报等进行详细论证和规划。经济上可行是项目成功改造的必要条件。处理费价格和特许经营期的调整是确保项目经济可行的关键因素。
1.7.2 垃圾分类持续全面深入推进,第三方购买服务逐步铺开
《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国办发[2017]26号)(后简称《方案》),明确要求2020年底前,在46个重点城市的城区范围内先行实施生活垃圾强制分类,同时规定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到35%以上,预计实际跟进和推进垃圾分类工作的城市和地区将远远超过46个。到目前为止,明确强制分类管理办法的城市还不足《方案》要求的一半,接下来还有大批城市或省份积极推进生活垃圾强制分类工作。在工作深度方面,也会在原来的基础上,进一步纵深推进实施,将会形成更多的特色分类模式。目前生活垃圾分类基础设施设备的配备主要还是集中在源头分类投放设施上,终端的分类处置设施尚未配套完善,预计接下来会全面推进与垃圾分类相匹配的终端处理设施建设工作,包括回收利用网点、厨余垃圾集中处理设施和分散就地处理设备等。同时,建立与生活垃圾分类、回收利用和无害化处理等相衔接的收转运体系。
根据中国政府采购网的中标公告,2016年1月至2017年8月,垃圾分类第三方服务购买项目有58项,中标金额约2.49亿元,主要购买方向为垃圾分类第三方考核、日常指导。其中,北京采购项目数量和金额最高,其次为深圳、宁波、杭州、东莞等城市;合肥市虽然只有1个项目(包河区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处置和资源化利用运行服务),但因为将分类收运处理打包,项目金额过亿,也成为目前史上金额最大的与垃圾分类相关的购买服务项目。
垃圾分类第三方服务被认为可有利于解决各地普遍存在的责任分散效应(旁观者效应)、搭便车效应、邻避效应等问题。但目前推广垃圾分类第三方治理服务,仍然还遭遇重重阻力与制约,需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政策、整合管理机构和形成全程综合多元评价监督机制,才能发挥第三方购买服务的优势与作用。
1.7.3 厨余垃圾处理刚需开始显现,设施能力有望迅速提升
餐厨垃圾包括餐饮垃圾、厨余垃圾和菜场垃圾,国内目前所说的餐厨垃圾处理主要还是指餐饮垃圾的处理和资源化。已建、在建的餐厨垃圾集中处理设施,绝大多数以餐饮垃圾为处理对象。随着生活垃圾分类的全面与深入推进,越来越多的厨余垃圾、菜场垃圾被分出来,产量甚至远超餐饮垃圾。当前,多地厨余垃圾处理厂将开工建设,同时许多餐饮垃圾处理设施在设计时也已经开始兼顾厨余垃圾的处理,如上海市市容环卫“十三五”规划中提出,到2020年,餐厨垃圾资源化利用能力达到7000吨/天,其中厨余垃圾、菜场垃圾能力约为5000吨/天;南京市规划2020年总厨余垃圾处理规模达到1800吨/天,餐饮垃圾规划总处理规模达到800吨/天;广州市李坑垃圾焚烧厂已经筹建一座垃圾综合处理厂,专门处理厨余垃圾,规模为1000吨/天。随着生活垃圾分类的顺利推进,未来厨余垃圾集中处理规模甚至有望超过餐饮垃圾,但是目前国内厨余垃圾稳定运行案例非常少,因此稳定高效的厨余垃圾资源化利用化技术有待进一步挖掘。
1.7.4 环卫服务市场争夺愈发激烈,服务内容有所延伸
目前,环卫服务领域还处于向机械化、一体化及PPP化发展推进的初级阶段,整个市场可谓还是一片蓝海。随着“大环卫”概念逐渐兴起,整个市场也逐步融入环保领域,将获得越来越多的关注,在需求和政策推动下,围绕这块市场已经拉开了争夺战,未来市场的争夺也将愈发激烈。大型环保企业诸如北控环境、盛运环保、杭州锦江和中国天楹等已经介入,目前龙头启迪桑德定增45.89亿元也将主要用于继续加强环卫一体化平台建设、加大环卫装备以及固废处置相关领域的投资力度。毫无疑问,将会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和资本开始涌入,它们希望在环卫市场化这一轮改革的浪潮中抢占先机。
从引入“PPP模式”的环卫市场发展来看,目前环卫行业服务已从“街道清扫阶段”转而向“环卫一体化承包企业阶段”发展,并最终定位于“城乡环境运营商阶段”。从2016年、2017年新签订的环卫一体化项目来看,道路清扫、城市保洁、公厕运营、垃圾收运等多环节捆绑打包进入PPP项目服务内容开始出现。一些环卫一体化项目甚至还超出一般环卫服务企业的业务范畴。此外,基于环卫一体化项目拓宽固废处置全产业链领域业务规模,被认为对于打造环保资产整合平台有巨大的促进作用。因此,未来环卫服务内容可想象的空间巨大。
1.7.5 建筑垃圾综合利用加速推进,资源化路径尚需突破
建筑垃圾指新建、改建、扩建和拆除各类建筑物、构筑物等以及装修房屋过程中所产生的弃土、弃料及其他废弃物,包括新建工程建筑垃圾、装修垃圾、拆房垃圾、工程泥浆、工程渣土五类。2015年,我国建筑垃圾产生量超过15亿吨。从全国范围来看,北京、深圳、河南、江苏规模化处置建筑工程垃圾的资源化利用生产线,主要针对废弃混凝土、路面砖等成分单一、强度较高的建筑垃圾,主要技术是破碎成各种粒径的再生骨料,尚无针对混杂装修垃圾、拆房垃圾的成熟技术和运行项目。随着城市综合整治的推进和末端出路的缺口增加,当前建筑垃圾尤其是装修垃圾、拆房垃圾以托底消纳为主,资源化路径不明,再生产品的研发及应用技术基本空白,综合利用技术标准体系不完善,急需形成适合我国城市建筑垃圾处置的资源化集成装备系统和示范工程。
1.7.6 综合园区理念逐步形成共识,多个城市积极推进规划建设
由于生活垃圾处理设施选址难度加大,多种类型垃圾处理设施建在一个综合园区内(也称之为“环境园”“静脉园区”)成为城市处理设施布局的重大选择,该种布局方式便于废物多级调度、污染综合控制、能源集成利用,同时有利于减少垃圾处理用地总量和被影响的设施周边居民数量和土地面积,降低垃圾处理设施建设、规划压力、环评压力、征地压力、迁赔压力及运行期间的群体性事件隐患,保障、稳定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和运行的社会环境。综合园区建设在国家政策层面得到支持,《住房城乡建设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生活垃圾焚烧处理工作的意见》提出“积极开展静脉产业园区、循环经济产业园区、静脉特色小镇等建设,统筹生活垃圾、建筑垃圾、餐厨垃圾等不同类型垃圾处理,形成一体化项目群,降低选址难度和建设投入。”在我国规划较早并较为成熟的典型固废综合园区有杭州天子岭静脉产业园区、上海老港固废综合基地、青岛市小涧西生活垃圾处理园区等,形成了一定的设施布局和产业规模。此外,还有四川德阳、湖北武汉、山西晋中、河南洛阳等城市都在积极推进固废园区的规划和建设。由于固废综合园区内的设施数量多、类型多元、规模效应明显,一旦入驻可能产生打包效应和先入为主效应,也成为企业青睐和争相竞争的“香饽饽”。
1.7.7 农村垃圾治理任务依然艰巨,未来将有较大发展空间
2016年,全国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率达到60%左右,较前些年有较大幅度提高。但与2014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提出用5年时间实现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率达到90%目标还有一定差距。同时城乡垃圾乱排乱放、工业污染向农村转移、“垃圾山”“垃圾围村”等现象未得到完全遏制,生活垃圾治理依然是农村环境改善的一个短板。随着国家政策和支持力度进一步推进,未来几年,农村垃圾治理将获得较大发展空间。住房城乡建设部会同环保部、水利部等13个部门编制完成了《全国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十三五”规划》,同时会同相关部门成立了垃圾治理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指导各地开展村庄整治,推进生活垃圾治理和污水处理工作。农业部围绕解决农村环境脏乱差等突出问题,会同有关部门出台了《关于推进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试点方案》等文件。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发布,明确提出要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治理专项行动,要求“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治理专项行动,促进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选择适宜模式开展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加大力度支持农村环境集中连片综合治理和改厕,开展城乡垃圾乱排乱放集中排查整治行动”。
2017年已过去,中国整个市容环境卫生总体继续朝着越来越好的方向发展。未来随着环保理念和高标准环境卫生质量内在要求的进一步驱动,加上中央和地方环保监管的常态化、严格化,中国城市、县城和村镇的环境卫生质量必然会再上一个台阶。对于环卫市场各领域参与者来说,未来的规模效应、品牌效应和衍生产业链运营能力的要求也将越来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