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适合中国商学院的企业竞争战略实战样本
2006年,我在哈佛学习,那时可以说每天都沉浸在案例中。可那么多案例,每天课堂上讨论那么多企业实践,不管失败的还是成功的,虽说对中国企业有些启发,但我总觉得与我们还是隔着厚厚的一层。
于是我就开始思考:我们为什么不可以建一个收录中国企业实践的案例库呢?它肯定比海外企业的案例更适用于中国商学院的教学,也更值得中国企业借鉴。回国以后,我和国内同行在全国工商管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的支持下,用了一年的时间建成了中国管理案例共享中心,并将使命确立为——总结中国企业独到的、优秀的商业实践,将其用于商学院教学,提高中国管理案例的教学与研究水平。
其实,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企业在发展实践中已经产生了很多独特的、有别于西方的经验与方法。特别是在当前变幻莫测的经济和政治形势下,我们更需要一批优秀的中国企业实践样本,不仅助力中国商学院的案例教学,更为了带动中国企业发展,提振中国企业家乃至中国民众的信心,从而实现中华民族复兴大业的宏伟目标。
本书案例作者刘雪慰的写作风格非常值得称道,与一般注重故事情节的商业传记类书籍不同,她在本书中更多地呈现的是对中国企业的深度洞见、对中国企业家特质的细致刻画,以及对中国企业竞争战略实践的历程回顾。
难能可贵的是,本书还呈现了一种先进的咨询理念。
2000年以前,我给一些企业、地方政府、国家部委等做过许多咨询,帮它们解决过一些运营和管理上的问题,在当时似乎取得了成效,并获得了很高的评价,我也因此获得了一些省部级的科技进步奖项。但实际上我一直心存疑惑:我们做的咨询项目到底怎么样?我们的提案企业最终贯彻了多少?
记得当时我为一位创业的学生做过咨询。他说过一段话让我至今仍然记忆犹新,他说:“老师做的这个提案非常好,我每天睡觉之前都要反复看,反复思考。”这当然是一个褒奖,可另一方面也说明他仍停留在思考阶段,从“方案”到“落地”还有一段距离,这很可能是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我即刻意识到,这样做项目其实是有问题的。自此,我开始留意一些相关的咨询机构,不过,我看到的多是一些逻辑、方法、工具的堆砌,虽然显得专业,但实际上并没有真正解决落地的问题。所以我当时就在想,咨询公司路在何方?
令我欣慰的是,这本书给了一些答案。书中提到的君智竞争战略咨询在这方面做的工作让人耳目一新,从顾客认知的洞察到企业竞争机会的锁定,再到内部如何构建运营配称,以及整个战略的落地执行,君智构建了一套自己的竞争战略系统。另外,还有君智团队为帮助客户企业拿到成果的极致追求,这也是咨询公司极少会去做的。
当然,如果仅仅停留在这个层面,无外乎就是君智做了一件与其他咨询公司不同的事情,只是多加了一些自己的理念、方法、体系而已。但在我看来,君智的做法其意义远不止于此,其他更重要的价值在于为中国企业的两大难题提供了解决方案。
第一,如何从激烈的竞争中突围?之前,我们的企业喜欢打价格战,造成的结果就是劣质产品供给过剩。如此,中国企业焉能屹立于世界之林?而君智协助企业所做的探索可以说为中国企业带来了一线希望,这种“咬定青山不放松”,摒弃价格战的做法正是当下中国企业需要的,它能帮助我们中国品牌向高端挺进。这也是中央高层、各级政府以及企业家的期望。
第二,对于志求精进的商学院而言,如何化解理论与实践的脱节?当下商学院的老师在管理理论上已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研究成果也日益得到国际认可,但仍然广泛存在理论和实践脱节的问题。另外,我们目前的管理理论大多来自西方,自主研发适合中国情境的管理理论虽已提上日程,但学界始终争论不断。我认为,根本原因就在于尚未找到一个行之有效的方式。在这一点上,君智为商学院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甚至教学都提供了一个非常有价值、有意义的指向:一方面,我们商学院的教师在管理理论的研究中可以更多地了解中国企业的实际,可以亲自带领学生更多地深入中国企业的实践,并从实践中不断挖掘,从而形成自己的理论;另一方面,商学院的教师也可以将从实践中产出的理论反哺到企业管理中,为企业带来更新、更大的价值。只有做到这一点,我们商学院对中国企业乃至中国经济才能发挥实实在在的作用,提供真正的价值。
我深信本书对于从事企业管理的企业家和高管都会有深刻的启迪作用,同时对中国商学院的教师和学生更深入地了解企业也有很好的启发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