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兔黏液瘤病
兔黏液瘤病是由兔黏液瘤病毒引起的一种高度接触传染性和高度致死性传染病,以全身皮肤,尤其是面部和天然孔周围发生黏液瘤样肿胀为特征,因切开黏液瘤时从切面流出黏液蛋白样渗出物而得名。本病被OIE列为B类疫病,我国将其列为输入的疾病。本病为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最早于1896年发现于乌拉圭。目前全球已有56个国家和地区发生本病,随着国外种兔的进口,本病传入我国的危险性甚大,应予高度警惕。
【病原】兔黏液瘤病毒属痘病毒科兔痘病毒属成员。病毒粒子呈砖形,大小280nm×230nm×75nm(图1-4-1)。在抗原上与兔纤维瘤病毒有亲缘关系,血清学上存在交互反应,且可与纤维瘤病毒发生遗传复活现象,即将本病毒75℃加热或用乙醚处理灭活后,加入活的松鼠纤维瘤病毒,混合后接种家兔,可因黏液瘤病毒复活而使家兔发生典型的黏液瘤。本病毒包括几个不同毒株,具有代表性的是南美毒株和美国加州毒株。各毒株间的毒力和抗原性互有差异,这与病毒基因组大小有关。本病毒易在鸡胚绒尿膜上生长繁殖,并形成特殊痘斑。病毒还可在鸡胚成纤维细胞、兔肾细胞和兔睾丸细胞培养中繁殖,产生典型的痘病毒细胞病变,即胞浆包涵体和核内空泡。本病毒存在于病兔全身体液和脏器中,尤以眼垢和病变部皮肤渗出液中含量最高。病毒抵抗力低于大多数其他症病毒。病毒不耐pH4.6以下的酸性环境。对热敏感,55℃10分钟、60℃数分钟内被灭活。但病变部皮肤中的病毒可在常温下存活好几个月,如置50%甘油盐水中,更可长期保持其活力。本病毒对干燥的抵抗力相当强,在干燥的黏液瘤结节中可保持毒力达3周之久。对石炭酸、硼酸、升汞和高锰酸钾有较强的抵抗力,但对福尔马林则较敏感,0.5%~2%福尔马林液1小时可使之致死。对乙醚敏感但能抵抗去氧胆酸盐和胰蛋白酶,这是本病毒的特有性质。
图1-4-1 兔黏液瘤病毒粒子呈砖形
【流行特点】本病只侵害家兔和野兔,人和其他动物无易感性。在野兔中易感性差异很大,家兔和欧洲野兔最为易感,可引起全身症状,病死率很高。棉尾兔和田兔有抵抗力,北美野兔仅引起局部良性的纤维瘤。
病兔和带毒兔是传染源,以病兔眼垢和病变部皮肤的渗出液中含毒量最高。本病的主要传染方式是与病兔或带毒兔的直接接触,或与其污染物的间接接触而传染。可经呼吸道飞沫传播,在自然界中最主要的传播方式是通过节肢动物媒介叮咬传播。最常见的是蚊和蚤,病毒在媒介昆虫体内并不繁殖,仅起单纯的机械传播作用。伊蚊、库蚊、按蚊、兔蚤、刺蝇、蜱、螨和蚋等昆虫甚至秃鹰和乌鸦等鸟类都可传播病毒。
本病发生有明显季节性,夏秋季为发病高峰季节。在蚊虫大量孳生季节,尤其是洼湿地带发病最多。冬季蚤类是主要的传播媒介。黏液瘤病毒在蚊体内可越冬,在兔蚤体内能存活105天以上,在蚊体内可活存达7个月之久。本病还有周期性趋向,每8~10年流行1次。
【临诊症状】潜伏期4~11天,平均约5天,由于毒株间毒力差异较大和兔的不同品种及品系间对病毒的易感性高低不同,所以本病的临诊症状比较复杂。
感染强毒力南美毒株的易感兔,3~4天即可看到最早的肿瘤,但要第6天、7天才出现全身性肿瘤。病兔眼睑水肿,黏脓性结膜炎和鼻漏(图1-4-2),头部肿胀呈“狮子头”状(图1-4-3)。耳根、会阴、外生殖器和上下唇显著水肿。身体的大部分、头部和两耳,偶尔在腿部出现肿块。初硬而凸起,边界不清楚,进而充血,破溃流出淡黄色的浆液。病兔直到死前不久仍保持食欲。病程一般8~15天,死前可能出现神经症状,病死率几乎达100%。
图1-4-2 病兔眼睑水肿,黏脓性结膜炎和鼻漏
图1-4-3 头部肿胀呈“狮子头”状
感染毒力较弱的南美毒株或澳大利亚毒株,病兔仅表现轻度水肿,有少量鼻漏和眼垢以及界限明显的肿瘤结节,病死率低。
另外,近年来,在一些集约化养兔业较发达的疫区,还表现为呼吸型。潜伏期长达20~28天,接触传染,无媒介昆虫参与,一年四季都可发生。初期为卡他性鼻炎,继而表现为脓性鼻炎和结膜炎(图1-4-4)。皮肤病损轻微,仅在耳部和外生殖器的皮肤上见有炎症斑点,少数病例的背部皮肤有散在性肿瘤结节。
图1-4-4 病兔表现脓性鼻炎和结膜炎
痊愈兔可获18个月的特异性抗病力。
【病理变化】特征性的眼观病变是皮肤肿瘤结节(图1-4-5)、皮肤和皮下组织显著水肿,尤其是颜面和身体天然孔周围的皮下组织充血、水肿,皮下切开见有黄色胶冻液体聚集。液体中含有处于分裂期的黏液瘤细胞和白细胞。皮肤可见出血。胃肠浆膜和黏膜下有出血斑点(图1-4-6)。心内外膜可见出血点,有时脾肿大,淋巴结水肿或出血。
图1-4-5 皮肤肿瘤结节
图1-4-6 肠浆膜的出血斑点
皮肤肿瘤切片检查,可见许多大型的星状细胞-未分化的间质细胞、上皮细胞肿胀和空泡化。在上皮细胞胞浆内含有嗜酸性包涵体,包涵体内有蓝染的球菌样小颗粒即原生小体。
【诊断】
(1)初步诊断 根据本病的特征性临诊症状和病理变化,结合流行特点不难作出诊断。但在新疫区或毒力较弱的毒株所致的非典型病例或因兔群抵抗力较高,症状和病变不明显时,则诊断比较困难。确诊需进行实验室诊断。
(2)实验室诊断 在国际贸易中,尚无指定诊断方法,替代诊断方法有琼脂凝胶免疫扩散试验(AGID)、补体结合试验(CF)、间接荧光抗体试验(IFA)。取病变组织,将表皮与真皮分开,磷酸盐缓冲液洗涤后备用。
病理组织检查:将病变组织做切片或涂片,检查黏液瘤细胞和嗜酸性包涵体。
动物试验:取新鲜病料磨碎后经皮下接种幼兔,2~5天内接种部位出现病灶,并可用血清学方法检查存活的兔。
病原分离鉴定:将病料接种11~13日龄鸡胚绒毛尿囊膜,孵育4~6天,观察绒毛尿囊膜上的灶性痘斑;或用鸡胚成纤维细胞、兔肾细胞、兔睾丸细胞等原代细胞、RK13传代细胞分离病毒。病毒鉴定可用电镜和病原检测技术。
电镜观察:用电镜检查病变的渗出物或涂片,可观察病毒特征性形态。
血清学方法:可用琼脂双扩散试验、ELISA、Dot-ELISA、IFA、病毒中和试验及补体结合试验等方法,可用于诊断和监测。
【鉴别诊断】主要应与兔纤维瘤病相区别,可通过血清学方法和人工接种易感兔进行鉴别。
【防控】我国尚无该病流行,应加强国境检疫,严防疫病传入。
平时严防野兔进入饲养场,杀灭吸血昆虫;严禁从有本病发生和流行的国家或地区进口兔及兔产品;引进兔种及兔产品时,应严格口岸检疫;新引进兔必须在防昆虫的动物房内隔离饲养14天,检疫合格者方可混群饲养;毗邻国家发生本病流行时,应封锁国境;发现疑似本病发生时,应立即向有关业务单位报告疫情,并迅速作出确诊,及时采取扑杀病兔、销毁尸体、彻底用2%~5%福尔马林液消毒污染场所、紧急接种疫苗等综合性防制措施。
本病目前无特效的治疗方法,疫区主要依靠疫苗预防接种。国外使用的疫苗有Shope纤维瘤病毒疫苗,或美国及法国生产的弱毒疫苗,预防注射3周龄以上的兔,4~7天产生免疫力,免疫保护期1年,免疫保护率达90%以上。近年来推荐使用的MSD/S株疫苗,安全可靠,免疫效果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