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一、皮肤真菌病(毛癣菌病)
本病是由致病性皮肤癣真菌引起的以皮肤局部脱毛、形成痂皮甚至溃疡为特征的传染病。本病是养兔场严重的传染病之一。
【病原】须毛癣菌或石膏样小孢子菌是引起本病最常见的病原体。须毛癣菌的菌丝呈螺旋状、球拍状或结节状,大分生孢子呈棒状或细梭状,有2~6个横隔,小分生孢子呈葡萄串状或棒状。小孢霉菌的菌丝呈结节状或梳状,大分生孢子呈纺锤状,小分生孢子呈卵圆形或棒状。
【流行特点】病兔和带菌兔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本病主要是通过健兔与病兔直接接触,相互抓、舔、吮吸和交配等而传播,也可通过各种用具及饲养人员间接传播。各种品种的兔均能感染,幼龄兔比成年兔易感。本病除感染兔外,也感染各种畜禽、野生动物和人。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以春季和秋季换毛季节多发。体外寄生虫,如虱、蚤、蝇、螨等在传播上有重要意义。潮湿、多雨、污秽的环境条件,兔舍及兔笼卫生不好,可促使本病发生。病的发生及其危害的程度,常取决于个体的素质。幼兔和体质较差的兔,其症状明显且严重。患病动物康复后,对同种真菌病原菌具有一定的抵抗力,一般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不再感染。兔群一旦有个别兔发病,如果不隔离会迅速蔓延到全群。
【临诊症状】本病病初多发生于兔的头部{如嘴周围(图1-21-1)、鼻部(图1-21-2)、面部(图1-21-3)、眼周围(图1-21-4)}、耳朵(图1-21-5)及颈部等皮肤(图1-21-6),继而感染肢端(图1-21-7)、腹下(图1-21-8)及其他部位(图1-21-9)。病变皮肤表面呈不规则的块状或圆形、椭圆形脱毛或断毛,覆盖一层灰白色或灰黄色糠麸状痂皮(图1-21-10、图1-21-11),痂皮脱落后出现小的溃疡,造成毛根和毛囊脓肿。若继发细菌感染,常引起毛囊脓肿。患兔剧痒,骚动不安,采食下降,逐渐消瘦,衰竭而死。有些母兔眼观外表皮肤无病变,但当产仔哺乳数天,见乳头周围出现白色糠麸状痂皮,同时哺乳仔兔眼圈、嘴周等部位出现脱毛、红肿、结痂,继而扩散至皮肤其他部位。
图1-21-1 兔嘴周围发生的皮肤真菌病
图1-21-2 兔鼻部发生的皮肤真菌病
图1-21-3 兔面部发生的皮肤真菌病
图1-21-4 兔眼周围发生的皮肤真菌病
图1-21-5 兔耳朵发生的皮肤真菌病
图1-21-6 兔颈部发生的皮肤真菌病
图1-21-7 兔肢端发生的皮肤真菌病
图1-21-8 兔腹下发生的皮肤真菌病
图1-21-9 兔其他部位发生的皮肤真菌病
图1-21-10 兔皮肤真菌病皮肤的灰白色糠麸状痂皮
图1-21-11 兔皮肤真菌病皮肤的灰黄色痂皮
【病理变化】患部结痂,痂皮下组织发生炎性反应,有小的溃疡。毛囊出现脓肿。表皮过度角质化。
【诊断】根据流行特点、临诊症状和病理变化可做成初步诊断,确诊需刮取病部皮屑检查,发现真菌孢子和菌丝体即可确诊。
【鉴别诊断】本病应与兔疥螨病、营养性脱毛、拉毛、换毛、遗传性无毛区别开。
(1)兔疥螨病 由疥螨引起,主要寄生于兔头部和掌部的短毛处,以后蔓延至躯干部。病兔脱毛,奇痒,皮肤发生炎症和龟裂。从深部皮肤刮屑可检出疥螨。
(2)营养性脱毛 多发生于夏、秋季节,呈散发,多见于成年与老年兔。皮肤无异常,断毛较整齐,根部有毛茬,多在1cm以下。发生部位一般在兔的大腿、肩胛两侧及头部(图1-21-12)。
图1-21-12 头部发生的营养性脱毛
(3)拉毛 无论母兔自行拉毛还是人工拉毛,无毛区的皮肤无炎症反应。
(4)换毛 部分脱毛,或全部脱毛,皮肤正常,无炎症变化(图1-21-13)。皮肤刮屑检查,真菌和寄生虫均为阴性。
图1-21-13 正常换毛的家兔
(5)遗传性无毛 部分脱毛,或全部脱毛,皮肤无炎症变化。皮肤刮屑检查,未发现真菌和寄生虫。
【防控】
(1)预防
① 加强饲养管理,供给动物必需氨基酸和各种维生素、矿物质等,以增强动物的抗病能力,同时搞好兔笼及兔体皮肤卫生。
② 引种要慎重。对来自种兔场的兔尤其是仔、幼兔要严格调查,确信无本病时方可引种。
③ 一旦发现兔群有患兔可疑,立即隔离治疗,最好做淘汰处理,并对所在环境进行全面彻底消毒。
④ 本病可传染给人,尤其是小孩、妇女,因此应注意个人防护工作。
(2)治疗 由于本病传染快,治疗效果虽然较好但易复发,故建议以淘汰为主。治疗可采取以下方法。
① 局部治疗。先用温肥皂水或消毒药水涂擦,以软化痂皮,将痂皮去掉,然后涂擦克霉唑软膏或咪康唑软膏或益康唑软膏或癣浄或10%水杨酸软膏或10%木馏油软膏或制霉菌素软膏、2%福尔马林软膏等,每日涂2次,连涂数日,直至痊愈。
② 全身治疗。灰黄霉素,口服,每千克体重25~60mg,每天1次,连用15天,停药15天再用15天。或酮康唑,每千克体重3mg,每日3次,连用2~8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