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坏死杆菌病
坏死杆菌病是由坏死梭状杆菌引起的以皮肤和口腔黏膜坏死为特征的散发性慢性传染病。
【病原】坏死梭状杆菌为拟杆菌科丝杆菌属的革兰氏阴性菌,无运动性,不形成芽胞,多形性。病灶中和新分离出的细菌呈长丝状,内含圆球状物,在多次培养后细菌才成为长的杆菌(图1-16-1)。本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也是健康动物扁桃体和消化道黏膜的常在菌。
图1-16-1 坏死杆菌的形态
【流行特点】患病动物是主要传染源,但健康带菌动物在一定程度上也起着传播作用。本菌能侵害多种运物,幼兔比成年兔易感性高。本菌不能侵入正常的皮肤和黏膜,只有当因外伤、病原菌感染而使组织受损时,细菌乘机进入受损部位引起发病,所以本病多为散发。偶呈地方性流行或群发。另外,其他嗜氧菌并存时,消耗大量氧气,有利于本菌的生长。动物在污秽条件下易受感染。潮湿、闷热、昆虫叮咬、营养不良等可促发本病。
【临诊症状】病兔停止采食、流涎,体重迅速减轻。一种病型是在唇部、口腔黏膜、齿龈等处出现坚硬肿块,随后出现坏死、溃疡,形在脓肿。肿块也常发生于颈部(图1-16-2)、头面部(图1-16-3)及胸部,经2~3周后死亡。另一种病型是在病兔腿部和四肢关节或颌下、颈部、面部以至胸部等处的皮肤内繁殖,发生坏死性炎症,形成脓肿、溃疡(图1-16-4、图1-16-5),或侵入肌肉和皮下组织形成蜂窝织炎。病灶破溃后散发恶臭气味。坏死病变具有持久性,可连续存在数周或数月。病兔体温升高,体重减轻,最后衰竭死亡。
图1-16-2 坏死杆菌病兔颈部的肿块
图1-16-3 坏死杆菌病兔唇部的肿块
图1-16-4 坏死杆菌病兔前肢腿部的肿块
图1-16-5 坏死杆菌病兔颌下的肿块
【病理变化】剖检可见病兔的口腔黏膜、齿龈、舌面、颈部和胸前皮下组织及肌肉组织等坏死。淋巴结(尤其是颌下淋巴结)肿大,并有干酪样坏死病灶。多数病兔在肝脏、脾脏、肺脏等外有坏死灶,并伴有心包炎、胸膜炎。后腿有深层溃疡的病变。有些病例多处见有皮下肿胀,内含黏稠的化脓性或干酪样物质。在病变不可见到血栓性静脉炎栓塞的变化。坏死组织有特殊臭味。
【诊断】根据流行特点、临诊症状、病理变化可做出初步诊断。确诊应依据坏死梭杆菌的鉴定。
(1)直接镜检 病料涂片,染色,镜检,根据病原的形态及染色特性可做出初步诊断。
(2)动物试验 病料制成乳剂后,注0.5~1.0mL于兔的耳外侧,或注0.2~0.4mL于小鼠尾部皮下,2~3天后,在接种部位出现坏死,并逐渐扩大,8~10天后接种动物死亡。
【鉴别诊断】本病应注意与兔葡萄球菌病、兔铜绿假单胞病和兔传染性水疱口炎等疾病的鉴别。
(1)兔葡萄球菌病 化脓性炎症以形成有包囊的脓肿为特征,脓肿虽多位于皮下或肌肉,但局部皮肤常不坏死和形成溃疡。脓液无恶臭气味。
(2)兔铜绿假单胞病 常在肺等内脏和皮下形成脓肿,脓液呈淡绿色或褐色,有芳香气味。
(3)兔传染性水疱口炎 虽有流涎症状和口膜炎变化,但口膜炎的病变表现为水疱、糜烂和溃疡。其他组织器官常无病变。本病呈急性经过,病原为一种病毒。
【防控】
(1)预防
① 加强饲养管理,清除饲草、笼内的锐利物,以防损伤兔体表面皮肤和黏膜。对已经破损的皮肤、黏膜,要及时用3%双氧水或1%高锰酸钾溶液洗涤,但不可涂结晶紫和龙胆紫。
② 从外地引进种兔时,必须进行隔离检疫1个月,确定无病时方可入群。
③ 兔群一旦发病,要及时进行隔离治疗,淘汰病、死兔。彻底清扫兔舍并进行消毒。
(2)治疗
① 局部治疗。首先除去坏死组织,口腔先用0.1%高锰酸钾溶液冲洗,然后涂搽碘甘油或10%氯霉素酒精溶液,每日2~3次。其他部位可用3%双氧水或5%来苏儿冲洗,然后涂搽5%鱼石脂酒精溶液或鱼石脂软膏。如局部有溃疡形成,清理创面后涂以土霉素软膏或青霉素软膏或金霉素软膏等。
② 全身治疗。磺胺二甲嘧啶,肌内注射,每千克体重0.15~0.20g,每天2次,连用3天。或青霉素,肌内注射,每只兔20万单位,每天2次,连用3天。或土霉素,肌内注射,每千克体重20~40mg,每天2次,连用3天。若兔的食欲下降,可灌硫酸钠导泻或灌大黄苏打片健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