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茄、樱桃番茄青枯病
症状 番茄、樱桃番茄青枯病又称细菌性枯萎病。进入开花期,番茄、樱桃番茄株高30cm左右,青枯病株开始显症。先是顶端叶片萎蔫下垂,后下部叶片凋萎,中部叶片最后凋萎。也有一侧叶片先萎蔫或整株叶片同时萎蔫的。发病初期,病株白天萎蔫,傍晚复原,病叶变浅绿。病茎表皮粗糙,茎中下部增生不定根或不定芽,湿度大时,病茎上可见初为水浸状后变褐色的1~2cm斑块,病茎维管束变为褐色,横切病茎,用手挤压或经保湿,切面上维管束溢出白色菌液,病程进展迅速,严重的病株经7~8天即死亡。有菌脓溢出、病程短是本病与枯萎病相区别的两个重要特征。
病原 Ralstonia solanacearum(Smith)Yabuuchi et al.,称茄青枯劳尔氏菌,属细菌界薄壁菌门劳尔氏菌属。菌体杆状,多极生鞭毛,菌落起皱,淡黄色,有时中央有绿点;能产生黄色至黄绿色,扩散性非荧光色素,因菌龄和培养基差别,菌落呈土黄色至淡黄褐色。最适生长温度为25℃,在4℃低温和35℃高温能生长。过去一直认为是非荧光假单胞菌。现在认为是荧光假单胞菌。寄主是番茄和紫苜蓿。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病原细菌主要随病残体留在田间或在马铃薯块茎上越冬。在田间病原细菌借雨水或灌溉水传播,从植物根部或茎部的伤口侵入,也可直接侵入,即从没有受伤的次生根的根冠部侵入。植物在次生根的根冠和主根的表皮间形成鞘,青枯菌能够穿过这层鞘,同时引起相邻的薄壁组织的细胞壁膨胀。青枯菌侵入皮层后在细胞间隙里生长,然后再侵入邻近的、已经死亡的皮层细胞。青枯菌先破坏细胞间的中胶层,使寄主植物的细胞壁解体,质壁分离,细胞器变形,形成空腔,以便青枯菌分布于薄壁细胞和空腔里。
番茄青枯病田间萎蔫状
番茄青枯病病茎保湿后侧枝溢出菌脓
扫描电镜下的茄劳尔氏菌(余小漫摄)
青枯菌生长温限10~40℃,适温为30~37℃。成株期遇高温高湿、微酸性土壤(pH值6.6)、土温20℃左右,出现发病中心。土温25℃,进入发病高峰。土壤含水量高于25%,番茄、樱桃番茄长势弱,连续阴雨或持续时间长,气温迅速上升发病重。
防治方法 ①与禾本科或十字花科进行4年以上轮作。②选用抗病品种。如益丰番茄、浙杂301、浙杂204、钢玉1号、年丰番茄、朝研粉王、穗丰番茄、满园红番茄、粉抗青1号、新星101、红江南、106铁帅、皖红4号、春秀番茄等。③防治该病目前尚缺少抗病品种和有效药剂,采用番茄高抗青枯的砧木品种进行嫁接是防治青枯病行之有效的方法。当前可供生产上使用的砧木有LS-89、BF兴津101、砧木1号、砧木121、砧木128、托鲁巴姆、野生番茄等。由于各地青枯病生理小种不同,在选用抗病砧木时,需先行试验。青枯病病菌在土壤中可存活14个月至6年,嫁接后不仅青枯病防住了,还可兼治枯萎病、根腐病、根结线虫病,增产33%左右。采用针式嫁接法对果菜类蔬菜在子叶期嫁接,因砧木茎秆中间空心,须把接穗在子叶下方5~8mm处水平切断,插上针,再把砧木生长点和邻近1片真叶水平切除,把接穗苗上的另一半针插到砧木上即完成嫁接。针式嫁接法对果菜类嫁接后的生长特性与靠接法差别不大,但由于针式嫁接法采用陶瓷针连接,速度快1.6倍,且省去了摘除夹子的工序。针式嫁接时砧木留2片真叶产量高。为了促使伤口愈合,嫁接后白天保持25~28℃,夜晚16~20℃,湿度大于90%,并遮阴。④发现病株及时拔除,病穴撒少量石灰消毒。⑤番茄药剂蘸根。定植时先把1%申嗪霉素悬浮剂800倍液配好,取15kg放入比穴盘大的容器中,再将穴盘整个浸入药液中,把根部蘸湿灭菌,半个月后灌1次,每株灌250ml,对防治番茄青枯病有效。⑥试用棉隆和申嗪霉素熏蒸消毒法处理土壤防治番茄青枯病有效,具体做法参见茄子黄萎病。⑦发病初期浇灌90%新植霉素可溶性粉剂4000倍液或72%农用高效链霉素可溶性粉剂3000倍液或50%氯溴异氰尿酸水溶性粉剂1000倍液或80%乙蒜素乳油1200倍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