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风格服装设计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二、民族服饰的审美特征

纵观我国的民族服饰,仿佛是一个百花竞艳、万象并存的艺术王国,这不仅是因为我国地域广阔、地形丰富决定了民族服饰艺术的风格特征具有多元化的倾向,还因为各民族制作服饰的人们,这些服饰制作者善于手工制作并注重技艺表现,在保持传承下来的文化元素基础之上,赋予了服饰独特的审美情趣,民族服饰也因此散发出无穷的魅力。

(一)斑斓绚丽的色彩美

马克思曾说过:“色彩的感觉是美感最普及的形式。”民族服饰最为显著也是最为独具的审美特质是“色彩美”,几乎所有的民族服饰无不在向人们展示着其色彩斑斓绚丽的一面,其色彩给人一种先声夺人的感觉而格外引人注目。民族服饰的色彩相比现代服饰色彩,传统的用色更具有一种沧桑的沉淀之美,它的美感是独特的,虽然来源于自然,却是通过对色彩的高度概括、归纳、夸张、想象和变化而来,往往采用平面的、象征的手法,将对象的色彩做概括的表现和简洁的处理,很直白地展现色彩的色相、明度、纯度关系,清晰地强化一种主观意愿,视觉上具强有力的冲击力和形式美,可以说,民族服饰的色彩具有一定的象征性、唯美性。归纳起来,民族服饰在用色上均具有三个共同点:突出主体;丰富的层次感;注重对比与调和。

1.突出主体

民族服饰中,有的色彩变化丰富,有的单纯统一,不管哪种形式,在用色总体上都以一两种色为基础色,再与其他各种色彩相辅相成,强调装饰性的同时突出主体,我们可以概括为:“夸张而不过度,修饰而不泛滥”。贵州苗族支系繁多,服饰有上百种,更是以色彩丰富夸张瑰丽著称,而大多数支系的苗族服饰均有一种主导色,如以黑色或深紫色为基调的服饰,上衣和裙子大面积均为深色(黑色或深紫色),部分彩色花边集中在衣领、衣袖边、衣下摆处、裙子延边,主导色的深暗更加衬托出花边的艳丽,突显了花边精致而丰富的色彩美(图1-2-1)。

图1-2-1 黑色的基调衬托出花边的色彩美

如图1-2-2,该苗族服饰整个背部几乎被色彩纷繁的图案所覆盖,但视觉上能很清晰地看出该服饰是以蓝色为基调,衬托出红绿相间的图案,而看似复杂的图案又能清楚地看出是以绿色为基调,衬托出红色的纹样,这种纹样被苗族人解释为蝴蝶纹,蝴蝶是苗族人崇拜的蝴蝶妈妈,象征祖先的繁荣。众多的红色蝴蝶纹被蓝绿色围绕,视觉上非常突出,也更显蝴蝶纹样的美丽与气势。

图1-2-2 以蓝色为基调,衬托出红绿相间的图案的服饰

贵州凯里、黄平地区的苗族服饰喜欢戴繁重的银饰,全身从头部开始,密密麻麻装饰了各种银花、银泡、银片,这些银饰装饰在以红、黑色为基调的服装之上,增添了银饰的闪亮质感。银饰在当地苗族人中有富贵幸福的象征意义,认为银饰越多越能给人带来吉祥,用红黑两种色彩体现银饰之美恰到好处(图1-2-3)。

图1-2-3 红黑两种色彩衬托出银饰之美

黔南地区的侗族服饰色彩清新明丽,色彩关系非常清晰,工艺复杂、色彩运用又非常丰富的纹样集中在衣襟沿边、衣袖、裙腰等处,颜色以淡黄、淡绿、粉红、浅紫等色为主,服装的其他部分不做任何装饰,使得丰富多彩的纹样在单一的深色或浅色基调下,更加突出,纹样的色彩美不言而喻(图1-2-4)。

图1-2-4 丰富多彩的纹样在单一的深色或浅色基调下更加突出

2.丰富的层次感

在民族服饰中,层次感的体现也是最为精彩的,通常会通过色彩的色相、明度、纯度,或不同色系的变化来表现,同时构成服装上点线面的各种组合形式,起到了很好的装饰作用,能极大地丰富观者的视觉感受。

彝族是一个文化积存厚重的民族,服饰类型很多,服饰色彩厚重富丽,层次感极为丰富,如图1-2-5中的彝族传统服饰,从色相上看,主要用色就超过5种,但在服装的整体安排上注意明度关系的搭配,其中以深色为基调,辅以明度较高的色块,并按一定规律来布局,特别是裙子部分,彝族的多褶长裙可以说是这个民族服饰特有的,它是以宽窄不同、色彩明度不同的多层色布相拼而成,产生出色彩的丰富层次感。

图1-2-5 具丰富层次感的彝族服饰

同样,很多民族服饰在色彩上也有着很强的层次感,其中苗族服饰表现更为强烈。通常在用色上讲究“层层递进”,大色块中套小色系,小色系再分小色块,并以不同色相来区分。因此,苗族服饰中常见到这种情况:在一个丰富多彩的图案中,色彩是从很窄的面积开始延伸,延伸的同时纹样在变化,色彩也在变化,其中却是有规律可循的,如苗族上衣展开图(图1-2-6~图1-2-9)、百褶裙展开图(图1-2-10,图1-2-11),可看出色彩的层次感极为丰富,色彩的这种组合运用,将苗族服饰上各种图案的精彩内容表现得淋漓尽致。

图1-2-6 苗族传统服饰在用色上讲究层次感(一)

图1-2-7 苗族传统服饰在用色上讲究层次感(二)

图1-2-8 苗族传统服饰在用色上讲究层次感(三)

图1-2-9 苗族传统服饰在用色上讲究层次感(四)

图1-2-10 苗族传统服饰在用色上讲究层次感(五)

图1-2-11 苗族传统服饰在用色上讲究层次感(六)

3.注重对比与调和

民族服饰在色彩的运用上,很多时候多采用色彩对比的方式来表现,这样的色彩给人一种明快、醒目、充满生气的效果。不同民族常用的服饰色彩对比方式还有很大不同,有的民族多运用色彩的色相对比,有的多运用色彩的面积对比,有的运用色彩的明度对比,而大多数民族服饰色彩对比差异非常大,效果自然很强烈,但注重以一定秩序来进行调和处理,使服饰色彩搭配不至于太过生硬,过分刺激,保持了鲜艳、活泼和生动的感觉。

以云南傈僳族服饰(图1-2-12)为例,傈僳族服饰从头到脚都用彩色刺绣花边装饰,色彩以鲜艳的大红、翠绿、天蓝、玫瑰红、橙黄等作为主要配色,色相对比强烈到震撼的视觉效果,仔细看所有的彩色图案都以黑色作为底色,起到了保持各色彩的色相对比鲜明的关系,又统一了色调气氛的效果,更显得傈僳族服饰雍容华贵、光艳夺目。民族服饰中,色彩色相对比强烈的民族服饰还很多,如瑶族服饰、藏族服饰、基诺族服饰、彝族服饰、苗族服饰(图1-2-13)等。

图1-2-12 色彩对比鲜明的傈僳族服饰

图1-2-13 色彩对比鲜明的苗族服饰

民族服饰中运用色彩的面积对比方式很多,比如蒙古族服饰(图1-2-14)、壮族服饰、白族服饰(图1-2-15)、侗族服饰、纳西族服饰(图1-2-16)等。这些民族服饰色彩不乏丰富多彩,但用色上注重色彩的面积关系,通常以大面积的色彩衬托出小面积色彩的鲜艳亮丽,或厚重醒目;大面积的用色注重色彩的单纯,小面积的色彩多采用多种色彩并置混合的方式,强调了色彩的对比效果,为取得色彩的和谐感,多在两种色块之间辅以黑色、白色或其他某一单纯的色彩,因此给人一种明快、持久和谐的感觉。

图1-2-14 蒙古族服饰

图1-2-15 白族服饰

图1-2-16 纳西族服饰

服饰色彩的明度对比是将不同明度的两色并列在一起,显得明的更明、暗的更暗。明度对比效果是由于同时对比错觉导致的,明度的差别有可能是一种颜色的明暗关系对比,也有可能是多种颜色的明暗关系对比。在民族服饰中,服饰色彩的明度对比给视觉带来了更加丰富的感受,通常,服饰色彩明度对比弱的,效果优雅、柔和;服饰色彩明度对比强的明快、强烈。水族服饰围裙色彩明度关系非常明显,显得层次感很强;藏族服饰的色彩明度关系非常明快,富有节奏感(图1-2-17);哈尼族、拉祜族等民族服饰色彩对比强烈,以大面积深色取得平衡,显得古朴厚重(图1-2-18)。

图1-2-17 藏族服饰

图1-2-18 拉祜族服饰

(二)丰富多样的图案美

民族服饰图案是文化的一种印记,是对民族精神和审美的显示。民族服饰图案是伴随中华民族的发展壮大而日趋完善起来的,虽然不同民族在表现风格、表现形式上多种多样,但它同时具有两个基本特征:一为具有装饰美化功能,通过装饰美化追求至善至美的本质;另一个特征为具有超强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满足人们征服困难的精神追求,体现对安定和谐、幸福生活的向往。从一定意义上讲,民族服饰图案在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同时,以一定的艺术形象传达了一个理想世界,这个理想世界非常丰富,具有深厚的内涵、至美的境界,具有强烈的民族特色。

以下分别从构图表现、形式表现、趣味表现、寓意表现来解析民族服饰图案之美。

1.饱满的构图表现

民族服饰图案产生于民间来自于生活,具有很深的根基,它蕴藏着不同民族普通老百姓对生活的亲身感受,虽然风格形式丰富多样,不受任何约束,具有很强的装饰美感,但无论采用何种表现方式都力求表现圆满、完整、完美,因此充满理想化的色彩,构图形象追求大、正、方、圆,看上去很饱满、富足,充分体现了以饱满齐全为美的观念。

许多民族在服装前胸、后背、衣袖、围裙等处喜欢装饰图案,他们把每一块画面当成独立的空间,将各种植物纹样、动物纹样、几何纹样巧妙地组合在一起,形成各种复杂的图案,再采用对称、分割等形式手法将纹样布满画面,使对象都符合饱满完美的构图原则。其中,画面中注重夸大主体形象,主体形象的外围可以设计为圆形轮廓,以适合外轮廓边框,也可设计为方形、菱形等以设计相同的外轮廓边框;主体形象也可设计为紧贴边框,以其他面积更小的形象填充空白,如此这样饱满的构图方式使得主体更加突出,具有很强的视觉张力(图1-2-19~图1-2-23)。

图1-2-19 侗族服饰上的凤鸟纹,用方形构成鸟的头、胸和尾,四只鸟组合起来正适合外围的菱形,形象简洁又饱满

图1-2-20 苗族服饰图案

图1-2-21 瑶族服饰上的太阳纹图案

图1-2-22 苗族服饰上图案丰富饱满

图1-2-23 羌族服饰围裙上的杜鹃花图案

2.完美的形式表现

民族服饰图案讲究形式美感,而众所周知我国民族服饰繁多,且特点鲜明,就是由于民族服饰既具有丰富的内容,又具备与其相适应的形式,内容与形式有机地结合才获得了理想的效果。这里单独强调一下所有形式都离不开内容的表现。失去内容的形式是枯燥无味的,美的体现本质是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

(1)对称形式

民族服饰图案中的对称形式是表现最多的一种,这种形式的特点是整齐一律,均匀划一,是等量等形的组合关系,给人形成一种端正、安宁、庄重、和谐的平稳感。其实这在所有装饰图案形式中表现较为普遍,因为大自然中可看到的对称事物很多,如植物的枝叶、花朵,蝴蝶、蜻蜓之类的昆虫翅膀,人和动物身体的结构等。民族服饰上对称形式的图案表现多严谨、规整、装饰味浓厚(图1-2-24~图1-2-30)。

图1-2-24 小花苗披肩对称图案(贵州毕节地区)

图1-2-25 苗族服饰上的对称图案

图1-2-26 黄平苗族蜡染图案

图1-2-27 瑶族挑花裙上的对龙图案

图1-2-28 黎锦中的对称蛙纹图案

图1-2-29 广西融水花瑶服饰上蛙纹造型对称简练

图1-2-30 蒙古族服饰上的对称纹饰造型

(2)对比形式

民族服饰图案中对比形式也是较为常用的一种。通常是把两种不同形态、不同颜色、不同大小、不同方向的图案元素并置在一起,比如曲线与直线,大与小,明与暗,多与少,粗与细,暖与冷,软与硬,深与浅等,形成差异、个性,甚至强调各部分之间的区别,让图案的艺术感染力得以增强。这里需要强调一下对比形式的出现往往采用调和手法来达到既有对比又不失和谐美感,使得民族服饰图案有明朗、肯定、清晰的视觉效果(图1-2-31~图1-2-35)。

图1-2-31 色彩冷暖对比强烈的装饰图案(贵州普定地区的苗族方形围裙)

图1-2-32 色彩对比强烈的装饰图案(拉祜族服饰)

图1-2-33 三江侗族胸兜上的鸟纹图案,其中线条的曲折对比、色彩的冷暖对比、造型的粗细对比比较明显

图1-2-34 土家族围裙上的图案具有强烈的对比美

图1-2-35 毛南族蝶纹图案具有强烈的对比美

(3)重复形式

民族服饰图案中的重复形式是以相同或相似的形象进行重复排列,可以排列为有规律的重复,也可以排列为逐渐变化的重复。重复的形式并不陌生,在大自然中存在也是很普遍的,如春夏秋冬的交替而导致四季景色的交替变化,植物枝叶的重复排列,日出日落、潮来潮去等都是重复。民族服饰图案有规律的重复给人以稳健、整齐统一之感,逐渐变化的重复给人以疏密有致、有节奏韵律之感(图1-2-36~图1-2-39)。

图1-2-36 贺州瑶族花围腰(广西百色右江民族博物馆藏)

图1-2-37 哈尼族挑花挎包上的回纹装饰

图1-2-38 瑶族花围腰

图1-2-39 土家族织锦图案

3.特定的趣味表现

民族服饰图案注重情趣的表现,就是不考虑现实当中物象的比例结构、透视关系等方面的客观存在,大胆进行写意、夸张、变形处理,或者将自然形态简化为几何形态,有的表现可爱、稚拙,有的表现力量与气势,有的表现热闹、繁荣昌盛,有的表现生动简练,让人不得不惊叹少数民族人们的丰富想象力、奇妙的审美意识和富于创意的娴熟的表现技巧。当然,趣味的体现离不开其民族独特的审美习俗、观念信仰(图1-2-40~图1-2-43)。

图1-2-40 黎族织锦上的大力神图案

图1-2-41 水族彩色蜡染衣上鱼纹,嘴部在中心形成花一样的图案,构图非常巧妙

图1-2-42 苗族服饰上的凤头龙纹

图1-2-43 侗族背带上以太阳为中心围绕八个小太阳的图案

4.吉祥的寓意表现

民族服饰图案寓意深厚,且大多是表现吉祥祝福和人们的愿望的,反映了各民族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的追求。通常这类图案不论造型还是装饰方法都很有特色,既有深刻的含义又具很强的装饰功能,这也是民族服饰的价值之体现。

从图案纹样的内容来说,大多用大自然天地万物来表现吉祥祝福,如太阳纹、月亮纹、树纹、花纹等。很多民族的服饰上都用到这类纹样,太阳给人带来光明、温暖,象征能抵挡一切邪恶,是逢凶化吉的象征,被很多民族所崇拜,如苗族、瑶族、彝族、侗族等。民族服饰上的太阳图案往往大而鲜明,装饰也较为精致突出。月亮也是人们崇拜的对象,认为月亮是人们的避难之处,是可以依赖的神,因此表现在服饰上较为夸张,一件衣服上可以出现多个月亮图案。树纹、花纹在南方少数民族服饰中表现最为丰富,因为南方温润,树木、花朵品种多而繁盛。树是南方诸多少数民族的“生命树”,希望自己的族群都能够如大树般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因此树木的纹样表现直立稳重,枝叶细腻精致,成排出现的又代表了勃勃生机。花纹大多寓意爱情的美好和家庭的和睦,各民族服饰上花朵图案的造型千姿百态,装饰手法上运用了传统的夸张变化等手法,以自然形象为基础,加以提炼和概括而成,从而在形式和内容上都达到了完美的统一(图1-2-44~图1-2-46)。

图1-2-44 盘瑶女子织锦盖头上齿状的太阳图案,将太阳幻化为齿状多边形,装饰特点浓厚

图1-2-45 三江侗族背带片上的月亮花和星宿纹,表现出秋高气爽时明月高悬夜空,宁静而恬美的意境

图1-2-46 海南苗族蜡染裙上的树纹,当地称这种图案为“楼花”,是远古传承下来的纹样

有的民族服饰也喜欢用人和动物的纹样来表达思想感情。人纹图案多种多样,有的形象夸张,有的概括简练,表现了人的勃勃生机和力量感,是人丁兴旺、战胜困难的象征。动物图案寓意明显,如鱼纹、蝴蝶纹、双凤纹等是体现人们对生育的美好祝愿,在服饰上表现形态美丽可爱;而虎、龙、鹰等是人们对信仰的崇拜,驱邪除病之象征,在服饰上的表现无论造型还是装饰方法都很有特色。

民族服饰中还有很多其他非具象的纹样形态,其表达方式也十分丰富,总的来说,各民族通过身着的服饰,用这些美丽的图案,在有限的天地中创造和表达出无限的精神世界(图1-2-47~图1-2-49)。

图1-2-47 瑶族背篼云纹,云纹两两相对,采用对称的形式,有祝福成双成对的含义

图1-2-48 壮族背带上的蝶花鸟鱼装饰图案,分别将不同的种类分置于花瓣中,构思巧妙,艺术地表达了一定的隐喻

图1-2-49 民间虎头鞋的绣花样,有保佑安宁、辟邪的寓意

(三)精湛独特的工艺美

学服装艺术设计的人都知道,服饰艺术与其他艺术形态不同的是,民族服饰的材质和技术性很强,材质性和工艺性是构成服饰风格的重要因素。我国几乎所有的民族服饰都注重工艺性,如果没有工艺技术做基础,民族服饰艺术犹如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不可能发展成今天这样丰富多彩、瑰丽诱人。“印染”、“刺绣”、“编织”等各项传统而古老的工艺长期在老百姓的生活中占据了重要的位置,我国传统观念中,女孩子自小就要学习服饰的各项传统工艺,人们把女孩子掌握传统技艺高低好坏当作评价其能力和美德的标准。如彝族民间有“不长树的山不算山,不会绣花的女子不算彝家女”的说法。在我们今天来看,这些工艺看起来很简单,不需要大型机械设备,但其中却包含着丰富的生产经验和女性智慧,如印染讲究技艺的独特巧妙,刺绣讲究针法的精湛技巧和灵活多变的艺术特色,编织讲究纹样的编排和形式美感,而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服饰工艺又始终保持着浓郁的民族特点和朴实的地方风格。因此,我们说,民族服饰之美也是工艺之美的显现。

归纳起来,民族服饰的工艺之美主要是通过朴素大方的印染、瑰丽多彩的刺绣、厚重斑斓的编织表现出来的。

1.朴素大方的印染

民族服饰印染工艺简便、精巧,可以在手工生产方式的条件下,将白坯布加工成朴素大方、牢固耐用的画布。民间印染工艺种类很多,民族服饰上运用较多的工艺有蜡染、扎染、印花布等。每种工艺都有其独特的处理方式,也形成其独特的装饰风格。如蜡染是以蜡作防染原料,用天然蓝草加石灰作染料,经过点蜡、染色、脱蜡的工艺流程,使其呈现出蓝白分明的花纹。由于蜡染工艺在操作过程中容易产生裂纹,染液会顺着裂纹渗入织物纤维,形成自然的冰裂纹,这是人工难以描绘的自然龟裂痕迹,称为冰纹,每一块染出的图案即使相同而冰纹各异,自然天趣,具有其他印染方法所不能替代的肌理效果。我国南方部分少数民族喜爱蜡染,苗族蜡染非常细腻、饱满,图案精致绝伦,堪称民族艺术精品(图1-2-50~图1-2-57)。

图1-2-50 精致的苗族蜡染裙布

图1-2-51 点蜡是蜡染的重要环节,通常采用蜡刀(铜片合成斧形)点绘

图1-2-52 苗族姑娘身着工艺精湛的蜡染裙

图1-2-53 四川叙永两河蜡染裙布上冰纹自然天趣

图1-2-54 贵州筠连苗族蜡染图案古朴厚重

图1-2-55 贵州重安江背儿带上蜡染图案十分精美

图1-2-56 广西清水苗族女子蜡染裙展开图

图1-2-57 苗族蜡染围裙

再谈扎染工艺,扎染原理很简单,但要染出好的效果,经验和技巧很重要,简单地说是用针线捆扎紧后再投入染缸浸染,重点还是扎染的方法,扎染方法千变万化,扎法各有讲究,这是扎染服饰呈现出颜色深浅、图案生动的主要原因。我国南方许多少数民族喜好扎染,如白族、苗族、布依族等,特别是白族,大理白族的扎染几乎代表了我国现在的扎染艺术和技术水平,扎染图案讲究构图和布局,相比其他民族,白族扎染最为精致、生动(图1-2-58~图1-2-61)。

图1-2-58 用针线捆扎紧的工艺

图1-2-59 民族传统扎染中常用到的蝴蝶造型

图1-2-60 白族扎染常见到的传统蝶纹

图1-2-61 白族扎染中常出现的花蝶福字纹样

再来看看印花布,印花布又分为蓝印花布和彩印花布,二者都有异曲同工之处,都是用雕花版做防染媒介。这项工艺的精髓在于事先要在木版或皮版上刻出预先设计好的图案,雕刻图案和印图案都要求具备熟练的工艺,图案注重形式美感和寓意。蓝印花布清新明快、淳朴素雅,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和乡土气息;彩印花布色调鲜艳明亮,装饰味浓厚(图1-2-62~图1-2-70)。

图1-2-62 蓝印花布皮料印花版(一)

图1-2-63 蓝印花布皮料印花版(二)

图1-2-64 民间蓝印花包袱布

图1-2-65 民间“凤穿牡丹”蓝印花布

图1-2-66 传统蓝印花被面

图1-2-67 传统彩印花工艺—刷色

图1-2-68 羊皮雕刻的小印花版

图1-2-69 民间彩印花布

图1-2-70 鱼戏莲彩印花布

2.瑰丽多彩的刺绣

刺绣是用彩色丝、绒、棉线,在绸、缎、布帛等物质材料上借助针的运行穿刺,从而构成纹样的一种工艺。刺绣在民族服饰中是主要的装饰手法,在我国已有着悠久的历史,具出土文物中发现,战国到秦汉时期的刺绣已经相当丰富,到清代发展到鼎盛时期,如今的民族刺绣品种繁多,针法丰富,分布广泛,刺绣的技艺也更臻完美。刺绣艺术在少数民族服饰中应用十分广泛,许多女子花费多年时间一针一线地刺绣,只为了制作出一套精美的盛装服饰作为嫁衣。

我国少数民族中,苗族、彝族、侗族、瑶族等民族服饰刺绣图案密集丰富,工艺手法精湛,视觉冲击力之强,比其他民族过之而无不及。其中,苗族刺绣传统针法最为全面,并善于创造新的针法,可以用传统的平绣针法创造出极为细腻精致的图案;还可以将平绣发展成破线绣,即在绣面上绣一针破一针,具体来讲就是把一根丝线从中间破开,这样绣出的图案更为精湛细腻,平整光洁发亮,令人惊叹不已;苗族还擅长用绉绣、辫绣等针法创造出浮雕感的、粗犷厚重的装饰效果,绉绣、辫绣的工艺注重将绣线在绣面上处理得有一定厚度,因此这种刺绣工艺立体感和肌理感很强,既经久耐用,又有一种特殊的质地美,充满强烈的个性特色。由于平绣是各种绣法的基础,在民族服饰中分布最广、使用范围最大,在服饰上大量出现。羌族的服饰装饰几乎离不开刺绣,刺绣工艺以平绣为主,部分裙边、腰带部分结合锁绣和十字绣,显得图案结构紧密、主体突出,色彩厚重丰富。彝族也是热爱刺绣的民族,云南的彝族姑娘爱美,每年举办赛衣节,其服饰绚丽夺目、光彩照人,离不开丰富的刺绣装饰。总之,瑰丽多彩的刺绣给民族服饰增添了无穷的魅力(图1-2-71~图1-2-78)。

图1-2-71 民间刺绣的剪纸底样

图1-2-72 平绣纹样有一定的厚度,呈现微微的浮雕状

图1-2-73 苗族围裙上的平绣纹样

图1-2-74 贵州施洞地区苗族妇女擅长破线绣工艺,即将一根丝线破成多根丝线进行刺绣

图1-2-75 苗族绉绣工艺绣出的图案具有浮雕效果,肌理感很强,风格古朴厚重

图1-2-76 精致细腻的苗族挑花工艺

图1-2-77 精美的侗族刺绣花围腰

图1-2-78 布局饱满严谨的羌族挑花

3.厚重斑斓的编织

民族服饰上的编织包括“编”和“织”,编有“编结”,又包括了编盘扣和编花结;织有“织花”,又包括了织锦和织花带。这些都特指我国民族服饰品制作的织造工艺,通常采用自制的棉线、丝线进行手工编织。

编结在这里专指两项传统手工艺:盘扣和花结,二者都是传统民族服饰中常用的一种装饰工艺,并以精巧而意味深长的装饰风格而享誉中外。盘扣常用在民族服装的衣领、门襟、衣袖处,常用的材料有绸缎、棉绳、毛料等。盘扣的工艺程序并不复杂,但是讲究工艺的精致、排列组合和创意。盘扣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有蝴蝶扣、鱼尾扣、菊花扣、蜻蜓扣、一字扣,每种类型不仅形态优美,还注重寓意表达。盘扣在服饰上大多按一定方向一定距离成对排列,美观大方,富于节奏感,装饰效果强,具有典型的中国特色(图1-2-79~图1-2-85)。

图1-2-79 传统盘扣形式—叶子形盘扣

图1-2-80 传统盘扣形式—葫芦形盘扣

图1-2-81 传统盘扣形式—石榴形盘扣

图1-2-82 传统盘扣形式—不对称形盘扣

图1-2-83 传统盘扣形式—蝴蝶形盘扣

图1-2-84 传统盘扣形式—喜字形盘扣

图1-2-85 传统盘扣形式—寿字形盘扣

花结是将一定粗细的绳带,结成结,用于衣物的装饰。花结在我国已有悠久的历史,传统服饰中的腰饰、佩饰都离不开结。结体现了中国传统装饰工艺的智慧和技巧,其花样变化可以说是无穷无尽的。花结常用的材料有丝绳、棉绳、尼龙绳等,有剪刀、镊子、珠针等辅助工具。花结的技艺是熟能生巧的过程,因为花结的形式变化多样,有的看似相当复杂,但只要掌握其基本的编结规律,就能举一反三,但民族服饰的花结之美依然离不开人们无穷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图1-2-86~图1-2-98)。

图1-2-86 编花结常用的材料和工具

图1-2-87 编小草花结的步骤图

图1-2-88 编梅花花结的步骤图

图1-2-89 十字结基础制作工艺

图1-2-90 万字结基础制作工艺

图1-2-91 盘长结基础制作工艺

图1-2-92 平结基础制作工艺

图1-2-93 传统编结样式一

图1-2-94 传统编结样式二

图1-2-95 传统盘长结造型一

图1-2-96 传统盘长结造型二

图1-2-97 在基本结的基础上发展变化的花结(一)

图1-2-98 在基本结的基础上发展变化的花结(二)

织花是一种传统编织工艺,包括织锦和织花带两类。传统的织锦是直接在木质织锦机上用竹片拨数纱线,穿梭编织成纹样,以彩色经纬线的隐露,来构成奇妙的图案。操作时,数纱严密,不能出任何差错,制一匹锦耗费时间很长,是一门较为复杂高超的传统民族手工艺。我国土家族织锦、侗族织锦、瑶族织锦、高山族织锦、黎族织锦、壮族织锦都很有特色,均以古朴、大方、绚丽而闻名中外,其中土家锦尤其精美,土家锦结构紧密、工艺繁复、图案丰富繁多,织纹讲究规范的形式。壮锦历史悠久,织法有自己的民族个性,壮锦是用丝绒和棉线采用通经断纬的方法,巧妙交织,织物的正反两面纹样对称,底组织被完全覆盖,织物厚度增强,使得壮锦结实厚重抗磨。其他如瑶锦、侗锦也很有特色,瑶锦工艺精美,至今仍是瑶族姑娘的定情物和主要嫁妆;侗锦纹样多,但注重整体色调,从色调上分为素锦和彩锦,素锦虽仅为两色细纱线织成,但层次感极丰富,显得朴实大气(图1-2-99~图1-2-104)。

图1-2-99 侗族素锦儿童围兜

图1-2-100 身着织锦装饰的苗族姑娘

图1-2-101 苗族衣背织锦图案

图1-2-102 万字纹八宝被瑶族织锦

图1-2-103 燕子花土家族织锦

图1-2-104 玫瑰红底蓝凤壮族织锦

织花带可以说是遍及我国诸多少数民族的一项传统手工艺,这项工艺只需要在一个凳子大小的编织机上完成,织出的花带用于腰带、背裙带、绑腿、背儿带等,长的可达几米。少数民族的织花带很精美,纹样在细细窄窄的空间安排有序,并注重主要纹样和次要纹样的安排,搭配在服装上,丰富了整套服饰的整体效果(图1-2-105~图1-2-110)。

图1-2-105 民间编织机

图1-2-106 正在织花带的湘西苗族姑娘(一)

图1-2-107 织花带的编织机

图1-2-108 正在织花带的湘西苗族姑娘(二)

图1-2-109 各种织花带

图1-2-110 瑶族织花带

(四)天然朴素的材料美

材料是民族服饰的重要组成元素,在服装设计中材料是四大设计要素之一,离开材料就不存在服装,材料(面料)质地的选择会影响到最终设计效果,离开材料的服装设计只能是纸上谈兵。

民族服饰中用到的材料大多为天然材质,也就是原材料都取自大自然,并且通过人们亲自播种、纺纱、纺线、织布、印染、编织、刺绣等手工来完成。民族服饰之所以如此丰富多彩,除了色彩的选择,工艺的精湛,还离不开材料的选择和表面处理,我们决不能忽略材料的手感、质地、颜色、图案对服装的影响,同时,各个民族对材料的选择和处理还融进了本民族独特的文化气质和审美情趣,很多服饰材料不仅丰富了本民族服饰艺术的内容,还从另一个角度传达和陈述着这个民族的观念、历史和现实。

民族服饰材料繁多,常见的主要有棉质材料、麻质材料、银质材料以及其他材料。

1.棉质材料

民族服饰衣料大多用棉质材料制作,棉质材料包括棉布、锦。这里主要说棉布,棉布是家庭手工业产品,一匹布的完成要经历播种、耕耘、拣棉、夹籽、轧花、弹花、纺纱、织布、染布等过程。过去民间几乎家家户户都有纺织工具,至今很多偏僻的地区还保留纺纱织布的传统手工艺。棉布根据表面花样纹理效果的不同而称谓不同,即平纹布、花纹布。平纹布是指经纬交织的织品,通常称为坯布。人们将原色的坯布或花纹布经过印染、扎染、织绣等处理后,再经过裁剪、装饰,最后缝制成了各种各样的漂亮衣裳。这种从棉花的播种到收获,从面料的纺织到印染、刺绣装饰等全手工制作完成的服饰,具有一种原始、淳朴的美,这是现代大工业化生产的面料无法替代的(图1-2-111~图1-2-113)。

图1-2-111 云南西双版纳基诺族织花女棉服(上海民族服饰博物馆内藏)

图1-2-112 凉山彝族男子棉布服装(上海民族服饰博物馆内藏)

图1-2-113 苗族棉布织花盛装(贵州黔东南卡寨)

其中值得一提的是侗族、苗族服饰所采用的主要棉布:亮布。亮布是一种青紫色或金红色的衣料,因表面呈现似金属发光一样的色泽,被当地人称为“亮布”。亮布的制作工艺特殊,工序也极其复杂。通常是织好坯布后进行染布,染布的温度、染料、配料都很有讲究,染好后晾干再漂洗,再染再洗,一天染洗三次,连染两天后,在另外两种不同染液里分别反复染三次,晾干后加鸡蛋清锤打,然后再染再反复锤打。染好一匹布要半个月到一个月时间,最后染好的布有很强的硬挺度,颜色沉着又不失光彩,有着不同于常见面料的艺术风格,给做出的服装增添了一份特殊的魅力。亮布被苗族、侗族作为盛装主要材料,同时也是送礼达意的佳品,亲戚朋友结婚,送一匹亮布,给亲友做衣裳、做床单,因为是自己亲手所织,显得特别珍贵(图1-2-114~图1-2-120)。

图1-2-114 侗族的染布工艺

图1-2-115 捶布

图1-2-116 漂洗

图1-2-117 染好的布有很强的硬挺度,颜色沉着又不失光彩,有着不同于常见面料的艺术风格

图1-2-118 亮布制作的苗族服饰(贵州郎洞)

图1-2-119 亮布制作的侗族服饰(贵州增冲侗寨)

图1-2-120 亮布制作的苗族服饰(贵州黄平老马寨)

2.麻质材料

麻,是一种天然纺织原料,麻在我国的种植历史也很久远,民间麻的纺织也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因其纤维具有其他纤维难以比拟的优势:凉爽、挺括、质地轻、透气、防虫防霉等特点,常被织成各种细麻布、粗麻布,是民族服饰中常常用到的一种材料。麻也可与棉、毛、丝或化纤混纺,织物不易污染,色调柔和大方、粗犷,透气。在国际市场上,麻混纺织品享有独特的地位,在日本,麻纺织品比棉纺织品价格高好几倍,在欧美国家,麻制品衣料是高档商品。我国各民族也喜欢用各种麻布做衣服,麻线做缝纫线,麻绳纳鞋底。如我国川滇大小凉山地区的彝族人喜欢穿“查尔瓦”,查尔瓦是用麻辅以羊毛织成的宽大披风(图1-2-121),保暖又透气,它的用途很广泛,当地有“昼为衣、雨为蓑、夜为被”的说法。彝族人一生都离不开这件查尔瓦,男子穿上下端有穗的查尔瓦,将它的上端系在肩上颈间,前面敞开,显得威武雄壮,具有一种彪悍豪迈之气。四川阿坝州的羌族人居住在地势较高的山顶或半山腰处,交通不便、环境恶劣,但羌族人都很勤劳,过着自耕自足的生活,身着服饰从上到下均为手工完成,当地人做布鞋多用到麻绳,用麻绳纳鞋底既美观又结实耐用,穿着舒适方便。羌族男子常年穿麻布长衫,长衫多保留了柔和的麻布原色,穿着时只在腰间系一条颜色鲜艳的红腰带,搭配一件皮坎肩,质朴中透露着羌族人粗犷豪迈的性格(图1-2-122、图1-2-123)。

图1-2-121 彝族男子的披风(麻辅以羊毛织成)

图1-2-122 羌族男子常年穿麻布长衫,长衫多保留了柔和的麻布原色,穿着时只在腰间系一条颜色鲜艳的红腰带(图为羌族小兄妹俩)

图1-2-123 羌族男子的麻布长衫搭配一件皮坎肩,质朴中透露着羌族人粗犷豪迈的性格

细麻布中,夏布是很有特色的一种麻布,它是以苎麻为原料编织而成的,因常用于夏季衣着,被俗称为夏布。夏布有“天然纤维之王”的美称(图1-2-124),穿着夏布做成的服饰,能感受到布纹细腻而纹理清晰,非常典雅透气。现在夏布传统手工技艺已被列入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图1-2-124 有“天然纤维之王”美称的夏布

3.银质材料

银是一种金属,由于其本身具有一种柔和美丽的银白色和光泽感,质地柔软,容易打造出各种精细的形态,常被用在民族服饰上做装饰。银饰在民族服饰中用得最为繁多的是贵州黔东南地区的苗族。当地苗族女子盛装大量用到银饰。每逢婚嫁或重大节日,盛装的女子头戴银帽、银冠、银簪,脖子高高堆积几层银项圈,衣服上缀满银片。当地人认为,银饰不仅是可辟邪的神物,更可给人带来吉祥幸福,也是富贵的象征,穿戴越多越能给人自信和满足感。在婚嫁、节日期间,苗族姑娘们穿上光灿夺目的银饰服装,银饰与鲜艳的刺绣搭配起来,色彩对比明快、强烈,更显苗族姑娘的纯朴热情(图1-2-125~图1-2-130)。

图1-2-125 苗族银锁

图1-2-126 苗族银梳

图1-2-127 苗族银项圈

图1-2-128 苗族银簪

图1-2-129 贵州施洞苗族银衣牌

图1-2-130 苗族姑娘的节日盛装有多种银饰

侗族人也喜爱银饰,而且以其多而精致为着装美的最高追求。侗族姑娘的节日盛装有数十种饰品,包括银花、银帽、银项圈、银胸饰。这些银饰既讲究工艺上的一丝不苟,又寄予吉祥的意愿(图1-2-131,图1-2-132)。侗族妇女生育后,娘家送给外孙的银饰件有银帽子、银锁、银项圈和银手链等,上面刻满吉祥图案代表祝福。

图1-2-131 宰牙侗族银背扣

图1-2-132 侗族姑娘的节日盛装有多种银饰

居住在海南岛的黎族也是银饰满身,头上戴银钗,胸前挂银铃铛,颈脖戴银项圈,腰上挂银牌和银链,脚上系银环,还有衣服下摆也缀有排列整齐的银饰(图1-2-133)。

图1-2-133 黎族姑娘头发上有多种银饰

景颇族女子服装也饰满银饰,过节时,她们前胸挂满各种银饰,有银项链、银项圈,从远处走来,不仅银光闪烁,同时铿锵作响,银饰配上景颇族女子常穿的大红色筒裙和头箍,红、黑、白三色交相辉映,具有强烈的对比效果。其他还有很多少数民族都喜爱佩戴银饰,如藏族(图1-2-134)、水族、满族(图1-2-135)、蒙古族等。

图1-2-134 藏族“嘎乌”,是西藏人供奉佛像圣物并佩戴在身上的银饰盒

图1-2-135 满族银簪

4.其他材料

民族服饰中除了用到上述的棉质、麻质、银质等材料外,还用到了很多其他材料,如绸缎、动物皮草、羽毛、流苏等。绸缎质地柔软,富有光泽感,通常用作服装刺绣底布。北方民族和地处高寒山区民族多用动物皮草,用动物皮、毛制作的服饰通常给人原始粗犷之感。如珞巴族人的毛织服装很有特点,保暖实用(图1-2-136)。鄂伦春族人长年穿着厚重的袍服,袍服多用狍皮制成,妇女们对兽皮加工有着特殊的技能,经她们手工加工过的狍皮柔软又结实,缝制用狍筋,坚韧牢固,再按照美的形式规律在狍面上缝制出线迹羽,呈现出一种古朴、粗犷、稚拙的审美特征(图1-2-137)。赫哲族人世世代代生活在松花江、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沿岸,渔猎是他们主要谋生手段,渔猎生活给赫哲族人的服饰打上了特别的印记,赫哲族人早年穿的服装,主要原料是鱼兽皮,黑龙江下游的赫哲族人多以鱼皮做衣服,这种鱼皮服极有特色,鱼皮服具有耐磨、轻便、不透水和不挂霜的特点(图1-2-138~图1-2-141)。在黑龙江哈尔滨博物馆内,保存有一套20世纪30年代赫哲族妇女的服饰,整套服装色彩协调,做工精美,帽子式样分两部分,上部分是圆顶瓜形帽,顶端用兽尾做装饰,帽下部分呈披风状,用以防风寒,帽子及衣服领口、托肩、袖口、裤脚都有染过色的鱼皮剪成的花样和丝线绣的边饰,看起来十分精致美观。

图1-2-136 西藏察隅地区珞巴族人的毛织服装(上海民族服饰博物馆内藏)

图1-2-137 鄂伦春族人的皮袍是用狍筋手工缝制,线迹清晰、坚韧牢固呈现出古朴、粗犷、稚拙的审美特征(上海民族服饰博物馆内藏)

图1-2-138 赫哲族人的鱼皮衣服(上海民族服饰博物馆内藏)

图1-2-139 赫哲族人的鱼皮衣裤(上海民族服饰博物馆内藏)

图1-2-140 赫哲族人的鱼皮衣服袖口处细节放大,鱼皮的纹理清晰可见

图1-2-141 赫哲族人的鱼皮衣领部分细节放大效果

羽毛主要用于装饰服装,比如头饰、裙摆边饰,具有一种独特的美。如羌族在过年过节举行盛大仪式时,男人头戴的头饰要插上长长的野鸡毛,越长越直的认为越美。贵州黔东南地区有一支苗族喜欢穿长裙,人称长裙苗,女子头戴高高的银角,银角两端饰有白色的羽毛,还有所穿的裙子下摆也喜欢装饰白色的羽毛,当走起路或跳起舞时,羽毛便随裙摆摇动,远远看去有一种自然灵动之美(图1-2-142)。

图1-2-142 装饰白色羽毛的苗族盛装裙平面展开图(贵州)

民族服饰材料极其丰富,其实不管用到哪种材料,材料的质地会影响到服饰的整体效果,而材质的表面处理更是影响服饰最终效果的关键因素,特别是刺绣、印染、编织和装饰,改变了服饰外观的纹理效果,加上民族文化观念的因素,使得民族服饰变得更加有趣而富有内涵(图1-2-143~图1-2-148)。

图1-2-143 平金绣花卉纹黑绒坎肩(上海民族服饰博物馆内藏)

图1-2-144 新疆喀什维吾尔族毛织衣帽(上海民族服饰博物馆内藏)

图1-2-145 贵州松桃土家族绣花鸟纹女服(上海民族服饰博物馆内藏)

图1-2-146 满族妆花纱蟒袍(上海民族服饰博物馆内藏)

图1-2-147 维吾尔族绣花绿缎连衣裙(上海民族服饰博物馆内藏)

图1-2-148 云南彝族绣花女服(上海民族服饰博物馆内藏)

(五)个性张扬的造型美

造型是服装存在的条件之一,民族服饰的造型包括整体造型和局部造型,所谓整体造型,即是指从头到脚所有服装和配饰的组合效果,局部造型是指服饰的具体部件的变化。整体造型对形成服装风格特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局部造型是服装款式变化的关键。

我国民族服饰从总体造型特征来说是“北袍南裙”,也就是北方民族服饰以袍式为主,南方民族以裙式为主。北袍中的蒙古袍是很有特点的,它的基本造型是立领右衽,镶边长袖,袍身大而肥,下摆长至脚背,风格淳朴雄浑。满族妇女穿的袍是宽大的直筒长袍,袖口平而大,称为“旗袍”;维吾尔族的长袍称为“袷袢”,长度齐膝,对襟直斜领,无纽扣,腰间系一条花色方巾;赫哲族人的长袍是以鱼皮作面料,风格浑厚自然,粗犷遒劲,成为北袍中一种很有民族特色的服装。

南裙是西南、中南和东南地区少数民族女子的主要服装,长裙通常很有特色,除了裙身较长外,就是有很多打褶,多者可称为“白褶裙”。彝族、部分苗族、普米族、纳西族、傈僳族等都穿长裙,其中彝族的长裙呈塔状,越往下向周围散得越开,舞蹈时候转动身姿犹如一朵盛开的花朵;普米族的百褶裙轻盈飘逸,配上立领右衽短上衣,显得端庄典雅;部分苗族女子的百褶裙皱褶非常多而厚重,配上精美刺绣的上衣,独具风韵。有的民族以短裙为美,黔东南雷山地区苗族女子有一支“短裙苗”,裙身只有18厘米长,但多达几十层,穿在身上裙边向外高高翘起,层层叠叠,像倒垂的盛开的花儿,很是可爱。

当然,也有些民族例外,有的民族始祖从北方迁往南方,现在虽然在南方生活,但保留了北方的长袍式造型,如羌族、彝族等民族。但不管南方民族还是北方民族,上衣下裳(或裤)是服装最基本的结构造型,整体结构的穿着方式以及局部变化都是围绕着上衣下裳的基本结构展开的。在这类基本结构中,由于点、线、面的不同移位,形成多种款式造型,如同样是上衣,可以分类为对襟衣、斜襟衣、大襟衣、贯首衣等种类。同样是下裳(或裙),可以分类为筒裙、长裙、超短裙、百褶裙、飘带裙等种类。而每一种类又因局部结构的变化,色彩、图案、面料的运用不同,装饰的部位不同,工艺的手段不同而形成了不同的外观造型效果。加之上衣下裳(或裤)的不同搭配,也可形成不同的整体造型结构,也形成了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千姿百态的服饰面貌(图1-2-149~图1-2-161)。

图1-2-149 满族服饰平面展开手绘图

图1-2-150 满族服饰造型(上海民族服饰博物馆内拍摄)

图1-2-151 满族坎肩服饰造型平面展开手绘图

图1-2-152 藏族服饰造型(西藏)

图1-2-153 苗族服饰造型(贵州)

图1-2-154 彝族男子服饰造型(四川凉山)

图1-2-155 彝族女子服饰造型(四川凉山地区)

图1-2-156 壮族女子服饰造型(广西)

图1-2-157 苗族上衣造型(贵州)

图1-2-158 苗族服饰造型(一)(贵州)

图1-2-159 苗族盛装服饰造型(贵州)

图1-2-160 苗族盛装上衣造型(贵州)

图1-2-161 苗族服饰造型(二)(贵州)

各民族服饰不管整体造型和局部造型,其表现大都极具个性。对服饰造型美的追求是各民族人民实用需求结合当地文化观念、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因素而形成,其造型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个性美,既虚幻又真实,既古朴又张扬,总之,民族服饰的造型主要通过自然物象的造型和意象的造型展现出来。

1.自然物象的造型

自然物象和民族的图腾崇拜是相关联的,图腾崇拜是人类文化史上一种古老的、普遍的文化现象,有些民族把自然之物尊为祖先,或视为不可侵犯的灵物。服饰与图腾崇拜有着密切的关系,人们在婚嫁过节或举行巫术活动的时候,热烈的歌舞要打动人心,要引起众人的虔诚膜拜,就离不开服饰的装扮表现,盛装服饰成为一种媒介,集中了民族服装最出色的部分,随着时间的推移,演变成为今天看到的奇特的服饰造型。

黔西南布依族崇奉牛图腾,当地女子头上包裹着两只尖角往左右延伸的头巾,有青底花格的,有紫青色的,也有白色的,形状恰似两只水牛角,称为“牛角帕”,让人远远看去,十分挺拔。夸张的牛角形象在苗族服饰中也普遍存在,苗族图腾中的神兽叫“修狃”,其实“修狃”就是神牛,造型如同水牛。每逢过年过节,苗族姑娘要盛装打扮自己,要用一小时左右的时间梳头、穿衣,她们身穿银饰和刺绣装饰的斜襟或对襟衣、百褶裙,头戴高高的大银角,这种银角呈半圆形,上小下大,高约80厘米,两角距离宽约80厘米,角尖还用白色羽毛装饰,银角面雕刻有龙、蝶、鸟、鱼、花卉等纹样。这样精致的大银角插在发髻上,奇美壮观,十分引人注目,再搭配一身色彩艳丽斑驳、银光闪烁的银衣,光灿夺目,令人惊叹(图1-2-162,图1-2-163)。

图1-2-162 苗族盛装银衣造型(贵州施洞地区)

图1-2-163 苗族盛装银衣造型(贵州凯里廊德上寨)

福建、浙江一带的畲族也崇尚牛图腾,畲族女子出嫁时,把头发束起高高地堆在头顶,结成发髻,罩上一顶圆锥形布帽,形状像半截牛角,称“牛角帽”,牛角帽的顶端和周围还装饰了银饰,直垂到眼前,形成一个颇有个性特色的造型(图1-2-164)。

图1-2-164 畲族的“牛角帽”造型(福建)

云南纳西族人穿羊皮七星披肩(图1-2-165),有着蛙图腾崇拜的遗迹之说。据纳西族《东巴经》里的故事和当地人传说,古时纳西族就崇拜青蛙,天神赐予人间生灵智慧水,被人偷喝光了,百鸟千兽就攻击人类,青蛙站出来说智慧水不是被人喝光的,是倒进河里了,说完装着去喝水的样子跳进河里,引开了百鸟千兽,搭救了人类。纳西族先民把青蛙看作仅次于人类的智慧生灵,不准伤害蛙类,并穿着蛙状羊皮披肩,粗犷大气,以此寄托对蛙的崇敬感激之情(图1-2-166)。

图1-2-165 有着蛙图腾崇拜的遗迹之说的羊皮七星披肩

图1-2-166 穿着蛙状羊皮披肩的纳西族人

有的民族因对鸟类无比崇敬,服饰造型会有飞鸟的痕迹。如景颇族人有飞鸟崇拜,每年农历正月中旬后要过“目脑节”,目脑节的盛会上要纵歌舞蹈,每队有四名男子领队,这四名男子头上均戴犀鸟嘴状的头饰,并插有孔雀的羽毛,舞蹈的时候,头顶的羽毛随节奏挥舞摆动,十分醒目,为节日平添一份欢快。维吾尔族崇尚鹰图腾,他们的帽子因其前后两头颇似鹰嘴,俗称鹰嘴帽,具有明显的个性特色。

2.意象的造型

意象造型是精神思想的反映,民族服饰的意象造型通常跟历史传说和民俗观念息息相关。如贵州的革家人,传说自己的祖先曾经当过朝廷的武官,因为战绩卓著,受到皇帝的嘉奖,被赐得一身战袍,武官无儿子,死前把战袍传给女儿穿,为了让后代记住皇帝的恩赐和家族的荣耀,世代相传,后来,女儿们按战袍的样式改做出了铠甲式的披肩,以示纪念祖先的战绩和历史。因此,后来的革家人不论男女,个个都会一点工夫,姑娘们都身着像古代武士一样的“戎装”,她们头戴红色的圆形帽子,帽檐在脑后高高翘起,显得英武又略带俏皮,上身穿长袖蜡染绣花衣,戴蜡染围裙,披黑色披肩,而服饰的视觉重点就在披肩上,这是一件从前胸一直披到后背腰以下的披肩,中间的方孔就是头部穿进的位置,肩部的肩线如同军服肩牌一样平直,背后看披肩造型犹如一个加粗了笔画的英语字母“T”。这样的打扮有些像古代的武士造型,给人的感觉是妩媚但不失英武,艳丽而又端庄(图1-2-167~图1-2-169)。

图1-2-167 革家人姑娘们都身着像古代武士一样的“戎装”,她们头戴红色的圆形帽子,帽檐在脑后高高翘起,显得英武又略带俏皮

图1-2-168 革家披肩的平面展开造型,中间的方孔就是头部穿进的位置

图1-2-169 戴红缨帽的革家姑娘

云南西双版纳地区盛产孔雀,孔雀作为一种图案纹样出现在服饰中,它的造型也深深影响了傣族的舞蹈服饰,傣族姑娘舞蹈时穿的孔雀裙非常形象,裙身上半部分紧小,保留了傣族传统服饰上身紧贴身体的特点,裙摆部分向下展开,犹如孔雀的羽毛,舞动时,展开的裙摆犹如孔雀展翅,恰如其分地展现了傣族人对孔雀的热爱之情。彝族认为鹰是吉祥鸟,男子服饰造型宽大,穿在身上显得庄严威武,其中鹰一样的服饰披肩造型是勇敢、坚定的象征,常常用来比喻人的英勇顽强。有的学者认为,彝族男子服饰的全身整体造型就像一只鹰,头上裹扎的“英雄结”是鹰嘴,身上披的“查尔瓦”是鹰的羽毛,往岩石上一蹲,就像一头昂首挺胸的山鹰。此说虽为推测,但也不失为一种见解,可以作为对民族服饰造型美的理解的参照。

还有蒙古族妇女头上戴的罟罟冠,造型细长,冠身用天然柳木、竹木、织锦、彩缎等制作,点缀了各种珠宝,长度约35厘米,戴在头顶显得女子个头更加高大,远远就能看到,非常引人注目。这种帽式在元代贵族妇女中盛行,冠身的高大被寓意为离天近,当时只有已婚的贵族妇女和宫廷帝后才能佩戴,表示已婚并显示一种独有的尊贵。罟罟冠现在已不在民间盛行,但会出现在蒙古族历史服饰展演的舞台上,蒙古族服饰改良设计中也经常可见到罟罟冠的身影,它成为蒙古族女子特色代表服饰之一(图1-2-170,图1-2-171)。

图1-2-170 头戴罟罟冠的蒙古族姑娘

图1-2-171 服饰展演舞台上的蒙古族姑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