菇菌工厂化生产新技术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五、宁夏食用菌小型工厂化生产技术

宁夏食用菌生产历来以小户菇农手工操作为主,生产效率低,规模效益差。通过考察北京、辽宁等地食用菌工厂化生产,在宁夏气候条件下进行了小型工厂化生产食用菌的技术实践,并进行了部分工艺设备的创新,取得一定的成果。现将有关技术介绍如下。

(一)工厂化生产的工艺流程及设备

小型工厂化食用菌生产,总计投资不足10万元,其机械设备及造价如下(以日产2500袋计)。

粉碎机1台(0.5万元)、半自动拌料机1台(0.2万元)、装料机1台(0.2万元)、周转筐若干(0.7万元)、灭菌仓1个(0.5万元)、锅炉1台(0.3万元)。半自动接种线1套(1.5万元)、温室中暗室1间(1万元)、温室后冷室1间(3万元)。

经过简化与创新的工艺设备具备以下三个特点。

① 适合本区菇农大多规模小、投资能力差的特点,总投资控制在10万元以下,适合菇农联户投资或小型企业化生产。

② 较手工生产,拌料工艺提高工效50%,装袋工效提高30%,质量提高。

③ 实行了工厂化生产,摆脱了天气对生产的干扰,从粉碎原料、拌料、装袋到接种实现流水线操作,在长33米、宽5米简易平房内完成,从菌丝培养至出菇在同一温室的后墙前遮光的暗室中培养、菌丝长满后,在墙外的半地下的室内出菇、采收,均在设施内完成。同时实行了流水线作业,提高了时空效应,同一出菇室在原手工操作下,每出一批菇需要4~6个月,每年只能生产2批;而工厂化生产均在专业化的场地进行,只需要60~70天,全年可生产4~5批,如有几个出菇室轮换通过更换品种,可同工厂化一样天天出产品,极大地提高了食用菌的生产效益。

(二)工厂化生产技术

1.栽培季节与品种搭配

根据宁夏冬寒、秋凉、夏季温差大的气候特点,利用日光温室后墙外的低温弱光生态优势,在后墙外建造了半地下室的出菇室。出菇室长度同日光温室,净宽度3米、高度2.2米,地下室深0.8米,如同小型冷库的半地下后冷室。后冷室利用薄膜松橼作顶,秸秆与土作保温隔热层,冬季与前温室用管道相连,通过风机将前温室的热空气通往后冷室,解决后冷室出菇所需的温度与氧气;夏季凌晨较低温度,使用风机将外界冷凉空气引入后冷室解决出菇所需的降温与补充氧气,以便减少能源消耗。常规工厂化生产的出菇室多为冷库设施,冬天需锅炉供热,夏季需空调降温,不仅消耗能源而且加大成本。采用后冷室,冬季利用前温室的热量,夏季利用外界的低气温,同时配套适宜的菇种,即可实现食用菌的周年工厂化生产。依据气温测定,应用此工艺设备,12月至来年1月可生产金针菇,2~5月可生产白灵菇、杏鲍菇,6~8月可生产姬菇与平菇,8~10月还可生产杏鲍菇,10~12月还可生产白灵菇,1年内可生产5批菇菌。

2.培养料配方

通过对比试验,白灵菇、杏鲍菇、金针菇以棉子壳与玉米芯混合作为主料其经济效益较高。具体配方如下。

(1)金针菇 棉子壳40%,玉米芯40%,麸皮10%,玉米粉5%,石膏粉2%,过磷酸钙3%,料水比1∶1.3。

(2)白灵菇 棉子壳40%,玉米芯36%,麸皮18%,酵母粉2%,石膏粉1%,过磷酸钙3%,料水比1∶1.4。

(3)杏鲍菇 棉子壳40%,玉米芯40%,麸皮18%,石膏粉2%,料水比1∶1.4。

种过白灵菇、杏鲍菇、金针菇的废料完全可以二次利用。可以部分用作生产姬菇或平菇,也可以完全作为主料添加辅料生产鸡腿菇,其配方如下。

(1)姬菇或平菇 金针菇或白灵菇废料40%,玉米芯40%,麸皮12%,石膏粉1.5%,过磷酸钙1.5%,石灰粉5%,料水比1∶1.5。

(2)鸡腿菇 金针菇或白灵菇废料85%,麸皮12%,石膏粉1%,石灰粉2%,料水比1∶1.6。

3.拌料与装袋

先将棉子壳与玉米芯逐层摊开,采用石灰水逐层泼湿后将辅料麸皮、玉米粉、酵母粉、石膏粉、过磷酸钙混合,混合后人工翻拌2遍,再用拌料机拌1~2次后堆制。堆高小于1.2米,宽小于2米的长方形堆,堆面打通气孔,用草帘覆盖。每天翻堆1次,料堆中间与外层翻时互换料位,以利发酵较均匀。一般发酵3天即可。为了连续作业,装袋前3天开始拌料,每天拌1堆,则可连续作业。装袋前检查培养料的水分及pH值,如料偏干则加水调整至含水60%左右,pH值控制在7.5~8,如偏酸则用细白石灰与细锯末混合拌料提高pH值,调整后的培养料及时装袋。装袋规格:白灵菇、杏鲍菇料袋长37厘米、宽17厘米,装料长18~20厘米;金针菇袋长40厘米,装料长15~18厘米,一头留空袋作为出菇用。采用小型装袋机装袋,装袋质量松紧适度,即用中等手力抓料袋,袋面有微凹即可,操作时要轻拿轻放,以免造成微孔成为杂菌污染的通道。

4.灭菌与接种

灭菌与接种是食用菌工厂化生产提高菌袋成品率的重要关键。首先工厂化生产必须采用周转筐盛装,以提高灭菌效果,可采用6号钢筋焊制的周转筐,内贴纤维袋,每筐装16袋,一灭菌仓袋装160筐,每次灭菌2600袋,周转筐装入灭菌仓后,采用自制的蒸汽炉通入蒸汽进行高温灭菌,采取猛火紧攻,要在4小时内使仓内气温达100℃,再维持6小时,一般中午12:00前装袋结束,开始灭菌前1~2小时点火升温,16:00前温度达到100℃,维持6小时到晚上22:00停止加煤,靠余火维持温度,清晨6:00开始出仓,这样既保证了灭菌质量,又避免灭菌连续到夜间,减轻劳动强度。

接种是工厂化生产的关键环节,常规接种污染率高,接种箱接种工效低,难以适应规模化工厂化生产。根据自动接种线的工作原理,自主创新设计了一套半自动接种线,由冷却室、接种室、空气过滤灭菌、鼓风设备、半自动接种工作台组成。空气过滤器由电子臭氧菌与海绵、棉花、活性炭夹层组成的过滤层组成。空气通过高压鼓风机鼓入空气过滤器经臭氧灭菌及过滤达无菌空气进入接种室,保持接种室的空气成正压状态,使外界的含菌空气难以进入接种室,保证了接种室的无菌状态。半自动接种台由滚轮组织的传送带与两边的工作台组成,一头由人工推入待接种筐,两边工作人员分接菌袋,另一头由传送台送出接完的菌筐,形成人工推动的自动传送带,提高了工效,其造价只相当于自动接种线的十分之一。每天8个人工成一班,上午装袋,下午接种,可完成每天2600袋的生产任务。经3万袋白灵菇、2万袋金针菇、2万袋姬菇的栽培实践,虽然比不上全自动生产线的高效,但解决了小型工厂化生产线投资少的问题,菌袋成品率达到90%以上。

5.发菌与管理

食用菌工厂化生产线发菌培养多在带有空调的培养室,虽然效果较好,但冬要供暖,夏要降温,能源耗费大,生产成本高。笔者利用日光温室后墙前后雾面下、中温生态带、利用遮光设施搭成培养架专门用于培养食用菌的暗室,既节省了土地,又节省了能源。45米长的日光温室利用后墙前1.2米宽走道,贴墙搭4层架,冬季每批可培养1.5万袋,1个月培养1批,1年可培养15万袋,夏季遮光降温困难,需要添置通风降温设备。

6.出菇与采收

在食用菌工厂化生产中,出菇室的建成与管理是投资最大、耗能最多、技术要求最高、对效能影响最大的关键设施与阶段。采用低温冷库出菇室的原理结合温室后墙外低温弱光生态特点,建造成半地下式的后冷室。后冷室紧依温室后墙。外墙采用砖混结构外加秸秆土坯作保温层,室顶采用松橼作支撑,三层塑膜夹秸秆土坯作保温层,最上层覆土10厘米厚。建造费只相当于常规工厂化生产出菇室的单位面积成本的十分之一,但冬季通过与前温室的气体交换,最低温度2℃,最高温度10~12℃,基本达到低温菇金针菇出菇的最适出菇温度5~12℃。春季通过前温室通风升温,外界通气降温,使室温维持8~20℃,基本适合白灵菇、杏鲍菇等中低温类盛夏季节出菇。室外最高气温33~35℃,而半地下的后冷室最高温度,未加任何空调制冷,出菇温度不超过23~25℃,冷室通过外界低温通风,室内最低温度15~17℃,适合中温平菇及姬菇栽培。不加冷冻制冷,通过品种配套,则可周年工厂化生产食用菌,如添加制冷设备则可周年生产低温高档菇(如白灵菇、杏鲍菇等),经济效益则更佳。

出菇室的管理以温度为主体,湿度、光照、气体协调管理,进行后冷室的管理,温度是关键、气体是难点、光照和湿度较易调节。45米×3米后冷室采用13盏100瓦灯光即可解决光照问题,冬季气温低,不须加湿度即可达到85%~90%,温度低于5℃时可达到95%,须升温降湿;夏季通风量较小的时候好调控,对喜氧的白灵菇则需加大通风量,增加氧气使菇质提高。若采用堆码菌袋,冷室可堆码1.5万袋。

工厂化生产食用菌采收,与常规栽培的食用菌有所不同,常规栽培金针菇多采3潮,工厂化生产一般只收2潮,白灵菇工厂化生产只采收1潮;杏鲍菇采收2潮;姬菇及平菇可采收3潮。采收时要在符合采收标准时采收,以保证质量。采收后经过预冷包装,以提高市场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