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维修技能全程动手学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节 汽车零部件认识和布局

一、汽车整体结构布局

这里讲的汽车整体结构布局是传动系统的布置形式与发动机和变速器的位置关系,一般可分为前置前驱、前置后驱、后置后驱、中置后驱四种形式。

1.前置前驱

前置前驱(FF)是指发动机放置在车的前部,采用前轮作为驱动轮(图2-8)。现在大部分轿车都采取这种布置方式。由于发动机布置在车的前部,所以整车的重心集中在车身前段,会有点“头重尾轻”。但由于车体会被前轮拉着走,因此前置前驱汽车的直线行驶稳定性非常好。

图2-8 前置前驱

由于发动机动力经过差速器后用半轴直接驱动前轮,因此不需要经过传动轴,动力损耗较小,适合于小车。不过由于前轮同时负责驱动和转向,因此转向半径相对较大,容易出现转向不足的现象。

2.前置后驱

前置后驱(FR)是指发动机放置在车前部,采用后轮作为驱动轮(图2-9)。FR整车的前后重量比较均衡,拥有较好的操控性能和行驶稳定性。

图2-9 前置后驱

前置后驱方式下,动力从发动机经由传动轴传递到后轮,由后轮负责驱动整个车辆,而前轮负责转向。

3.后置后驱

后置后驱结构通常民用家庭轿车使用较少,适用于超级跑车。这种结构是将发动机放置在后轴的后部,采用后轮作为驱动轮。由于全车的重量大部分集中在后方,且又是后轮驱动,所以起步、加速性能都非常好。

4.中置后驱

中置后驱(MR)是指将发动机放置在驾乘室与后轴之间,采用后轮作为驱动轮。由于将车中运动惯量最大的发动机置于车体中央,车重分布接近理想平衡,使得MR车获得最佳运动性能的保障,适用于高级跑车。这种结构车型一般民用家庭轿车使用较少。

二、汽车整车部件

汽车具体包括发动机各系统部件;底盘系统部件,如变速器,悬架系统、制动系统等;电气设备包括空调系统、灯光照明系统等;车身包括车架、车门、车厢等。现代轿车主要组成部件如图2-10所示。

图2-10 汽车主要部件

三、发动机零部件及布局

(1)发动机结构和组成

发动机的核心部件是活塞和气缸。按照气缸和活塞数量的多少及排列形式,一般把发动机分为直列3缸、4缸、5缸、6缸,或V型6缸、8缸、10缸、12缸,或水平对置4缸、6缸等形式。

(2)气缸体及拆解零部件

气缸体上的零部件及各零部件位置见图2-11。

图2-11 气缸体拆解零部件

1—O形圈(节温器壳体到冷却液泵);2—节温器壳体;3—螺栓(节温器壳体到气缸体);4—节温器密封;5—节温器罩;6—O形圈(节温器到冷却液管);7—连杆螺栓;8—连杆大头轴瓦盖;9—连杆大头轴瓦(上);10—连杆大头轴瓦(下);11—连杆;12—活塞;13—油环;14—第二道气环;15—第一道气环;16—气缸套;17—排气螺栓;18—冷却液管排气螺栓的密封垫圈;19—冷却液管;20—螺钉(冷却液管到气缸体);21—气缸盖衬垫;22—螺栓(节温器罩到节温器壳);23—气缸体;24—O形圈(冷却液泵到气缸体);25—螺栓(冷却液泵到气缸体);26—螺钉(冷却液泵到气缸体);27—冷却液泵;28—定位销(冷却泵到气缸体);29—定位销(气缸体到气缸盖)

(3)曲轴、油底壳和油泵及拆解零部件 

下曲轴箱(气缸体下部)上的零部件及各零部件位置见图2-12,其中主要包括曲轴、油底壳和油泵拆解零部件等。

图2-12 曲轴、油底壳和油泵拆解零部件

1—机油泵总成;2—机油泵衬垫;3—曲轴;4—止推垫片(位于3号主轴承上的2个);5—主轴瓦(上部)(1号和5号上是平的,2、3、4号上是槽状的);6—定位销;7—曲轴后油封;8—飞轮总成;9—螺栓(飞轮到曲轴);10—主轴瓦(下部);11—定位销(轴承座到气缸体);12—轴承座;13—定位销(轴承座到变速器壳体);14—螺栓(涡轮增压器进油管到涡轮增压器);15—涡轮增压器进油管与涡轮增压器之间的垫圈;16—涡轮增压器进油管;17—涡轮增压器回油管与涡轮增压器之间的垫圈;18—涡轮增压器回油管;19—涡轮增压器回油管垫圈;20—螺栓(涡轮增压器回油管到气缸体);21—机油滤清器;22—机油滤清器接头;23—螺栓(机油滤清器安装架到轴承座);24—机油滤清器座;25—机油滤清器座的锥形塞;26—机油滤清器座与轴承座之间的垫圈;27—螺栓(轴承座到机油槽轨);28—螺母(轴承座到机油轨);29—机油压力开关;30—油底壳;31—螺栓(油底壳到轴承座)(长);32—油底壳放油螺塞;33—放油螺塞密封垫圈;34—螺栓(油底壳到轴承座)(短);35—螺栓(机油机油集滤器到轴承座);36—机油集滤器;37—机油集滤器密封;38—机油轨中心螺塞;39—螺栓(轴承座到气缸体)(长);40—螺栓(轴承座到气缸体)(短);41—螺栓(机油泵到气缸体);42—曲轴前油封;43—油标尺管到轴承座的垫圈;44—螺栓(油标尺管到轴承座);45—油标尺管;46—螺栓(油标尺管到气缸体);47—油标尺;48—变矩器驱动盘;49—螺栓(变矩器驱动盘到曲轴)

(4)气缸盖及拆解零部件

气缸盖及相关拆解零部件见图2-13。

图2-13 气缸盖及相关拆解零部件

1—螺栓(凸轮轴架到气缸盖);2—凸轮轴架;3—进气凸轮轴;4—凸轮轴油封;5—排气凸轮轴;6—气缸盖;7—进气凸轮轴罩板;8,10—螺栓(罩板到凸轮轴架);9—排气凸轮轴罩板;11—冷却液出口弯管接头垫圈;12—冷却液出口弯管接头;13—螺栓(冷却液出口弯管接头到气缸盖);14—冷却液温度传感器垫圈;15—冷却液温度传感器;16—螺母(涡轮增压器到排气歧管);17—涡轮增压器到排气歧管的衬垫;18—螺母(排气歧管到气缸盖);19—排气歧管;20—排气歧管和气缸盖之间的衬垫;21—螺栓(排气歧管到气缸盖);22—气门导管;23,25—排气门;24—嵌入式排气门座;26—嵌入式进气门座;27—气门杆油封;28—气门弹簧;29—气门弹簧座;30—气门锁夹;31—液压挺柱;32—定位销(气缸盖到凸轮轴架);33—凸轮轴传动销;34—气缸盖螺栓

(5)凸轮轴(气门室)罩盖、火花塞盖和进气歧管及拆解零部件

凸轮轴(气门室)罩盖,火花塞盖和进气歧管及相关拆解零部件见图2-14。

图2-14 凸轮轴(气门室)罩盖、火花塞盖和进气歧管及相关拆解零部件

1—螺栓(火花塞盖到凸轮轴罩);2—火花塞盖;3—螺栓座(凸轮轴盖到凸轮轴架);4—机油加油口盖;5—机油加油口盖密封圈;6—螺栓(凸轮轴位置传感器到凸轮轴盖);7—凸轮轴位置传感器;8—O 形圈(凸轮轴位置传感器);9—凸轮轴盖到凸轮轴架的衬垫;10—螺母(进气歧管到气缸盖);11—螺栓(进气歧管到气缸盖);12—进气歧管与气缸盖之间的衬垫;13—进气歧管;14—螺栓(进气温度和绝对压力传感器到进气歧管);15—进气温度和绝对压力传感器;16—凸轮轴盖总成;17—凸轮轴盖到涡轮增压器进气软管的全负荷通气软管;18—部分负荷通气软管到凸轮轴盖的弹簧夹箍;19—凸轮轴盖到进气歧管通气口的部分负荷通气软管;20—全负荷通气软管到凸轮轴罩的弹簧夹箍

(6)凸轮轴正时带机构及拆解零部件

凸轮轴正时带机构拆解零部件见图2-15。

图2-15 凸轮轴正时带机构拆解零部件

1—螺钉(正时带前上盖到正时带后上盖);2—正时带前上盖;3—正时带;4—螺栓(正时带张紧轮到气缸盖);5—正时带张紧轮;6—螺栓(凸轮轴带轮至凸轮轴);7— 凸轮轴带轮与凸轮轴之间的垫圈;8—进气凸轮轴带轮;9—正时带后上盖;10—螺钉(正时带后上盖到气缸体)(长);11—螺栓(正时带后上盖到气缸体)(短);12—排气凸轮轴带轮;13—正时带前下盖密封;14—正时带前下盖;15—螺钉(正时带前下盖到机油泵);16—曲轴正时齿轮;17—螺钉(正时带前下盖到正时带前上盖);18—螺栓(正时带张紧轮限位拉线到气缸盖);19—曲轴带轮减震器;20—曲轴带轮螺栓和垫圈;21—正时带前上盖密封

(7)排气歧管及拆解零部件

排气歧管是一不锈钢制结构的部件,四个独立的分支最后汇合到一个法兰上。加热型氧传感器装在涡轮增压器之后的前排气管和排气系统的前段上。

如图2-16所示,排气歧管法兰用4个双头螺栓和螺母固定到涡轮增压器进口法兰上,并用金属衬垫密封。排气歧管用5个双头螺栓和螺母固定到气缸盖上。一波纹形金属衬垫在排气歧管和气缸盖之间起到密封作用。涡轮增压器的出口法兰和排气系统的前排气管法兰相结合,用3个螺母固定并用金属的衬垫密封。

图2-16 排气歧管及相关拆解零部件

1—排气歧管到气缸盖衬垫;2—螺母(排气歧管到涡轮增压器);3—排气歧管;4—排气歧管到涡轮增压器衬垫;5—螺栓(涡轮增压器到排气歧管);6—螺母(涡轮增压器到排气歧管);7—涡轮增压器;8—螺母(排气歧管到气缸盖)

(8)发动机驱动附件

发动机驱动附件由传动皮带和皮带轮以及张紧器组成。

严禁润滑附件传动带、配件传动带张紧器或惰轮皮带轮,以免对附件传动带结构、附件传动带张紧器减震机构、附件传动带张紧器皮带轮轴承和惰轮皮带轮轴承造成潜在损害。发动机驱动附件零部件及布局见图2-17、图2-18。

图2-17 发动机驱动附件零部件及布局(一)

图2-18 发动机驱动附件零部件及布局(二)

四、底盘零部件及布局

1.概述

底盘是汽车的基础,在其上安装有发动机、车身及其各种附属设备。此外,还安装有电气设备的各机件。底盘接受发动机的动力,使汽车产生运动,并保证汽车正常行驶。底盘由传动系统、行驶系统、转向系统和制动系统组成。

底盘具体包括的总成和部件有驱动轴、前悬架、后悬架、转向机、制动器等。

2.驱动轴(半轴)

(1)半轴布局

① 半轴将扭矩从发动机传输到车轮上。

② 为了让车轮和发动机能垂直移动,半轴以不同的长度和角度工作。

③ 在轴向运动的过程中,三叉接头允许半轴有长度上的变化。

半轴两端均有等速接头使车轮平稳行驶(图2-19)。左侧半轴接头被弹性挡圈固定在差速器内。中间轴(右侧)被中间轴中心轴承总成固定在差速器内。

图2-19 半轴布局

(2)半轴零部件

如图2-20、图2-21所示,驱动轴是带有三销轴总成和等速万向节总成的刚性轴,一整体式带滚柱轴承及轴承支座固定在发动机气缸体的后端,另一整体式轴安装在左边,与差速器相连。三销轴总成有三个脚,带球状衬垫,以减少滑动阻力,中间轴和三销轴在一起是一个总成。等速万向节总成是球笼型,以花键与中间轴连接,由一个钢丝挡圈固定。万向节内充满润滑油脂,并有橡胶护套保护。驱动轴还配有驱动轴减震圈。

图2-20 前轮驱动车辆的驱动轴(右)

1—右等速万向节总成;2—等速万向节右钢丝挡圈;3,9—卡箍(大);4—等速万向节总成右护套;5,7—卡箍(小);6—驱动轴右减震圈;8—三销轴总成右护套;10—右三销轴总成;11—轴承座;12—防尘罩;13—轴承

图2-21 前轮驱动车辆的驱动轴(左)

1—左等速万向节总成;2—等速万向节左钢丝挡圈;3,9—卡箍(大);4—等速万向节总成左护套;5,7—卡箍(小);6—驱动轴左减震圈;8—三销轴总成左护套;10—左三销轴总成;11—弹性挡圈

3.前悬架及拆解零部件

(1)前悬架布置及零部件位置 

通过前横向稳定杆及1∶1的减震器传动比,使得前悬架的设计具有抗点头及抗下坐的特点。减震器的布置及设计使得由于侧向力而导致的车轮外倾角损失减少到最小,提高了操纵及转向反应能力。前悬架布置及零部件位置见图2-22。

前副车架是由液压成形管制造的,具有质量轻、结构强度高的特点。所有关键位置的几何尺寸均是在前副车架制造好后进行机加工的,以确保前悬架及转向系统部件的精确位置。

前副车架通过6个橡胶支撑装配在车身上,除了减震器顶部支撑及发动机和变速器的支撑外,前副车架能提供所有前悬挂部件装配的位置。装配在前副车架前支撑点和车身之间的前副车架支撑杆,能增加前副车架的刚度。支撑点的布置能避免前副车架在侧向力下的位移,这种位移会产生不必要的转向作用。前悬架布置及零部件位置见图2-22。

图2-22 前悬架布置及零部件位置

1—减震器和弹簧总成;2—车轮转向节;3—轮毂;4—隔热罩;5—下臂;6—稳定杆;7—前副车架;8—减震块(有些车辆不需要装配);9—稳定杆固定夹和轴衬总成;10—横向稳定杆连杆

(2)前减震器及拆解零部件

见图2-23,2个减震器控制了前悬架的减震效果。螺旋弹簧轴与减震器轴偏置,在转弯过程中,这种布置能提供侧向载荷补偿,加强减震效果。

前减震器是双筒型结构,可以充气及加油。这种双筒型的结构允许减震器活塞在内筒内运动,在内筒上,内筒与外筒之间有一个卸油孔,这种结构使气穴现象减少到最小,并消除了因外筒损坏而影响活塞运动的结果。

每个减震器包含有一个减震单元、一个螺旋弹簧及一个上安装支座总成。螺旋弹簧位于减震器弹簧座及上安装支座总成之间,保持在压缩状态。弹簧两端的隔震垫减少了自前悬架传递到车身的噪声。在上安装支座总成下面,安装有一轴承,当转向系统工作时,该轴承可允许螺旋弹簧转动。在压缩行程限位缓冲块及减震器之间,安装有一防尘罩,该防尘罩保护减震器柱,以免其变脏或损坏。前减震器及拆解零部件见图2-23。

图2-23 前减震器及拆解零部件

1—螺母;2—前减震器回弹垫圈;3—螺母和垫圈组合件;4—前减震器上安装支座;5—轴承;6—前悬架弹簧上隔震垫;7—前减震器压缩行程缓冲块垫圈;8—前减震器压缩行程缓冲块;9—前 减震器柱防尘罩;10—前减震器螺旋弹簧;11—前减震器柱总成;12—前悬架弹簧下隔震垫;13—前减震器冲击碗

① 固定位置 前减震器下端连接在前轮毂上,并以锁紧螺栓固定。前减震器上的一个柄脚位于前轮毂上,以确保前减震器有正确的导向。

② 前减震器柱 前减震器柱位于内镶钢板的橡胶衬套内,该橡胶衬套与上安装支座组合成一体,前减震器柱用螺母及垫圈紧固。在前减震器柱端有一六角形的槽,当紧固前减震器柱固定螺母时,该六角形的槽可以用来限定前减震器柱,防止转动。前减震器柱在减震器内以一低摩擦材料密封。

一定角度的弹簧座与减震器体做成一体,同时也可作为前横向稳定杆连接杆的连接安装点。靠近减震器底部,有一焊接支架,该支架可用来装配前制动软管、ABS传感器线缆,在右减震器侧,装配制动块磨损传感器线束。

③ 减震器支座 上安装支座总成由上安装支座、双层橡胶衬套及3个螺栓组成。橡胶衬套位于一钢制罩壳内,该钢制罩壳被压入上安装支座内。在橡胶衬套圆周有钢制镶入物,以防止在紧固减震器柱上的锁紧螺母时对其造成过度压缩。橡胶衬套的轴与上安装支座的并不一致,这就使其能与偏置的螺旋弹簧轴对齐。在上安装支座的下面有3个凸耳,可供顶部轴承安装使用。

④ 减震器压力轴承 安装轴承与凸耳间为过盈配合。如果需要,轴承可以更换。衬套为不可修理件,当需要更换衬套时,必须同时更换一个新的上安装支座总成。

(3)稳定杆及零部件分解

前横向稳定杆及其连接杆见图2-24。实心弹簧钢制作的前横向稳定杆横向通过稳定杆连接杆而工作,前横向稳定杆连接杆连接于前减震器柱的弹簧座上。前横向稳定杆直径为24mm。

前横向稳定杆用两个聚四氯乙烯(PTFE)衬套连接于前副车架的后部,PTFE衬套用螺栓及前横向稳定杆固定支架固定。PTFE衬套摩擦力小,不需要额外的润滑,并可使前横向稳定杆在静态下自由旋转,这使得前横向稳定杆对于翻转的输入反应迅速,且当发现常规衬套无压缩及扭转作用时,可允许使用刚度更大的衬套。

位于前横向稳定杆上、每个衬套外侧的波纹垫圈可防止前横向稳定杆的侧向移动。前横向稳定杆的尾端,通过前横向稳定杆连接杆,连接于前减震器弹簧座上。这种布置,允许前横向稳定杆以与车轮行程成1∶1的比例动作,提供最大的横向稳定效能。

每个前横向稳定杆连接杆的端部安装有球节,球节可提高反应的速度及效率。上球节安装在前横向稳定杆连接杆的轴心线上,并直接与前减震器弹簧座相连,用锁紧螺母固定。下球节与连接杆轴心线成90°安装在连接杆上,并与前横向稳定杆相连,用锁紧螺母固定。连接杆必须连接到前横向稳定杆的后部球节,并使锁紧螺母的锁紧面向前。前横向稳定杆连接杆上的球节为不可修理件,如果需要更换其中的任一球节,则必须更换新的前横向稳定杆连接杆总成。

(4)下臂及零部件分解

如图2-24所示,前下摆臂为“L”形、高强度、轻质锻铝件,它将前轮毂与前副车架连接起来。

图2-24 前悬架分解及零部件(一侧)

1—麦弗逊式前减震器总成;2,18—螺母和垫圈组合件;3,11,14—螺母;4—前横向稳定杆总成;5—前横向稳定杆连接杆;6,9,15,17—螺栓;7—前横向稳定杆固定支架;8—前横向稳定杆衬套;10—前下摆臂衬套和支架总成;12—前副车架总成;13—前下摆臂总成;16—前轮毂总成

① 前下摆臂有一外球节,该球节上有一并联的柄。该柄可以安装于前轮毂底部一开口位置上,并被一螺栓及锁紧螺母夹紧在合适的位置上。一内球节也定位并装配于驱动轴的轴心附近,以最大可能减小因侧向载荷而导致的转向。内球节位于前副车架上的锥形座内,用锁紧螺母固定。内外球节为不可修理件,如果其中有一个需要更换,则要求更换一完整的前下摆臂总成。

② 下摆臂后部有一铸制的六角形体,该六角形体位于一柔性衬套内与之相配的六角孔内。尼龙柔性衬套装配于前下摆臂衬套支架内,支架两个M14的螺栓安装在前副车架上。该支架的设计可以允许在前方有撞击时,支架剪切,从而减小撞击载荷。在下摆臂六角形体的上平面上铸有一条线,该线可用于使柔性衬套定位大致在正确的位置上,以有助于与前副车架之间的装配。

③ 当悬架运动时,下摆臂以内球节为支点转动。悬架的直线运动被转换成下摆臂的旋转运动,该旋转运动的大小由后柔性衬套的径向刚度控制。

④ 柔性衬套为不可修理件,如果需要更换,则必须更换前下摆臂衬套和支架总成。

4.后悬架及拆解零部件

(1)后悬架布置及零部件

见图2-25。

后悬架通过纵臂具有抗提升控制,通过横向的上、下摆臂控制适宜的车轮外倾角的特点。

图2-25 后悬架布置及零部件 

1—标准减震器;2—上臂;3—弹簧座;4—后副车架;5—后下控制臂调整凸轮螺母;6—稳定杆、衬套及夹子; 7—缓冲块;8—弹簧及弹簧上缓冲垫;9—后下臂和弹簧下缓冲垫;10—横向稳定杆连杆; 11—前下臂;12—前轮转向节;13—轮毂

(2)横向稳定杆连杆

横向稳定杆连杆是一个组合连杆,包括用固定螺母连接到稳定杆上的实心杆和用固定螺母连接到车轮转向节的球接头连杆。球接头连杆能对悬架运动产生更快的反应,它使稳定杆能对车轮运动状态产生更直接的反应。

(3)上臂

上臂形状不同于标准悬架上臂,以确保减震器的间隙。

(4)普通液压后减震器及零部件

① 用铬钢制造的螺旋弹簧安装于车身及后上摆臂之间,每个弹簧都安装在上下弹簧隔震垫之间,弹簧隔震垫可减少自悬架传递到车身的噪声。每个隔震垫都与弹簧直接相连。

② 下隔震垫安装在后上摆臂上的一个扁型孔内,拆卸时,必须先将其悬转90°,然后从扁型孔内拔出。下隔震垫内的切孔是供排水用的,装配时,必须与后上摆臂上相应的孔对齐。

后减震器如图2-26所示。

① 后减震器为双筒型结构,可以充气及加油。这种双筒型的结构允许减震器活塞在带有油孔的内筒内运行,该油孔介于内筒与外筒之间,这种结构使气穴现象减少到最小,并消除了因外筒损坏而影响活塞运行的结果。

② 减震器下部安装了一个不可修理的衬套,该衬套用螺栓连接在纵臂的延伸杆上。后减震器柱位于上安装支座内的衬套内,并用一个锁紧螺母与回弹限盘固定在一起。上安装支座用两个固定于其上的双头螺栓及锁紧螺母与车身连接。

③ 回弹限盘安装在后减震器柱锁紧螺母与上安装支座之间,当后减震器柱到达上极限位置时,回弹限盘缓和其所受的力。压缩行程限位缓冲块垫圈及压缩行程限位缓冲块安装在后减震器柱上,当压缩行程到达其最大行程时,减缓减震器的工作。防冲帽安装在后减震器体顶部,当压缩行程到达其最大行程时,该防冲帽保护后减震器柱上的低摩擦密封装置免受压缩行程限位缓冲块的损坏。一个软橡胶防尘罩保护后减震器柱,以免其变脏或受损坏。

图2-26 后减震器及零部件

1—后减震器防冲帽;2—后减震器柱总成;3—后轴动力缓冲器;4—螺栓;5—后减震器内防尘罩;6—后减震器柱防尘罩;7—后减震器压缩行程缓冲块;8—后减震器压缩行程限位盘;9—后减震器顶部安装支座总成;10,12—螺母;11—后减震器回弹限盘

5.转向机构

(1)转向管柱及零部件

很多车的转向管柱是可折叠的机构,在车辆遭遇严重撞击时,考虑到发动机和转向系统部件位置的移动,转向管柱上部可向远离驾驶员的方向滑动,而下部则可伸缩。转向管柱及拆解零部件见图2-27。

转向管柱安装在一个单件式铸铝支架上,该支架与车身及仪表板梁连接。转向盘高度及倾斜度,一般在每个平面内都有50mm的调节量。为使倾斜度调节变得轻松,在每个调整终点处,都有一个平衡弹簧及限位衬垫。在转向管柱与前围隔板之间,有一个双壁式密封护圈,见图2-27。

图2-27 转向管柱及拆解零部件

1—嵌钉;2—饰钉;3—转向柱密封盖;4—转向柱防尘罩;5,6,16,18—螺栓;7—螺母;8—转向管柱支架;9—转向管柱总成;10—转向柱锁芯;11—识别线圈;12—螺柱垫圈组合件;13—转向管柱调整解锁手柄;14—点火开关;15,21—螺钉;17—自锁螺母;19—自攻螺钉;20—转向/远光拔杆开关总成;22—旋转偶合器;23—刮水/洗涤拔杆开关总成

(2)液压动力转向机拆解及零部件

① 转向机。动力转向机从一个锁止位置到另一个锁止位置需转2.86转,橡胶波纹管护罩罩住转向齿轮齿条的运动区域。转向横拉杆一端装配在带螺纹的转向机上,并以锁紧螺母固定,可以起到转向系统对正的调整作用。转向横拉杆另一端用锁紧螺母固定在前轮毂处延伸出来的转向臂上(图2-28)。

图2-28 液压动力转向机拆解及零部件(一)

1—动力转向机总成;2,9—螺母;3—转向横拉杆球节;4—护圈;5—密封圈;6,7—供油管;8—波纹护罩;10,11—螺栓

② 液压动力转向总成。动力转向机安装在位于前副车架后横梁之下的一个合适的位置上。由于动力转向机的安装点与悬架转动支点都是由精确机加工而成的刚性前副车架确定的,因此在任何时候,都能保持转向齿轮齿条机构与悬架之间相对的设计几何尺寸关系。动力转向机由四个螺栓固定,其中两个穿过紧固动力转向机管的压板,另两个穿过处于转向阀单元一端的与动力转向机管一体的固定脚。一个带螺栓及螺母的“双D型”机构将转向管柱固定在动力转向机上。

液压动力转向系统主要包括一个两截式并可折叠的转向管柱,一个助力转向机,一个动力转向油泵,一个压力传感器(汽油型),一个动力转向储油罐,转向油冷却器及转向油硬管和软管(图2-29)。

图2-29 液压动力转向机拆解及零部件(二)

1—动力转向储油罐总成;2—动力转向油泵;3—转向油冷却器总成;4—动力转向机总成

③ 电动机械式助力转向系统零部件见图2-30。

图2-30 电动机械式助力转向系统零部件

6.制动系统零部件

(1)液压制动装置及零部件(图2-31)

制动系统包括前盘式制动装置及后盘式制动装置,前、后盘式制动由带真空助力装置的双回路液压制动系统按对角方式分别控制。

图2-31 液压制动装置及零部件

1—后制动钳;2—后制动器后软管;3—后制动器中间软管;4—刹车管道;5—制动主缸及助力器; 6—制动液储液罐;7—液压控制单元;8—前制动软管;9—前制动钳

(2)制动系统电子装置及零部件(图2-32、图2-33)

现在很多车型上,制动系统还带有防抱死系统(ABS)、电子制动力分配(EBD)装置、制动衬块磨损传感装置和电子牵引力控制系统(TCS)作为标准配置。

图2-32 制动系统电子装置及零部件布局

1—制动液液面开关;2—后制动块磨损传感器总成;3—后ABS传感器总成;4—ABS泵; 5—后制动块磨损警示灯;6—ABS警示灯;7—制动系统/手制动/EBD警示灯;8—制动 灯开关总成;9—前制动块磨损传感器总成;10—前ABS传感器总成

ABS是主动型传感器(它们接受来自ABS调节器的电源供给),它们将车轮速度信号传送给ABS控制单元。传感器安装在每个前轮的轮毂内及每个后悬架的纵臂内,非常靠近每个相关的车轮轴承内侧的密封装置。与车轮一起旋转的密封装置含有一个带48对磁极的磁性元件,当车轮旋转时,密封装置内的磁极在ABS传感器内产生电压波动,该电压波动被转换成方波信号,并被输出到ABS控制单元。信号的频率与车轮的速度成比例。实际使用时,每个ABS传感器都有一个位于发动机舱内或后备厢内的连接导线,将其与整车线束连接,见图2-33。

图2-33 制动系统电子零部件及控制

1—前ABS传感器;2—后ABS传感器;3—后制动衬块磨损传感器;4—前制动衬块磨损传感器;5—制动液液面开关;6—组合仪表;7—发动机控制模块(ECM);8—偏航传感器;9—转角传感器;10—自动变速器(ECU);11—诊断连接器;12—制动灯开关;13—牵引力控制开关;14—牵引力控制开关熔丝-乘客舱熔丝盒;15—点火电源熔丝-乘客舱熔丝盒;16—蓄电池电源熔丝-发动机舱熔丝盒;17—蓄电池电源熔丝-发动机舱熔丝盒;18—ABS泵(调节器/控制单元)

(3)盘式制动器拆解及零部件(图2-34)

① 每个前制动器由一个安装在轮毂上的单活塞、滑行制动钳总成及一个带通风装置的制动盘组成。制动盘的内侧有一个护板保护。在右制动器上,一个制动衬块磨损传感器连接在制动衬块内侧,并通过电线与后制动衬块磨损传感器串联在一起。传感器连接导线的接头位于发动机舱的内挡泥板上。

② 当液压压力传递到制动钳时,活塞向外伸展,迫使内制动衬块压靠在制动盘上。制动钳壳体受到反作用力作用,沿导向销滑行,带动外制动衬块与制动盘接触。如果制动衬块磨损得足够厉害,则右侧制动盘的磨损通过制动衬块磨损传感器,使磨损传感器连接导线断开电路,从而使仪表板上的制动衬块磨损警示灯变亮。

图2-34 盘式制动器拆解及零部件

1—前制动衬块磨损传感器总成;2—螺钉帽;3—排空螺钉;4—前制动钳壳体;5—前制动钳止动弹簧;6—前制动钳活塞密封;7—前制动钳活塞;8—活塞防尘罩;9—前制动盘护板;10—前制动通风盘;11—前制动钳支架;12—螺栓;13—前制动衬块;14—前制动钳导销衬套;15—前制动钳导销;16—前制动钳导销饰盖

(4)手制动装置零部件(图2-35)

① 手制动含有一鼓式制动器,该鼓式制动器与主制动器的后制动盘组合成一体,由连接在位于前排座位间的手制动拉杆总成上的拉索控制。

② 手制动拉杆总成安装在中央通道上。在该系统中安装有一个传统的棘齿机构及一个由拇指操纵的释放按钮,用以锁止及释放手制动拉杆总成。在手制动操纵杆总成上安装有一个报警开关,控制位于组合仪表上的手制动警示灯。当实施手制动时,报警开关将一根地线连接到组合仪表上,如果点火开关开启,则该地线使制动警示灯发亮。每次点火开关开启后,组合仪表会对制动警示灯的灯泡实施一次检查。

图2-35 手制动装置零部件

1—手制动后拉索总成;2—手制动后拉索护管;3—手制动调节装置;4—后制动蹄片;5—后制动毂张紧装置; 6—后制动护板总成;7—手制动拉索张紧装置;8—手制动前拉索;9—手制动调整螺母; 10—手制动拉杆总成;11—手制动警示开关;12—后轴动力缓冲器

五、电气设备

电气设备在以后章节具体深入讲述。在此,其零部件及布局图略。

电气设备包括供电和总线系统、发动机电气系统、汽车照明和信号装置、空调和暖风装置、中央车身电气系统及其他辅助电子控制系统等。其中发动机电气系统包括启动系统和点火系统、发电机、发动机管理系统等。

汽车的电气设备是用来保证汽油机点火、发动机启动、照明和发出灯光信号,监视发动机及其他机构的技术状态,保障空调和其他一些电子控制装置的正常工作。电气设备通常由电源和耗电设备组成。我国汽车电气系统的电压,一般采用12V、24V,负极搭铁。

六、变速器零部件

因为变速器零部件结构的特殊性和维修特点,本标题内容安排了在第六章讲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