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葡萄害虫
(1)种子果实害虫
葡萄瘿蚊
Cecidomyia sp.双翅目,瘿蚊科。分布:山西、陕西。
葡萄瘿蚊为害果实及残留在羽化孔的蛹壳
葡萄瘿蚊为害葡萄果实状
葡萄、山葡萄。
幼虫在幼果内蛀食,品种不同被害果症状不一,如龙眼、巨峰盛花后被害果迅速膨大,呈畸形,较正常果大4~5倍,花后10天比正常果大1~2倍,被害果直径8~10mm时停止生长,呈扁圆形,果顶略凹陷,浓绿色有光泽,萼片和花丝均不脱落,果梗细果蒂不膨大,多不能形成正常种子,毫无经济价值。郑州早红被害果同正常健果无明显差异,到后期仅被害果稍小,果面有圆形羽化孔,多不能食用。
成虫:体长3mm,暗灰色被淡黄短毛,似小蚊。头较小,复眼大黑色,两眼上方接合;触角丝状细长14节、各节周生细毛,雄触角较体略长,雌较体略短末节球形。中胸发达,翅1对膜质透明、略带暗灰色疏生细毛,仅有4条翅脉;后翅特化为平衡棒淡黄色。足均细长各节粗细相似,跗节5节。腹部可见8节、雄较细瘦、外生殖器呈钩状略向上;雌腹部较肥大,末端呈短管状,产卵器针状褐色伸出时约有两个腹节长。幼虫:体长3~3.5mm,乳白色肥胖略扁,胴部12节,胸部较粗大向后渐细,末节细小圆锥状;两端略向上翘呈舟状。头部和体节区分不明显,仅前端有1对暗褐色齿状突起,齿端各分2叉。前胸腹面剑骨片呈剑状,其前端与头端齿突相接。气门圆形9对,于前胸和1~8腹节。蛹:长3mm,裸蛹、纺锤形,初黄白渐变黄褐色,羽化前黑褐色。头顶有1对齿状突起;复眼间近上缘有1较大的刺突,下缘有3个较小的刺突成“∵”形排列。触角与翅等长伸达第3腹节前缘。前后足伸达第5腹节前缘,中足伸达第4腹节后缘。腹部背面可见8节,2~8节背面均有许多小刺,腹部末端两侧各具较大的刺2~3个。
在葡萄上只发生1代,葡萄显序花蕾膨大期越冬代成虫出现产卵,产卵器刺破蕾顶将卵产于子房内,山西晋城成虫发生产卵期为5月中、下旬,正是山楂、洋槐初花期。卵期10~15天,葡萄花期幼虫孵化,于幼果内为害20~25天老熟化蛹,蛹期5~10天。羽化时借蛹体蠕动之力顶破果皮呈1圆形羽化孔,蛹体露出一半羽化,蛹壳残留羽化孔处,有的蠕动力过强而蛹体落地后羽化。羽化后爬到僻静处栖息,1~3小时后可飞行。羽化孔多位于果实中部。7月初为羽化初期,7月上中旬为盛期,此后发生情况不明。成虫白天活动、飞行力不强,成虫产卵较集中,产卵果穗上的果实多数都着卵,葡萄架的中部果穗落卵较多。每一果内只有1头幼虫。品种之间受害程度有差异,郑州早红、巨峰、龙眼受害较重。保尔加尔、葡萄园皇后、玫瑰香次之。
(1)成虫羽化前彻底摘除被害果穗,集中处理消灭其中幼虫和蛹,为经济而有效的措施,认真进行2~3年基本可消灭其为害。(2)成虫初发期药剂防治,可用75%灭蝇·杀单可湿性粉剂5000倍液或80%敌敌畏乳油1000倍液混5%氯氰菊酯800倍液或两者单独使用均有良好效果。(3)有条件者可在成虫出现前(山楂或洋槐开花前),花序套袋阻止成虫产卵,葡萄开花时取掉套袋效果极好。可用塑料薄膜袋或废纸袋。
烟蓟马
Thrips tabaci Lindeman缨翅目,蓟马科。别名:棉蓟马、葱蓟马、瓜蓟马。分布在吉林、辽宁、内蒙古、宁夏、甘肃、新疆、青海、陕西、山西、河北、山东、河南、安徽、江苏、上海、浙江、江西、台湾、湖北、湖南、广东、海南、广西、四川、贵州、云南、西藏。
烟蓟马成虫及为害葡萄状
葡萄、苹果、梨、梅、李、石榴、柑橘、草莓、芒果、菠萝等350多种植物。
若虫、成虫在叶背吸食汁液,使叶面现灰白色细密斑点或局部枯死,影响生长发育。
成虫:体长1.2~1.4mm,两种体色,即黄褐色和暗褐色。触角第1节淡;第2节和6~7节灰褐色;3~5节淡黄褐色,但4节、5节末端色较深。前翅淡黄色。腹部第2~8背板较暗,前缘线暗褐色。头宽大于长,单眼间鬃较短,位于前单眼之后、单眼三角连线外缘。触角7节,第3、4节上具叉状感觉锥。前胸稍长于头,后角有2对长鬃。中胸腹板内叉骨有刺,后胸腹板内叉骨无刺。前翅基鬃7或8根,端鬃4~6根;后脉鬃15根或16根。腹部2~8背板中对鬃两侧有横纹,背板两侧和背侧板线纹上有许多微纤毛。第2背板两侧缘纵列3根鬃。第8背板后缘梳完整。各背侧板和腹板无附属鬃。卵:0.29mm,初期肾形,乳白色,后期卵圆形,黄白色,可见红色眼点。若虫:共4龄,各龄体长为0.3~0.6mm、0.6~0.8mm、1.2~1.4mm及1.2~1.6mm。体淡黄,触角6节,第4节具3排微毛,胸、腹部各节有微细褐点,点上生粗毛。4龄翅芽明显,不取食,但可活动,称伪蛹。
华北地区年生3~4代,山东6~10代,华南地区20代以上。在25~28℃下,卵期5~7天,若虫期(1~2龄)6~7天,前蛹期2天,“蛹期”3~5天,成虫寿命8~10天。雌虫可行孤雌生殖,每雌平均产卵约50粒(21~178粒),卵产于叶片组织中。2龄若虫后期,常转向地下,在表土中经历“前蛹”及“蛹”期。以成虫越冬为主,也有若虫在葱、蒜叶鞘内侧、土块下、土缝内或枯枝落叶中越冬,还有少数以“蛹”在土中越冬。在华南无越冬现象。成虫极活跃,善飞,怕阳光,早、晚或阴天取食强。初孵若虫集中在叶基部为害,稍大即分散。在25℃和相对湿度60%以下时,有利于烟蓟马发生,高温高湿则不利,暴风雨可降低发生数量。一年中以4~5月为害最重。
首选药剂为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对该虫防效高达91.4%~100%;1.8%阿维菌素2000~3000倍液或2%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2000倍液,防治效果90%以上,也可用5%啶虫脒2000倍液或2.5%多杀霉素悬浮剂1000~1500倍液交替喷雾。每个嫩梢或心叶有虫3~5头时,及时用药防治。施药时要喷雾均匀,喷及嫩梢及叶背,地上杂草也可喷药,间隔7~10天,连续防治2~3次。
葡萄园旋目夜蛾
我国为害葡萄的主要是Speiredonia helicina Hübner鳞翅目,夜蛾科。分布:全国除新疆、西藏外几乎均有发生。
葡萄、苹果、梨、柑橘、枇杷等。
成虫夜晚用口器刺吸葡萄等果实、烂果,加速果实烂腐。过去误为S.retorta L.而S.martha是它的春型,分布在长江以南,幼虫只为害合欢。7月下旬成虫为害葡萄。
葡萄旋目夜蛾成虫
成虫:体长18~22mm,翅展52~58mm。春型 前翅亚端线周围及旋目斑下的白斑大且明显。夏型前翅亚端线周围及旋目斑下的白斑小且模糊。卵:长0.86~1.02mm,灰白色,近球形。幼虫:体长60~67mm,细长,头褐色,第1、2腹节常弯曲成尺蠖形。体灰褐色,布满不规则黑色斑点,构成身体很多纵条纹,背线、亚背线、气门线黑褐色。蛹:长22~26mm,红褐色。
南京地区春型(S.japonica)于4月下旬及5月上中旬出现,多为以蛹越冬羽化的第一代成虫,夏型则于6月份、7月份、8月份出现,老熟幼虫多在碎片中化蛹。北方夏秋季为害重。福建于7月下旬,出现在葡萄上。
参见柑橘橙柚分册嘴壶夜蛾。
葡萄园小桥夜蛾
Anomis flava Fabricius 鳞翅目,夜蛾科。别名:小造桥虫、棉夜蛾、棉小造桥虫、步曲等。异名Anomis erosa Hubn、Anomis indica Guenee。分布在全国各地。已成为福建葡萄上的重要害虫。
葡萄、柑橘、芒果。
小桥夜蛾幼虫和成虫
幼虫食害寄主叶片,食成缺刻或孔洞,常将叶片吃光,仅剩叶脉。成虫吸食葡萄汁液,该虫年生代数多、虫量大、分布广,成为吸果夜蛾的优势种。
成虫:体长10~13mm,翅展26~32mm,头胸部橘黄色,腹部背面灰黄至黄褐色;前翅雌淡黄褐色,雄黄褐色。触角雄栉齿状,雌丝状。前翅外缘中部向外突出呈角状;翅内半部淡黄色密布红褐色小点,外半部暗黄色;亚基线、内线、中线、外线棕色,亚基线略呈半椭圆形,内线外斜并折角,中线曲折其末端与内线接近,外线曲折后半部不甚明显,亚端线紫灰色锯齿状,环纹白色并环有褐边,肾纹褐色、上下各具1黑点。幼虫:体长33~37mm,宽约3~4mm,头淡黄色,体黄绿色。背线、亚背线、气门上线灰褐色,中间有不连续的白斑,以气门上线较明显。气门长卵圆形,气门筛黄色,围气门片褐色。第1对腹足退化、第2对较短小,第3、第4对足趾钩18~22个,爬行时虫体中部拱起,似尺蠖。
黄河流域年生3~4代,长江流域5~6代,南方以蛹越冬。北方尚未发现越冬虫态。第一代幼虫主要为害木槿、苘麻等,第二、第三代幼虫为害葡萄最重。一代幼虫为害盛期在7月中下旬,二代在8月上中旬,三代在9月上中旬,有趋光性。卵散产于叶背,1雌蛾产卵多至800粒,一般80~400粒。初孵幼虫活跃,受惊滚动下落,1、2龄幼虫取食下部叶片,稍大转移至上部为害,4龄后进入暴食期。低龄幼虫受惊吐丝下垂,老龄幼虫在苞叶间吐丝卷苞,在苞内化蛹。天敌有绒茧蜂、悬姬蜂、赤眼蜂、草蛉、胡蜂、小花蝽、瓢虫等。
(1)利用黑光灯或高压汞灯诱杀成虫。(2)做好测报,加强幼虫防治,掌握在幼虫孵化盛末期至3龄盛期,百株幼虫达100头时,喷洒90%敌百虫可溶性粉剂和50%敌敌畏乳油1000倍液。(3)近采收时,把甜瓜切成小块或选用早熟的葡萄果穗,用针刺破皮、果肉后,浸入90%敌百虫可溶性粉剂20倍液或40%辛硫磷乳油20倍液,10分钟后取出,于傍晚挂在树冠上,对其有一定诱杀作用,但要防止误食。此外,还可用每克含100亿活孢子苏云金杆菌可湿性粉剂500~1000倍液。
嘴壶夜蛾
Oraesia emarginata属鳞翅目夜蛾科。又称桃黄褐夜蛾,小鸟嘴壶夜蛾。
可为害柑橘、葡萄、枇杷等果树。
以成虫口器刺入果实吸取汁液,受害果以刺孔为中心,造成软腐或黑腐,极易脱落。
成虫:雌成虫体长18mm,翅展38mm,头部棕褐色,腹部背面灰白色,触角丝状,前翅茶褐色,有“N”字形花纹,后缘缺刻状。雄成虫触角单节齿状,前翅色泽稍淡。卵:近球形,初产时黄白色,后现棕红色花纹,卵壳上有较密的纵向条纹。幼虫:老熟时体长约44mm,漆黑色,背面有许多彩色斑点,排成两行。蛹:长约71mm,赤褐色,常有叶片等包裹在外面。
嘴壶夜蛾幼虫
嘴壶夜蛾成虫
浙江年生4代,以幼虫或蛹越冬。5月下旬至6月上旬以成虫为害葡萄、柑橘等果实,以嘴器刺入葡萄吸取汁液,造成受害处留下针头大小的刺孔,后引起果实腐烂或略凹陷,产生黑色干腐,该虫白天潜伏在草丛中栖息,夜晚出来为害。气温10℃时未见活动,气温16℃时活动就多;另外,风力在4级以上时,成虫停止活动。
(1)点灯诱杀。5月下旬至6月上旬,利用成虫趋光性,点黑色灯诱杀成虫。(2)化学诱杀。用瓜果切成小块,在50~100倍乐果液中浸半小时后,取出浸入红糖液,然后悬挂在葡萄树上诱杀成虫。(3)铲除幼虫食料植物。葡萄园不套种该虫喜食的黄麻、芙蓉、木槿、防己等。4月份拔除汉防己、木防己等植物,切掉幼虫食源。(4)灯光拒避。用金黄色灯光拒避可减轻为害,每1.5亩葡萄园装一盏荧光灯即可。(5)生物防治,利用赤眼蜂、黑卵蜂等寄生蜂。(6)药剂防治。喷洒5.7%百树得乳油1500倍液。
春尺蠖
Apocheima cinerarius Erschoff鳞翅目尺蛾科。分布:东北、西北、华北。
杨、沙枣、柳、槐、桑、榆、苹果、梨、沙果、胡杨、槭属、沙柳、葡萄。
春尺蠖成虫(棕色型无翅)
春尺蠖幼虫(深色型)
成虫雌体长7~19mm,无翅,淡黄、灰黑或灰褐色,触角丝状,腹部各节背面有数目不等的成排黑刺,刺尖端圆钝,腹末端臀板有突起和黑刺列;雄体长10~15mm,翅展28~37mm,触角羽状,前翅淡灰褐色至黑褐色,从前缘至后缘有褐色波状横纹3条。
北京一年发生1代,以蛹在树冠下土中越冬。翌年3月上旬当地表5~10cm处温度在0℃左右时成虫开始羽化出土,3月中下旬产卵,卵多产于树干1.5m以下的树皮缝隙内和断枝皮下等处,十余粒至数十粒聚成块状。每雌产卵量平均约100粒,卵期13~30天。4月上旬幼虫孵化,幼虫5龄,初孵幼虫取食幼芽及花蕾,较大时蚕食叶片,遇惊吐丝下垂假死,4月中下旬为暴食期,5月上旬老熟幼虫入土后分泌液体形成土室化蛹。蛹期达9个多月。
(1)人工挖出土中的蛹喂食家禽,也可在树干基部堆沙或绑以5~7cm宽塑料薄膜带,以阻止雌蛾上树。(2)于3月中旬至4月中旬灯光诱杀成虫。(3)利用幼虫假死性,振落幼虫杀死。(4)幼虫期喷洒20%除虫脲悬浮剂7000倍液或1.31×1010~2×1010春尺蛾核型多角体病毒液。
葡萄卷叶野螟
Sylepta luctuosalis(Guenée)鳞翅目螟蛾科。分布在东北、华北、华东、云南、广东。
葡萄。
成虫体灰黑色;前翅灰黑褐色,基部生浅黄色纹,外侧浅黄纹分为两枝,前缘生有灰白色斑纹2条、后缘中室下方有灰白色斑纹1条;后翅灰黑褐色,中央生有浅黄斑纹2条。
葡萄卷叶野螟成虫(徐公天)
北京一年发生2~3代,以幼虫在落叶或树皮下越冬。幼虫把葡萄叶卷成圆筒,隐藏基中取食。
(1)灯光诱杀成虫。(2)幼虫卷叶之前及时喷洒按孢子数计,100亿/mL Bt乳剂500倍液或20%除虫脲悬浮剂650倍液。
葡萄园肖毛翅夜蛾
Lagoptera juno Dalman 鳞翅目,夜蛾科。异名Artena dotata Fabricius。别名:毛翅夜蛾。分布:江苏、浙江、江西、湖北、湖南、四川、广东、贵州、云南、福建等省。
葡萄、苹果、梨、桃、柑橘、李、木槿、桦。
葡萄园肖毛翅夜蛾
幼虫为害柑橘、李叶尖,福建成虫于7月下旬发生,是葡萄吸果夜蛾。
成虫:体长30~33mm,翅展81~85mm,头胸部棕色,腹部灰棕色,前翅棕色,外横线至亚端线间色浓,亚端线外灰白色,内横线外斜至后缘中部,环形纹为1个黑棕点,肾形纹为2个褐色圆斑;外横线微波浪形,后端达臀角,内、外横线均衬以灰色;亚端线直,黑棕色;端线双线波浪形。后翅黑棕色,中部生1白色带蓝弯带。末龄幼虫:体长56~70mm,后端较细,第1对腹足很小,第2对次之,第3、第4对正常,臀足较长。头部黄褐色,具黄色条斑,体深黄色至黄褐色,背面与侧面布满不规则褐斑,第1腹节背面眼斑不明显,第5腹节背面圆斑黑色,第8腹节2毛突黄色,背线、亚背线及气门线黑褐色。腹足外侧有黄色斑,第1对腹足左右之间及第2对腹足前方为黑色,第2、第3、第4对腹足左右之间红色,气门筛灰色,围气门片黑色。
低龄幼虫多栖息在植株上部,性敏感,一触即吐丝下垂,老熟幼虫多栖息于枝干,把身体紧贴在枝干上,老熟后卷叶化蛹。
参见艳叶夜蛾。
葡萄羽蛾
Stenoptilia vitis Sasaki鳞翅目羽蛾科。分布于辽宁、北京、广西、台湾等省。
葡萄。
以幼虫蛀食葡萄青嫩果实,虫粪排在果外,致受害果成畸形或脱落。
葡萄羽蛾成虫
成虫:体长9~10mm,翅展18mm。头部灰褐色,有黄褐色冠毛,体黄褐色,有闪光的黑色鳞片。前翅深褐色,狭长,端部1/3处分裂成2片。后翅深褐色。从近基部分裂成细长的3片。末龄幼虫:体长9~12mm,头浅黄色,前胸背板具2个黑色圆斑,胴部黄绿色,背线、亚背线浅褐色,体两侧各生1条暗褐色宽纵带和1条黄色宽纵带,胸、腹交界处生1条褐色横纹。蛹:长9mm,绿色,后变成黄绿色或浅褐色。
东北年生1~2代,世代重叠,为害甚烈,为害期在7月下旬至8月中旬。9月上中旬以成虫在草丛、土缝和枯枝落叶间越冬。成虫多在清晨羽化,昼伏夜出,前期把卵产在蕾花和卷须上,后期产在果蒂或果梗上,幼虫孵化后多从果蒂处蛀入,果实受害3~5天脱落,此前幼虫已转果,幼虫期12~15天,1头幼虫危害12~13粒葡萄。
(1)秋季清园。(2)幼虫频繁转果和出洞排粪时或幼虫孵化盛期喷洒2.5%溴氰菊酯乳油或20%氰戊菊酯乳油2000倍液、20%氰·辛乳油1000倍液、20%丁硫·马硫磷乳油1500倍液。(3)用5%辛硫磷颗粒剂3kg,撒在葡萄树冠下,防治出土的成虫。
艳叶夜蛾
Maenas salaminia(Fabricius)鳞翅目夜蛾科。分布:浙江、江西、台湾、广东、云南等省。
葡萄、柑橘、桃、苹果、梨、荔枝、芒果。
成虫吸食果实汁液。
成虫 体长31~35mm,翅展80~84mm。头、胸褐绿色,前翅前缘和外缘区白色,有暗棕色细纹,向前缘脉渐带绿色,其余翅色全绿,翅脉紫红色。后翅橘黄色,端带黑色,近臀角生1肾状黑斑。幼虫紫灰色,第8腹节生1红色锥形突起。
艳叶夜蛾成虫
艳叶夜蛾幼虫
多在夜间20~23时为害葡萄,尤其是闷热、无风、无月光的夜晚成虫大量为害,山区丘陵葡萄园受害重。
(1)安装频振式杀虫灯或黑光灯,诱集成虫。(2)为害重的地区在果实近成熟期用糖醋液加90%敌百虫可溶性粉剂800倍液,于黄昏时放在园中诱杀成虫。
飞扬阿夜蛾
Achaea melicerta(Drury)鳞翅目夜蛾科。分布:广东、湖南、湖北、云南、台湾。
葡萄、蓖麻、飞扬草等。
飞扬阿夜蛾成虫
飞扬阿夜蛾幼虫
幼虫为害叶片,食叶成缺刻。成虫吸食果实汁液。
成虫:体长21~23mm,翅展51~54mm。头、胸、腹及前翅褐色,前翅内、外线棕色,内线双线,外线在中室处外曲。后翅黑褐色,中部生1白色带,外缘生3个白斑。末龄幼虫:体长47~57mm,头褐色,体色多变浅灰色、浅红色、暗棕红色,身体腹面黄褐色。左右腹足之间黑斑明显。
广州一带6月上中旬幼虫发生,低龄幼虫遇惊扰即吐丝下垂,6月底幼虫老熟,吐丝卷叶化蛹。
参见艳叶夜蛾。
柳裳夜蛾
Catocala electa(Vieweg)鳞翅目夜蛾科。分布:黑龙江、新疆、湖北等地。
葡萄、苹果、柳树。
成虫吸食上述寄主果实的汁液。
成虫:体长28~30mm,翅展67~71mm。头部、胸部褐灰色。额、颈板及翅基片有黑纹,腹部灰褐色。前翅褐灰色,基线黑色,亚中褶基部生1条黑纹,内横线黑色,锯齿形外弯。后翅红色,生1条黑色弯曲的中带及前宽后窄的端带,缘毛黄白色。幼虫:灰色,赭色或褐色,有黑点。第5及第8腹节上各生1个突起。
柳裳夜蛾成虫
柳裳夜蛾幼虫放大
参见艳叶夜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