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如何养成良好驾驶习惯
与其说性格决定命运,不如说习惯决定命运。我们驾驶中的操作,几乎都是习惯性动作。因此,对汽车驾驶而言,习惯甚至决定生命。但良好的驾驶习惯,不是与生俱来的,需要我们慢慢地“培养”。
1.2.1 良好驾驶习惯有哪些表现?
有人说,汽车驾驶属于熟练工,熟能生巧,巧至技高。但如果这个“熟”伴随的只是一些不良习惯,可能也安全不到哪里去。养成良好的驾驶习惯,才是行车安全的根本。诸如成熟稳重、细致耐心等,都是良好驾驶习惯的具体表现。
1)安全为本
开车上路,什么最重要?安全。一个好的驾驶人,上车后考虑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安全。怎么安全,就怎么做。如上车就系安全带,起步就打转向灯等。而行车途中,应以维护车辆正确行驶与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为己任,面对人、车、路各种矛盾与冲突,能够泰然处之,不争不抢,“预控”在先,主动避让,甚至“忍辱负重”,顾全安全行车大局。若能将安全意识内化为驾驶本能,开车自然能远走天涯、一路顺风。
究竟如何做到“安全为本”?
(1)确保车况良好
车辆是行车之本。没有车辆的参与,汽车驾驶活动无异于空中楼阁,就好比“镜中花”“水中月”,一切都成了空想。就车辆而言,因质量、年限、行驶路况等情形的差异,车辆的状态千差万别,有的甚至潜伏着严重的安全隐患。因此,车况的好坏也是造成交通事故的一个重要因素。
在车辆造成的事故中,主要是由车辆的机械故障所导致,包括制动失灵或不合格,转向失灵或不合格,轮胎脱出或爆裂,灯光损坏、灯光眩目、连接失效等。所以,我们每次出行之前,都应该对车辆的基本状况进行简单的检查。如灯光装置有没有损坏,各部位有没有漏水、漏油,轮胎是否损伤,燃油是否充足,制动系统是否正常工作等。若需长途旅行,最好选择一家正规维修点对车辆进行一次全面检测,确保车况良好再上路。此外,对车辆的正常保养周期,切不可忽视。行驶到一定时间或里程,就应根据车辆使用手册上的规定间隔进行保养。
汽车是我们畅享旅途的“神兵利器”。但如果不认真爱护它,导致车辆故障,不仅不听使唤,还会唱反调闯大祸。所以,我们应该做到不管时间多紧、任务多重,都要坚持车辆的保养制度、年检制度,出车前、行车中、收车后都要勤检查,勤保养,发现故障及时排除,哪怕是一个螺丝的松动,都要及时处理,自觉养成或做到心中无数不出车、故障不排除不出车的良好习惯。
温馨提示
做好“三油四液”的检查。
关系到汽车行车状况的油液,我们一般统称为“三油四液”,即燃油、机油、变速箱润滑油、制动液、冷却液、玻璃清洗液、蓄电池液。
燃油:燃油检查最寻常,每天出行之前都要看看燃油量表。若不足,应及时添加,不要等到报警灯亮时才去找加油站。否则,抛锚在路上事小,损坏燃油泵事大。
机油:机油是维持发动机正常运转的“生命液”,自然不可忽视。检查时,驾驶人可以打开发动机舱盖,将机油尺抽出用布擦净后再放回去。第二次抽出来的机油量,应该介于两个刻度之间,过多或过少都不好。
变速箱润滑油:这里所说的润滑油特指自动变速器润滑油。检查时,应在车辆运行30分钟以上,停车并拉上驻车制动器。将变速杆依次推入各个挡位做短暂停留,以便润滑油充满液力变矩器和各执行元件。然后关闭发动机,拔出油尺,用干净的抹布擦干。重新插入,再次拔出检查,油面高度应在油尺规定的上限刻度附近。
制动液:它是用于汽车液压制动系统,传递压力、制止车轮转动的介质,制动液可通过行驶里程来确定是否更换。通常,制动液使用2年或5万千米后,就应更换。更换时,要选择与车型匹配的制动液型号。
冷却液:冷却液具有防止发动机过热、冷却系统部件生锈等功用,对发动机的正常工作非常重要。若冷却液不足时,应及时添加。至于冷却液更换,可根据行驶里程或时间长短来决定。一般为2年或每行程4万~5万千米更换1次,如果经常自驾游的车辆那就得缩短更换周期,1年或3万千米换1次。
玻璃清洗液:玻璃清洗液看起来无足轻重,一旦缺少,以致使用刮水器“干洗”风窗玻璃上的尘土,会给刮水器造成很大的伤害。检查中发现清洗液不足,向储液罐中注入足量的清洗液即可。
蓄电池液:车辆上的大部分电器系统的运作,必须依靠蓄电池的电能。若蓄电池液不够的话,蓄电池将无法蓄电或蓄电不足,既影响车身电器的使用,又可能造成车辆无法正常启动。一般来说,电解液加到高过极板10~15mm即可。若是以为电解液加得越多电量就越大,那就错了,因为汽车在高速行驶时,发动机会给电池充电。充电过程中电解液会膨胀,若加液过多,电解液就会从蓄电池盖上的小孔溢出。如电解液流出过多,就会在电池盖上形成液膜,正、负两极之间便会形成自放电,使电力耗光,缩短蓄电池寿命。
(2)确保起步安全
一个好的开始,就等于成功的一半。用这句话来形容车辆起步,很恰当。因为“万事开头难”,车辆由静止到运动,且要伺机融入车流滚滚的行车环境,并不容易。那如何做,才能有个好的开始呢?
起步前,观察车辆周围环境,确认没有妨碍起步的因素,包括没有影响到别人或他车的正常通行。然后,打开转向灯,发出明确的信号,让周围其他的人和车注意到本车的起步举动。车辆起步时,应避免影响其他车辆的正常行驶,即不要因为本车的起步行为导致他人踩“刹车”或打转向盘。在确认安全后,才能起步。一旦进入主道,就要加速行驶,尽快融入车流中。始终将自己置于安全的态势下,才能万无一失。
温馨提示
起步时,不论车辆周围有没有行人或其他车辆,都要养成起步前先打转向灯的好习惯。这是为了发出信号,提醒他人你的车辆要起步了,以便别人及时应对。
(3)确保行车安全
现实道路环境里,人来车往,川流不息。开车穿梭往来于人流、车流当中,若粗心大意就可能发生事故。为保安全,开车时心态一定要平和,不急不躁,平稳驾驶。行驶过程中,与其他车辆和谐共处,互相照应与礼让,以和谐自然的形式融入到车流之中。
① 观察入微
按照心理学的原理来解释,观察是意识知觉的高级形式。观察不仅仅是观看,还包括观看后的判断。在实际开车中,最实用的也最首要的是要及时地观察、全面地观察,将路面情况观察得清清楚楚。
驾驶人的观察,是观察道路上的人车动态,是观察行人、骑车人的目的。他们的观察,不是为了观察而观察,而是为了判断这个行人、骑车人的动态,如是否会横穿马路、是否会影响行车的安全等。通常驾驶人坐在车里视野有限,单凭肉眼通常只能看清前方的情况,对于左方、右方和后方的情况,驾驶人要学会借助后视镜全方位观察。而一些驾驶动作,如转向、倒车、并线和超车等,必须借助后视镜才能安全完成。可在实际驾车过程中,新手往往紧盯前方,而忽略了左、右、上、下和后面5个方位,这就很不好。因此,要学会通过后视镜观察路况,实现“眼观六路”。
驾驶人的观察对象,一是动态目标,即道路上的汽车、拖拉机、行人、畜力车、人力车等;二是非动态目标,即道路上的标志、标线、信号灯、桥、坡道、弯道等。驾驶人在观察时,应遵循由近而远的原则,因为其他车辆和行人离你越近,越容易发生危险。一般来说,观察时所遇到的路面情况,可以分为三种。一是视线清楚。这种路面只要及时提前观察,安全行车是没问题的,怕只怕,心不在焉,不认真观察。二是视线有限,如雾天、雨天、黄昏、路灯照明不良等。这时只要车速慢一点,观察到的范围完全可以满足我们安全行车需要。三是视线受阻。如急转弯、隐蔽的小交叉路口、路两旁有停车、陡坡陡桥等。这种路面情况,只要坚持放慢车速,认真观察,拉开安全距离,安全行车也没问题。
温馨提示
如何做到“眼观六路”?
在车辆过程中,将紧盯前方的目光移出一些,用眼睛的余光观察周边环境,保持你的中心视野能扫视到广阔的路面状况,即前、后、左、右、上、下6个方位。前方观察要尽可能远,后方观察要细致,尽可能对所有情况一览无余,包括对面来车,左、右路边的停车,路口欲转出的车辆,前方的路牌和信号灯,道路标线和路面障碍,行人等。
开车若长时间凝视一个物体,很危险。因此要锻炼自己的目光移动,不要太专注于某辆车(如前车)或其他事物,要学会“走马观花”。另外在并线或超车前,要经常探视后视镜,避免盲区的影响,随时掌握车辆后方的情况。
② 遵守规则
道路上的汽车越来越多,交通环境改善却相对较缓。在路面状况瞬息万变的情形下,驾驶人行车只要稍有疏忽,随时可能造成难以预料的后果。因此,必须自觉遵守交通规则,严格执行操作规程,谨慎行车。万不可存有侥幸心理,因为安全是靠踏踏实实做出来的。如坚持以“六个一样”,即乘客在与不在一个样,有人检查与无人检查一个样,郊区与城市一个样,支线与干线一个样,白天与晚上一个样,说的与做的一个样,作为保证。
③ 适应环境
行车安全与行车环境息息相关,这首要的是天气。一年四季,春、夏、秋、冬,天气时刻都在变化,驾驶人应根据天气的变化来适应各种不同情况下的驾驶。比如夏季天气炎热时,开车极易疲劳,我们应合理安排好出车时间,保证有足够的睡眠,行车中一旦感到疲劳或不适,就立即找个安全合适的地点适当休息,待疲劳消除后再行车。再如冬天寒冷时,手、脚易麻僵,反应也比较迟钝,我们就应注意防寒保暖,坚持中速行驶。如果遇到冰雪道路,附着力下降时,应减速慢行,与前方车辆保持一定的安全距离。如果遇到雨、雾天气,视线不清时,更应注意行人、骑自行车者的动态,主动避让,宁停3分,不抢1秒。
④ 控制车速
我们驱车上路,听到最多的两句话就是:小心点,慢点开!可见一说到安全行车,关键就在慢和小心这两点上。除了安全意识和遵章守纪外,注意控制车速很重要。如果道路宽阔,路面视线良好,两边又无非机动车辆和行人,对面也没有来车,不存在任何隐患,在不超速的情况下,那当然可以开快一点,而且应该开快一点。但当前方出现情况,不提前减点速,还是开快车,就可能出事。发生交通事故的原因,除了麻痹大意外,就是因为在不该开快车的时候开了快车,十次事故九次快嘛。有句话“慢是一个宝”,速度慢一点,可以给我们带来自信感和安全感。那什么情况下应该慢一点?一是觉得有点危险的时候;二是车辆不熟悉的时候;三是路面情况复杂的时候;四是感到紧张,有点恐慌的时候;五是觉得没把握的时候;六是雨雾冰雪天气的时候;七是与前后左右靠得太近的时候;八是很生气的时候;九是视线不清的时候;十是觉得不安全的时候等。
(4)确保停车安全
停车是一门学问。关于停车的讲究,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如何停?二是停在那里?
① 停车要仔细
停车速度一定要慢,应注意礼让行人。即便拥有路权时,也要提醒到位,如轻按喇叭提示对方等。停车过程中需倒车时,一定要回头看,再加左右摆头观察一两次,一切以确保安全为准则。
② 停车要好位
停车位置的选择,应合法、方便,但首先是安全。如果停车的地方,随时都可能危及到车,又怎么能够安心停放?这些安全的地方,停车场自然是首选。此外,容易看到的地方、不妨碍其他车辆通行的地方、相对空旷的地方等也都是较好的选择。
2)保持人体良好的机能水平
随着汽车技术的发展进步,开车变得越来越容易。但交通运输的实践反复证明,如果人的机能水平低下,诸如疲劳瞌睡、情绪失控等,则有可能要交大“学费”,甚至付出血的代价。因此,驾驶人出车前必须重视和保持自身良好的身体机能水平,保持充沛的体力和精力,善于进入驾驶“角色”,保持平稳的驾驶心态,有针对性地“自我提醒”,控制自己的情绪与“无名火”,这样才能“任凭风浪起,稳坐驾驶台”。
(1)远离疲劳,精力充沛
在行车的过程中,由于道路、车辆、行人、环境等原因,驾驶人无时无刻不处于紧张的气氛里,极易引起心理或生理机能失调及全身机能下降的现象。此外,人在疲劳时,勉强开车会感到头昏眼花、精力不足、判断力下降,从而对周围环境变化反应迟钝,采取措施缓慢或不当。这种种情况,都是影响行车安全的隐患。
(2)切勿带病驾驶
开车是一项脑力、体力合二为一的综合性工作,要求驾驶人具有充沛的体力、旺盛的精力以及快速的判断和反应能力。如果驾驶人带病操作,不仅精力不足、大脑思维判断力差、反应迟钝,而且往往不能集中注意力,更不能动态地去锁定环境中的目标,容易造成交通事故。何况有些驾驶人病中服用的药物,含有某些成分,会导致驾驶人嗜睡、视力模糊、精力分散等,从而诱发事故。
(3)远离不良情绪
情绪对驾驶影响很大。积极的情绪可以调动身心的一切潜力,朝气蓬勃,敢于克服困难,提高驾驶效率。消极的情绪则会使驾驶人无精打采,缺乏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毅力。此外,还会使自制力下降,往往不能约束自己的行为。汽车驾驶需要理性,一旦驾驶人的情绪失控,也就意味着车辆失控。在车流滚滚的道路上,危险性不言而喻。
因此,对驾驶人来说,应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养成沉着冷静、灵活应变的习惯,积极平衡自己的心理状态,学会宽容、理解和谦让,不开冒险车、斗气车、英雄车,尽量清除驾驶过程中负面情绪的影响。
(4)反应灵敏准确,“恰到好处”
所谓“恰到好处”,是指人体视觉、听觉等“感受器”与四肢运动器官的肌肉、腺体等“效应器”,建立了良好的协调机制。一是动作反应迅速,大脑皮层一旦确认某种交通信息,反应动作系列便已“到位”,即人体“效应器”能够迅速执行大脑皮层处理某种交通信息的“指令”。二是动作反应准确。诸如提前量或回程量时机适宜,操作的“柔和感”和“连贯性”比较顺畅,操纵动作不过量,充分体现了操作的果断性与自如性。三是人体反应动作的“反馈机制”比较完善。对某种驾驶信息或意外事件的处置,即使彼一时“得心应手”,但“此一时”则可能出现意外,甚至适得其反。这就是所谓的“路无常势,车无常态”。它要求驾驶人的应变操作必须有相应的“预测点”等反馈体系,以便及时发现操作动量过量或不足等问题,留有应变处置的余地,确保关键时刻“一步到位”,万无一失。
3)掌握驾驶规范的操作方法,善于识别驾驶信息
(1)规范操作
对本类型车辆要完成某种行车任务时的各种操作方法,应根据“驾驶规范”及其有关教科书的要求、规定和教练、师傅传授的经验,通过反复演习、操练,熟练掌握。然后进一步理解和区分这些操作方法,不同的操作程序、操作要领及其相应的操作条件。驾驶人只有掌握了一般操作与特殊操作相组合的高超技艺,面对复杂多变的道路环境及其不同的行车条件,才能把握要领,因地制宜,灵活变通,达到事半功倍、确保行驶安全的效果。
(2)识别驾驶信息
驾驶操作,首先需依赖驾驶人的观察能力。一是善于及时发现所需要的驾驶信息,正确处理注意力集中与转移的协调性,即注意力既要围绕道路前方的“驾驶终点”这个中心(驾驶终点指汽车在一定的速度、沿着一定的道路方向行驶的条件下,时间就是它的驾驶终点,也是驾驶人某一瞬间的视角中心,选择这个“中心”的合适视距,以控制2~5倍安全视距为宜),又要顾及其他方位一些重要的驾驶信息;所谓“需要”的驾驶信息,包括驾驶节奏的调控、操作程序的变更、避碰“预控”措施的选择等所需要的驾驶信息。例如,驶经视盲区、转暗弯、会车、交叉对遇、混合交通等复杂路段,驾驶人必须备有针对性的“预控”措施,以防意外发生时而措手不及。二是善于识别一般与特殊的驾驶信息。同一种驾驶信息的出现,可能源于不同的性质,因而对其处置也不同。例如,“跑偏”的成因,就有前轮侧滑、后轮侧滑、制动时四轮的制动力或阻力不平衡、装载重心偏向一侧、转向系统有故障等,切忌凭直觉盲目打方向。它要求驾驶人必须具备相应的特殊思维智慧和特殊处置技巧。三是善于把握驾驶信息的联系性与整体性。首先,驾驶人每天都要面对各种人、车、路复杂多变的交通信息,需要在大脑储存、建立相应的处理这些信息的意象、意念以及相关的联系网络,以防丧失处置时机。其次,对交通信息的认知,要达到整体性的境界,这也是驾驶人能否摆脱单凭“直觉”思维的局限与束缚的标志。如行人违章横穿马路,无非存在三种情况——突然横穿、突然站住和突然后退。这就是对避碰行人横穿马路判断的一个整体性交通信息。
(3)保持驾驶思维的“双重性”
所谓驾驶思维的“双重性”,即“识别的双确认、判断的双侧面和应变的双保险”。它要求驾驶人在识别、判断、应变等环节,都应具备“双重性”思维,防止“单重性”决策。就要求驾驶人具有四种能力。一是凡事多想“万一”的能力。世上“不怕一万,就怕万一”。“万一”之所以可怕,是因为它使人出乎意料、措手不及、忙中出错,这就要求我们在选择较佳操作方案的同时,还要有防患意外事件发生的应变意识。即使从来没有遇到“万一”,也要照样备有“两手”,以防患于未然。二是安全确认“程序”的能力。要确认某种驾驶信息并不难,但它仅是该信息某一时空条件下的一种“状态”,只有通过一定程序的“连续观察”,才能判明它的真正“动态”,才能从根本上避免陷入操作丢三落四、顾此失彼的被动局面。三是“防患在先”的能力。有些安全行车无事故的驾驶人,并非没有遇到意外事件,也并不是他们的运气好没出事,而在于他们能“预控在先”,防患能力强,有效地处置或“回避”了事故的发生。四是不断总结自己和别人经验的能力。当前“车祸猛于虎”,一些类似的恶性交通事故为何一再重复发生?就是缺乏反省和学习的意识。只有不断地总结自己和他人的经验,驾驶人才能从中吸取有益的教训。
1.2.2 如何养成良好驾驶习惯?
几乎所有的行车人都知道,良好的驾驶习惯是确保行车安全的不二法则。但究竟如何才能养成良好的驾驶习惯?倒是值得我们好好探究的问题。
1)养成提前处理情况的好习惯
凡事都有预兆,就是说事故不是无缘无故、凭空出现的,而是有一个开始发展的过程。这对开车的提示就是,我们要养成提前处理情况的好习惯,也就是预见性驾驶的一部分。开车一定要有预见性,这样才能提前感知危险,随时针对路面情况、交通状况和有关信息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对前方可能发生的情况预先估计,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避免事故发生。如有效地控制车速、雨天严禁空挡滑行、选择行驶路线、加速通过、紧急制动、停车看望等。
2)养成按规范操作的好习惯
在所有的交通事故中,因操作失误导致的事故数量不少。而之所以出现操作失误,和很多驾驶人不按规范动作操纵汽车、随意驾驶的行为有直接关系。为此,驾驶人开车若能养成按规范操作的好习惯,行车安全也就多了几分保障。
(1)打灯的学问
有的驾驶人在夜晚行车时,不管环境如何,总喜欢打开远光灯。而其实夜晚远光灯并不是越强越好,反而是灯光抬得越高越亮越危险。只有灯光的照射角度越大,才越安全。此外,晚上行驶的时候,也不应该打开前后的雾灯,尤其是前雾灯。因为前雾灯的白光束非常强,会影响到对面行驶的车辆,自然也会影响自己的安全,而雾灯往往只有在遇到恶劣天气如大雾天才使用。
(2)踩离合的学问
习惯性踩离合器的驾驶习惯,也是很多人开车时经常出现的错误。这不但对机器不好,还不安全。无论什么情况下,踩离合器行驶都会增加汽车的惯性,从而影响车辆的制动。特别是在高速拐弯时不能一边踩离合器一边踩刹车,这样极易导致车辆失控,正确的做法是降低挡位后再踩着刹车行驶。
(3)观察的学问
拐弯或并道时,驾驶人应该养成先看车的后窗、再看后视镜的习惯。因为,有时后视镜调校会出现死角,不能真实观察到后方来车情况。而且转向灯打开后,身后的车辆可能会突然加速或减速,仅从后视镜观察不能完全保证判断准确。
(4)控制车辆的学问
开车上路,特别在高速路上,并不是速度越慢就越安全。如果驾驶的是小型汽车,最好是根据车的性能,将速度保持在80~110千米/小时,并且不应低于60千米/小时。同时,高速路上尽量不要在最右边的车道上行驶,因为遇到超车和从右侧并上该道的情况比别的道上的车要多。单向行驶时,即使有双道,也不要压虚线行驶,因为这样前后行驶的车辆无法判断你行驶的意图,容易造成事故。若遇到其他驾驶不熟练者应该尽快远离,避免向其按喇叭表示不满或是用喇叭或大灯提示。
还有的驾驶人,在汽车行驶的过程中,喜欢将车门锁死,这其实不是个好主意。因为汽车一旦出现事故,会打不开车门,也就无法第一时间从车内脱身,增大危险系数。其实我们在驾驶时将门锁死,主要是避免小偷抢夺车内的物品,这只要在堵车时或等红绿灯的时候将车门锁死就可以了。
(5)停车的学问
很多人习惯在停车后只拉紧手刹,其实若停在不平的地面,最好不但拉上手刹还要将挡挂在挡位上(手动挡车),这样才是防止汽车因路面不平而下滑的最好办法。
3)养成多思细想的好习惯
凡事多问几个为什么,对行车中任何可能出现的问题都不放过,一旦出现意外情况,自然见招拆招、游刃有余。
(1)对车辆异常多多考虑
若行车过程中,车辆出现了异常情况,这时最好不要熟视无睹,而应将问题找出来,解决好再行车。
(2)对复杂的行车环境多多考虑
行车碰到复杂的行车环境,很常见。车行其中,身为驾驶人要打起精神,对各种可能出现的情况,不但要有心理准备,还要设想其可能出现的情形,如视野不明的巷子口可能会突然出现汽车或行人等,以便采取相应的措施,保证行车安全。
(3)对自身开车行为多多考虑
俗话说,人贵有自知之明、反省之心。驾驶人开车上路,什么错误都不犯几乎不可能。关键是错误出现后,对自己的不当行为,能够勇于自我批判,并及时改正错误。正所谓,吃一堑长一智,车自然会越开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