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毛滴虫病
毛滴虫病是由鹅毛滴虫引起鹅的一种原虫病,本病主要侵害雏鹅,其他日龄的鹅也可感染发病,鸭较少发病。
【病原】鹅毛滴虫,虫体呈梨形或长圆形,具有四根典型的起源于前段毛基本体游离鞭毛,沿着发育很好的波状膜边缘长出第五根鞭毛,一直延伸至虫体的后缘以外,长度往往为虫体的2~3倍,具有活泼的运动性,在培养基上能够良好生长。主要通过消化道感染,不同日龄的各种鹅均可感染。虫体主要寄生于鹅的消化道、呼吸道和生殖道的上皮样细胞,肝等实质细胞也可以作为虫的寄生细胞。
【流行病学】患鹅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鸭、啮齿类动物和昆虫也可以传播本病。当鹅的上消化道黏膜受损时,更易感染该病。在流行地区的鹅群,有近半的成年鹅轻度感染耐过后而成为传播者。本病多发于春秋季节,雏鹅易感性高于成年鹅。该病的发病率不高,但发病雏鹅的死亡率较高,甚至高达50%。
【症状】本病的潜伏期为6~15天,鹅通过摄入被毛滴虫污染的饲料和饮水后一般经过5~8天出现症状,一般雏鹅多呈急性型,成年鹅多呈慢性型。急性型患鹅体温升高,精神沉郁,食欲下降或废绝,随后出现跛行,行走困难,蜷缩成团,卧地不起,反复吞咽并伴有呼吸困难。腹泻,排淡黄色稀便,体重显著减轻,食道膨大部扩张。部分病例眼流泪,口腔和喉头黏膜充血,可见米粒大小的淡黄色结节。患鹅常因败血症而死亡。慢性型病例消瘦,绒毛脱落,生长缓慢,发育受阻,在头颈部或腹部出现无毛区域,口腔黏膜常积有干酪样物质导致嘴角的干酪化,使鹅张口困难。
【病理变化】剖检可见肠黏膜卡他性炎症,盲肠黏膜肿胀、充血,并有凝乳状物质。急性病例在口腔、喉头有淡黄色小结节,有的患鹅可见食道溃疡、穿孔。若仅为上消化道或上呼吸道感染,部分病例可形成疤痕而康复。若侵害内脏如肝、肠道、肺和气囊等,可见坏死性肠炎和肝炎,肝脏肿大呈褐色或土黄色,被膜覆有大小不一的白色坏死灶。母鹅输卵管发炎,蛋滞留在输卵管中,蛋壳表面呈黑色,内容物腐败,输卵管黏膜坏死,管腔内积有暗灰色脓样渗出物,卵泡全部变形。
【诊断】诊断该病需要结合症状、剖检变化进行综合判定,此外,确诊需要通过涂片观察虫体,也可以通过虫体的分离鉴定进行确诊。
【预防】预防该病主要通过加强饲养管理,做好禽舍和运动场的清洁工作。此外,雏鹅和成年鹅应该隔离饲养,并定期检疫,一旦发现阳性患鹅,应及时隔离治疗。
【治疗】一旦发生该病,应积极进行治疗。可按照0.05克/千克体重将水溶的阿的平或氨基阿的平逐羽饲喂,24小时后再次喂服一次,连用7天。0.05%的硫酸铜溶液饮水,要适量,防止出现饮用过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