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能源技术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参考文献

[1] Jian-Kang Zhu.Plant Salt Tolerance [J].Trends in Plant Science,2001,2(6):66-71.

[2] 王遵亲.中国盐渍土[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3.

[3] Kovda V A.Loss o f productive l and due to salinazation [J].Ambio,1983,10(2):91-93.

[4] 徐恒刚.中国盐生植被及盐渍化生态治理[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

[5] 赵可夫,范海.盐生植物及其对盐渍生境的适应生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6] 俞仁培,陈德明.我国盐渍土资源及其开发利用[J].土壤通报,1999,30(4):158-159.

[7] 牛东玲,王启基.盐碱地治理研究进展[J].土壤通报,2002,33(6):449-454.

[8] 张建锋,张旭东,周金星,等.世界盐碱地资源及其改良利用的基本措施[J].水土保持研究,2005,12(6):28-30.

[9] 李谦.浅谈灌区盐碱地治理[J].中国科技信息,2007,(18):26-27.

[10] 周和平,张立新,禹锋,等.我国盐碱地改良技术综述及展望[J].现代农业科技,2007,1:159-164.

[11] 何文义,于涛,蔡玉梅.盐碱地的治理与利用[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5(29):158-160.

[12] 索鹏.盐碱地造林与管理[J].河北林业,2010,5:21.

[13] 刘建凤.盐碱地对树木的危害及栽植技术——以廊坊市为研究对象[J].中国园艺文摘,2011,4:81-82.

[14] 陈雯龙.新疆新和县盐碱地成因分析及治理措施[J].水利科技与经济,2011,17(3):67-69.

[15] 刘家仁,王尚彦.石漠化问题的若干思考[J].贵州地质,2009,26(4):306-311.

[16] 袁道先.岩溶石漠化问题的全球视野和我国的治理对策与经验[J].草业科学,2008,25(9):19-24.

[17] 贺庆棠,陆佩玲.中国岩溶山地石漠化问题与对策研究[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6,28(1):117-120.

[18] 周洁敏.我国石漠化现状与防治对策[J].林业资源管理,2009,6(3):13-16.

[19] 霍雅勤.化石能源的环境影响及其政策选择[J].中国能源,2000,(5):17-21.

[20] 范维唐.能源现状与发展趋势[J].山西能源与节能,2004,(3):1-3.

[21] 齐文同.化石能源的开发利用[J].科学中国人,1997,(8):16-18.

[22] 顾文卿.新编选煤实用技术手册[M].北京:中国煤炭工业出版社,2005.

[23] 陈启文.煤化工工艺[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

[24] 李世席.论煤层开采技术及采煤工艺[J].能源科技,2011,6:298-301.

[25] 那俊迁.我国煤矿开采技术浅析[J].科技资讯,2008,30:134.

[26] 朱永战,彭育东,董颖辉,等.综合机械采煤工艺浅析[J].煤矿机械,2005,9:44-46.

[27] 严建华.采煤概论[M].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2006.

[28] 黄素逸.能源科学导论[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1999.

[29] 李宏.“十二五”我国煤炭运输发展形势分析[J].交通发展,2011,3:13-18.

[30] 赵文竹.我国煤炭运输格局分析[J].运输市场,2005,4:73-76.

[31] 高霞,李克光,王振华,等.我国煤炭输送设备的发展历程和展望[J].煤矿机械,2009,30(3):1-3.

[32] 杨新平.煤低温氧化和燃烧对环境影响的煤岩学研究[J].环境污染治理技术与设备,1992,13(6):48-58.

[33] 王先彬,妥进才,周世新,等.论天然气形成机制与相关地球科学问题[J].天然气地球科学,2006,17(1):7-12.

[34] 吴长春,张孔明.天然气的运输方式及其特点[J].油气储运,2003,22(9):39-43.

[35] 赵力军,吴国齐.天然气应用对大气环境的影响[J].煤气与热力,1998,18(5):45-47.

[36] 管丙金.浅谈天然气开采技术[J].化工之友,2007,(13):24.

[37] 李汉韬.原始大气的演变与石油天然气的形成[J].地质地球化学,2001,29(2):104-107.

[38] 董志强,马晓茜,张凌,等.天然气利用对环境影响的生命周期分析[J].天然气工业,2003,23(6):126-129.

[39] 杨小红,罗从杰.天然气的应用与环保的关系[J].江西能源,2003,(2):6-8.

[40] 周新文,朱万美.天然气——理想的洁净气源[J].上海煤气,2002,(6):23-26.

[41] 施鹏飞.21世纪风力发电前景[J].中国电力,2000,33(9):78-84.

[42] 仲昭阳,王述洋,徐凯宏.风力发电的现状及对策[J].林业劳动安全,2008,21(3):34-37.

[43] 陈璟华,杨宜民.风力/能发电的发展现状和展望[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2007,24(3):1-4.

[44] 申宽育.中国的风能资源与风力发电[J].西北水电,2010,(1):76-81.

[45] 郝庆福,刘延泉,王坤.风电厂风能资源分析与评价[J].华电技术,2010,32(8):76-79.

[46] 赵大庆,王莹,韩玺山.风力发电场的主要环境问题[J].环境保护科学,2005,31(129):66-67.

[47] 陈雷,邢作霞,李楠.风力发电的环境价值[J].可再生能源,2005,(123):47-49.

[48] 高学伟,李楠,康慧.地热发电技术的发展现状[J].电力勘测计,2008,8(3):59-62.

[49] 李太,高学伟,李楠.地热发电技术及存在的难题[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5(1):5-8.

[50] 林丽,郑秀华,詹美萍.地热能源利用现状及发展前景[J].资源与产业,2008,8(3):20-23.

[51] 陈金松,王东辉,吕朝阳.潮汐发电及其应用前景[J].海洋开发与管理,2008,(11):84-86.

[52] 林馨,林国庆.福建潮汐发电的开发前景与存在问题[J].电力与电工,2010,30(3):18-20.

[53] 张晓君,程振兴,张兆德.潮汐能利用的现状与浙江潮汐能的发展前景[J].中国造船,2010,51(191):144-147.

[54] 郑玉琢.潮汐能技术新进展[J].海洋世界,2007,(03):10-13.

[55] 李书恒,郭伟,朱大奎.潮汐发电技术的现状与前景[J].海洋科学,2006,30(12):8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