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扒手
扒手,小偷的俗称,是民间的词儿。
1941年5月23日,《解放日报》发表了毛泽东撰写的社论《谨防扒手》,其中谈道:
我们提醒全国的军民说:在我们走向胜利的路上,不仅荆棘丛生,而且路旁随时有扒手在窥伺着,想乘我们的不备,窃取我们奋斗的果实而去。对于戴着朋友面具的扒手,我们需要有更多的警惕!
这是首次将“扒手”作为政治词汇使用。从此,“政治扒手”这个崭新的词汇诞生了。将民间话语改造成政治话语,方便民众接受理解,这是毛泽东的强项。
作为“文革”词汇的“扒手”,最早出现在中共中央1966年8月8日通过的《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定》(简称“十六条”),其中说:“有些有严重错误思想的人们,甚至有些反党反社会主义的右派分子,利用群众运动中的某些缺点和错误,散布流言蜚语,进行煽动,故意把一些群众打成‘反革命’。要谨防扒手,及时揭穿他们耍弄的这套把戏。”
这些话,显然是从毛泽东那里学来的。
“文革”初期,刘少奇的夫人王光美参加了清华大学工作组,被清华大学的“造反派”揪住不放。1966年8月18日,清华大学向日葵战斗小组贴出批判王光美的大字报《王光美是清华园内第一号大扒手》(作者唐伟和陈育延),说:“我们决不让第一号大扒手王光美溜掉,不管她有多大的红伞,打着谁的旗号,我们也要抓住这个反毛泽东思想的大扒手,追她的根,挖她的底!”这是第一次公开称谓王光美为“第一号大扒手”。
1967年2月7日,清华大学井冈山兵团编印《扒手外传——王光美何其人也》一书。《前言》道:“王光美是清华园内的第一号大扒手,是反革命修正主义总头目刘、邓伸进清华园的一只黑手。”这年的4月5日,清华大学井冈山兵团发表《关于四月十日揪斗大扒手王光美的通告》。4月10日,清华大学内召开了轰动一时的揪斗王光美大会。被押到会上接受批判的王光美,身上被人挂了“大扒手王光美”的牌子。
时光荏苒。1976年10月,江青被打倒,被称为“政治扒手”。人民出版社1976年11月出版了《江青是欺世盗名的政治扒手》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