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题解】
本文于万历十八年(1590)写于麻城。《焚书》,共六卷,收录书答、杂述、读史等文章及诗作。在该书中,李贽对儒家经典和假道学家进行了猛烈批评,表现出反封建压迫、反传统思想的斗争精神。其中也有一些在佛教思想影响下写出的谈佛论道之文,表现出作者思想的复杂性。该书出版后,历遭封建统治者的查禁焚毁。但禁者自禁,传者自传,《焚书》仍有多种版本传世。
自有书四种:一曰《藏书》[1],上下数千年是非,未易肉眼视也,故欲藏之,言当藏于山中以待后世子云也[2]。一曰《焚书》,则答知己书问,所言颇切近世学者膏肓[3],既中其痼疾[4],则必欲杀我矣,故欲焚之,言当焚而弃之,不可留也。《焚书》之后又有别录,名为《老苦》[5],虽同是《焚书》,而另为卷目,则欲焚者焚此矣。独《说书》四十四篇[6],真为可喜,发圣言之精蕴,阐日用之平常[7],可使读者一过目便知入圣之无难[8],出世之非假也[9]。信如传注[10],则是欲入而闭之门,非以诱人,实以绝人矣。乌乎可!其为说,原于看朋友作时文[11],故《说书》亦佑时文[12],然不佑者故多也。
【注释】
[1]《藏书》:亦称《李氏藏书》,李贽的历史著作,共六十八卷,万历二十七年(1599)在南京第一次刊行。体裁采纪传体,论述战国至元历史人物约八百人。作者自称“此书但可自怡,不可示人”(《藏书·世纪列传总目前论》), “宜闭秘之”(《焚书》卷一《答焦漪园》),故名。在该书中,作者对历史人物作出了与封建传统见解不同的评价,并寓意着对现实的大胆批评。因此,被封建统治者列为禁书。
[2]“言当”句:源于《史记》卷一三〇《太史公自序》:“……藏之名山。副在京师,俟后世圣人君子。”子云,即扬雄(前53—18),字子云,西汉蜀郡成都(今四川成都)人。西汉后期辞赋家。少好学,其博通群籍,多识古文奇字。仿《周易》《论语》作《太玄》《法言》,又编字书《方言》。明张溥集其文为《扬子云集》。此处李贽以“后世子云”指后世淡于势力而专事读书的圣人君子,并引为知音。在《藏书》中,李贽列扬雄传入“德业儒臣”。
[3]膏肓(huāng):古代医学称心脏下部为膏,隔膜为肓。后谓病极严重,难以医治为膏肓之疾,或病入膏肓。此处指切入要害之处。
[4]痼疾:原指积久难治之病,此处喻为积习,难以改掉的恶习与陈腐的见解。
[5]《老苦》:有关佛学的文章。老苦,佛教用语,指“四苦”(生、老、病、死)与“八苦”(“四苦”再加忧悲恼、求不得、怨憎会、爱别离。另有不同说法与排序)。
[6]《说书》:李贽的著作,内容是对“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的解说和评论。原书已失传,现存题名为李贽的《说书》,有人认为是伪作。
[7]日用:日常生活。
[8]入圣:谓达到圣人的境界。
[9]出世:超脱人世。
[10]传注:解释古代典籍的文字。这里主要指儒家特别是朱熹对儒家经典的注释。李贽在《卓吾论略》中曾说:“稍长,复愦愦,读传注不省,不能契朱夫子深心。”(《焚书》卷三)表示了对朱熹《四书集注》等的不满,所以下文说(如若信了传注), “则是欲入而闭之门,非以诱人,实以绝人矣”。
[11]时文:时下流行的文体,旧时对科举应试文的通称。这里特指明代科举应试的八股文。
[12]佑:帮助。
【译文】
我撰写的书有四种:一是《藏书》,上下几千年历史的是是非非,并不是轻易能被常人认识评说的,所以,我的这部史论著作必不能被常人接受,须藏匿起来,且宜藏在深山之中,以待后世能认识它价值的知音。一是《焚书》,是回答友人的书信,谈论的内容常击中世上道学先生们的要害,既然击中了他们的要害,他们必欲杀我而后快,所以,这部书应该一把火烧尽,不许它留在世上。《焚书》之后,我又有一别录,定名为《老苦》,虽然同《焚书》一样,但另外进行了编目,想烧的人就将它一起烧了吧。唯独《说书》四十四篇,实在值得庆贺,其内容是阐发圣人精辟的思想内涵和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体验,可以使大家一看就明白达到圣人的境界并不难,超越世俗也很容易。假若只相信儒者对圣人经典的解说和注释,那就很难领会圣人经典的真正含义,那就不是诱导人,而是误导人们与典籍隔绝了。这怎么可以呢!该书中的解说,是由于看见一些友人为科举应试作时文的需要,让朋友们在训练科举应试时,从这本《说书》中能有所帮助,然而,爱莫能助的恐怕也不少。
今既刻《说书》,故再《焚书》亦刻,再《藏书》中一二论著亦刻,焚者不复焚,藏者不复藏矣。或曰:“诚如是,不宜复名《焚书》也。不几于名之不可言[1],言之不顾行乎?”噫噫!余安能知,子又安能知?夫欲焚者,谓其逆人之耳也;欲刻者,谓其入人之心也。逆耳者必杀,是可惧也。然余年六十四矣,倘一入人之心,则知我者或庶几乎[2]!余幸其庶几也,故刻之。
卓吾老子题湖上之聚佛楼[3]。
【注释】
[1]几于:近于,几乎。
[2]庶几:相近,差不多。
[3]卓吾老子:李贽自称。卓吾,李贽的号。《焚书》卷三《卓吾论略》:“居士别号非一,卓吾特其一号耳。”湖:湖北麻城的龙潭湖。李贽于万历十三年(1585),从黄安迁居麻城,先住维摩庵。万历十六年(1588),又从维摩庵移居龙潭湖的芝佛院。
【译文】
现在已经出版了《说书》, 《焚书》也将很快出版,接着《藏书》中的一些论著也将出版,那么,应该焚的没有焚,应该藏的也没有藏。或许有人要说:“如果这样,就不应该再定名为《焚书》了。因为,再定此名,岂不是名不符实、言行不一了吗?”嘿嘿!我怎能知道,你又怎能知道我的书今后就一定不会惨遭焚毁呢?想将它烧尽的人,必然指责我的书大逆不道;而传抄出版它的人,又会认为它对人心大有裨益。敢于叛逆的人必遭杀戮,这是很可怕的。然而,我已经是六十四岁的人了,我的书阐发的思想一旦被人们接受,我的知音就更多了!我庆幸能通过刊刻我的著作觅得更多的知音,为此,我还是要把这些书刻印出版。
卓吾老子写于湖上之聚佛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