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木偶艺术
1.中国木偶戏探源
图1:中国宋代民俗画 骷髅幻戏图 (宋)李嵩作
木偶戏,先有偶,后有戏。
偶,是用泥土或者木头制作的人形。
偶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呢?
传说开天辟地之后,女娲氏抟土做人形,于是有了人类。按照这个传说,偶就这个时候出现,说明偶的历史是非常久远的了。
1973年,位于中国内蒙古赤峰一带,距离今天5000年的红山文化遗址开始发掘。出土了大量的精美的玉雕、陶塑。其中有一尊女神头像陶塑,浓眉大眼,脸庞圆润面敷红彩。活生生是中国东边地区一位年轻。美丽、善良、勤劳的妇女形象。这让人们可以从中体会到那一位远古作者朴素的审美观,和他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一件作品协调柔和、技巧熟练,中国人5000年前的祖先雕塑出来的偶,竟然有如此高超的技艺,就连今天的雕塑家,都不能不折服、赞叹。
随着时代发展,古代人殉制度渐渐退出历史,人们开始制作陶塑、木雕的偶,作为死者的殉葬品。这些偶被称为俑,也称为桐人、相人。早期的陪葬俑,大都是四肢并立、面孔呆板没有表情。以后渐渐出现神情愉悦的乐器俑,滑稽嬉笑的说唱俑,舞姿曼妙的舞俑、杂技俑。特别是秦始皇墓中的兵马俑,更使得偶的塑造艺术达到一个历史上的高峰。
纵观近代考古发掘中出土的一系列陶俑,纵观这些偶的形象的演变,笔者发现,这些偶的制作者们都有一个不变的艺术追求,那就是极力地让偶模仿真人,越像越好,越像,大众越欢迎、越称赞,说明作者技艺越高。这个在古代形成的观念,千年不变,直到今天,仍然如此。
因此,古代那些偶的制作者们的奋斗目标,就是让偶酷似真人。他们千方百计、想方设法地制作不仅外形像人、还能够活动起来的偶,达到动作也像人的效果。考古发现,公元前143年,汉景帝阳陵的从葬坑里,有许多没有双臂的裸体陶俑。经过专家仔细辨认,发现它们原来都有华丽的衣服和木制的、可以自由活动的双臂。不过因为年代久远,木臂和衣服都已经腐朽,只留下一些痕迹。
除了为死者殉葬的偶,社会上还出现大量的为生者服务的机动的木偶。从商周、春秋、战国,到两汉、随唐的很多历史文献中,都有关于这种机动木偶的记载。
例如,关于汉代木偶的记载:
“自昔传云:汉高祖在平城为冒顿所围••••••陈平访知阏氏妒忌,即造木偶人运机关于陴间,阏氏虑下其城,冒顿必纳妓女,遂退军。”—《乐府杂录》
又如,关于晋代木偶的记载:
“石虎性好佞佛,众巧奢靡,不可纪也。尝作檀车广丈余,长二丈,四轮,作舍佛像坐车上,九龙吐水灌之;又作木道人,恒以手摩佛心腹之间,又以十余木道人长二尺余,皆披袈裟绕佛行,当佛前辄揖礼拜,又以手撮香投炉中,与人无异;车行则木人行,龙吐水,车止则止,亦解飞所造也。”—《邺中记》
再如,关于唐代木偶的记载:
“大历中,太原节度辛景云葬日,诸道节度使使人修祭。范阳祭盘,最为高大,刻木为尉迟鄂公突厥斗将军之象,机关动作,不异于生。祭讫,灵车欲过,使者谓曰:‘对数未尽。’又停车,设项羽与汉高祖会鸿门之象,良久乃毕。”—《封氏见闻记》
这些史料描写的木偶人,都是靠一定的动力发动,只能做出几个固定的动作。没有动力,动作立刻停止。如陈平早的木偶人,是“运机关于陴间”,石虎命人造的木人,安装在车上,“车行则木人行,龙吐水,车止则止”。范阳祭盘上的木偶人,也是安装在车上,需要“机关动作”的。
这些四肢可以活动的陶俑、木偶人是否就是以后人们用于表演的木偶戏中的木偶,还不能确认。可以肯定的是,它们的出现,为可以表演各种动作的木偶戏的产生,创造了很好的条件。
在隋朝,有一场水傀儡的表演,别开生面。《大业拾遗记》一书记载,隋炀帝曾经和群臣在曲水,观看“水饰”。艺人们在水面展示了各种神话、历史故事的场景。有伏牺得八卦、尧舜游河、大禹治水、秦始皇入海、高祖隐芒砀、刘备渡檀溪等72个。“皆刻木为之••••••木人长二尺许,衣以绮罗,装以金碧,及作杂禽兽鱼鸟,皆能运动如生,随曲水而行。”这一场水傀儡,场面宏大、制作精细、装饰华丽,真是千古未有。虽然,它只是简单地表现神话和历史的画面,不是真正意义的戏剧,却也有了表演故事的现象,是向戏剧演化发展的一大步了。
上述历史资料中记载的都是有机关发动的机动木偶表演,为什么在这个历史时期,出现这样大量的、花样翻新的机动木偶呢?
纵观这个历史时期,一代代的帝王莫不追求声色,帝王中出现许多“文艺爱好者”,甚至还有身怀绝技的皇帝。例如,唐太宗喜爱军乐,自作《秦王破阵乐》,命御前乐队“黄门鼓吹”在宴会上演奏;唐玄宗善吹笛子,喜欢打羯鼓,曾经谱写《霓裳羽衣曲》;他还训练儿童练习爬杆,从高空翻身跳下,令四座皆惊。正是在这种风气的影响下,这个时期的“百戏”,无不追求新、奇、巧、险、怪。例如春秋时,卫、郑的“靡靡之乐”;秦始皇搜罗侏儒为俳优;汉成帝时,赵飞燕可作掌上舞、盘中舞;隋朝的九部乐中,有很多西域传来的乐曲,还有吐火、吞剑、跳丸、走索、魔术等各种惊险、刺激的节目。
在众多新奇的表演中,让木头制作的假人,能够惟妙惟肖地模仿真人的动作,使木偶人好似获得生命,更是令人称奇。而许多能工巧匠也因为制作机动木偶,博得帝王显贵的欢心,成功获得可观的利益。于是,就有人想用这个方法,作为讨好皇帝,从而加官进爵的捷径。如“贞观七年,工部尚书段纶进巧人杨思齐至,太宗令试,纶遣造傀儡戏具。”—《贞观政要》由此可见,当时制作“傀儡戏具”是个“高难度”的活儿。可一旦完成,就能够获得唐太宗的赞许,达到段纶升官的目的。所以,段纶才用这个工作来考验杨思齐。
综上所述,是为了说明,在这个历史时期中,社会进步、经济发达,文艺表演求新求异,是木偶戏产生的历史背景和社会基础,是木偶戏产生的第一个条件。由此而生的四肢活动的俑和各种机动木偶,则是为木偶戏的诞生,准备了直接的物质条件。
图2:中国明代民俗画 傀儡图
木偶戏是人创造的,在这个历史时期,木偶戏的创造者出现了。这是木偶戏产生的第二个条件。
它的创造者是谁呢?正是这一个历史时期出现的大量的能工巧匠。
我们在很多历史资料中,都能够看见他们的名字。例如,《列子》中记载,周穆王时的偃师;《魏志》中记载,三国时,制作水傀儡的马钧;《邺中记》记载,晋代造佛像木人车的解飞;《朝野佥载》中记载,北齐时,制作流杯池,船上有木人奉酒的灵昭和尚••••••木偶戏的创造者很可能就在他们的队伍之中,虽然我们不能具体确定是哪一位。
今天,我们可以设想一下,这位木偶戏的创造者是个什么样的人。首先,他是木偶戏的爱好者,也必是一位奇才。他技艺高超,会绘画,会雕刻,才能够给木偶完美的外形设计;他懂人体结构、机械原理,才能给木偶一个可以随意动作的内部装置;他熟悉生活,善于从生活中得到灵感,从绳牵犯人、绳拴吊桶等生活现象中得到启发,从而发明用丝、线控制、牵引木偶人的动作;他又懂表演,既知道制作什么样的木偶人,又了解怎样操纵木偶模仿真人的动作,才能达到栩栩如生的艺术效果。而他的主观意识上,不仅想在发明、制作木偶戏的过程中寄托自己的情感,展示自己的才艺,还想由此发明中得到显贵们的赏识,得到丰厚的利益。因为他是那个时代的普通人,他逃脱不了那个时代社会风气的影响。
传说,最早出现的木偶戏是“悬丝傀儡”,也就是提线木偶戏。那么,这种木偶戏出现在哪朝哪代呢?
东汉人应劭作的《风俗通》中,有一段记载:“时京师宾婚嘉会皆作傀儡。酒酣之后,续以挽歌。傀儡,丧家之乐;挽歌,执绋相遇和之者。”
这一段话说明,木偶戏在东汉时期已经作为“丧家之乐”开始演出表演了。但是他语焉不详,没有说明具体的表演情况。
到了唐代,据说是唐玄宗作了一首诗:
刻木牵线作老翁,鸡皮鹤发与真同,
须臾弄罢寂无事,还似人生一梦中。
可能这是最早的、明确的描写提线木偶戏表演情况的文字资料。其中,“刻木牵线”四个字,准确地说明了提线木偶的特点。因此,我们把提线木偶戏产生的时间,确定在唐代天宝年间,应该是没有疑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