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游与慎思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19 海外环保一束

每次从国外回来,说实话,最不适应的就是这满天的风沙了。每次回想起在国外的日子,如果说有什么令我留恋的,也就是那蓝天碧云了。本文介绍一些我在国外所亲身感受到的环保做法,希望能为我所用。

没人往车外乱扔东西

几年前,在美国参加“国际访问者计划”时,我曾到芝加哥郊区的一户农民家做客。当天晚上,我和主人全家驾车去参加当地社区的一个活动。由于时间紧,女主人只好给我们每人准备一份快餐,带到车上去吃。汽车行驶在空旷的乡村公路上,我吃完喝完后习惯性地准备把废纸和可乐瓶往车外扔,但这时突然发现其他人都没有扔的意思,我细细观察,原来车里专门带了装垃圾的袋子,大家都把垃圾放在了那个袋子里。这个细节令我想起国内的情景。在中国,坐火车也好,乘出租车也罢,人们随意往车窗外扔垃圾、吐痰似乎已经习以为常。记得有一次从国外回来,从首都机场搭出租车,一路上司机一边开车,一边嗑着瓜子并不停地往车外扔瓜子皮,还时不时地甩出几口痰,我一时真是适应不了,最后只好壮着胆子对司机说:“你的瓜子皮为什么不拿一张报纸或用一个盒子之类的东西装起来呢?这样一路扔多不好。”这个司机师傅还算通情达理,立刻停止了往外扔瓜子皮,并有点内疚地对我说:“要是人人都像您这样就好了。”由此看来,这位师傅也是受了大环境的影响。

垃圾分类装

1998年,我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做访问学者,租住在学校附近的一家人家。房东第一件事就是告诉我厨房里不同颜色的垃圾袋哪个该放哪一类垃圾,然后又带我到地下室,指着一排垃圾桶,告诉我哪种垃圾该放到哪个桶里。后来我才发现,在纽约,这种分类回收垃圾的做法相当普遍,街上的垃圾桶一般都是并排两个,刚开始我也没注意,垃圾随便往里扔,直到有一天,我正要将一个牛奶瓶扔进一个垃圾桶,旁边的一位老太太善意地告诉我:“对不起,先生,这瓶子应该扔到那个桶里。”我感激地点了点头,深深感到这里的人们环保意识之强。

电脑当环保老师

一次,在访问新加坡的环境部时,有一个细节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环境部里专门设有一层“考考你”的展览,采用现代声电技术,将一些环保基本知识以竞猜的方式输入每幅挂图或者每个模型前的电脑中,该电脑不断地向参观者“发出”邀请,引得行人个个跃跃欲试。我也禁不住试了几把,其中一把是在一个建筑模型前“设计”下水道和饮用水管的位置,结果错了,遭到电脑的“讥笑”;另一把是关于房屋装修的材料,判断哪些有害,不宜使用,我对了一部分;还有一把是关于肥皂污染少、洗涤剂污染多的知识问答,我也答错了。虽然大多答错了,却觉得非常地有趣;不但有趣,还有用,好多的知识我还真是不知道。由此想到,国内有关部门对环保知识的普及,能否借鉴这类做法呢?

为了海洋少洗床单

在加拿大旅游期间,我下榻在海边一家幽静的宾馆。早上醒来,发现床头柜上有一个小小的纸牌,上面写着:“尊敬的客人:按照本宾馆的规定,我们有义务每天替您换洗床单,但您知道,清洗床单的漂白粉正污染着我们的海洋,因此,如阁下希望今天不要换洗床单,请将该纸牌放到您的床上。”我的心为之一动,立刻将小纸牌放到自己的床上。的确,自己睡过的床单,干嘛非要每天一洗呢?过去,总觉得自己一晚付费几百元,不换白不换,不洗白不洗,却从未从环境保护的角度考虑过。我应该感谢该宾馆别出心裁的提示,从此每到一地,我都告诉服务员第二天不必换洗床单。同时也想,要是所有的宾馆都这样做,该有多好啊!

回收塑料袋

2000年年初,我有幸获英国文化委员会“人权奖学金”,到该国诺丁汉大学进修。那几个月,我常去附近的超市采购食品。该超市的结账处有这样一个提示:“亲爱的顾客:塑料袋在自然界需要上百年才能降解,因此,我们鼓励您下次将用过的塑料袋带回来交我们统一处理,每交回一个塑料袋,我们将付给一便士。”我心里一合计,一便士就是一毛三分人民币,每次买东西都是分装成六七个袋子,回去不要像以往那样扔到垃圾桶里,而把它们统统装到一个袋子里,等到装上它几十个,顺便带回来不也能省五六块钱吗?我这样想,也确实这样做了。记得第一次就换回一大堆一便士的硬币,正当我为钱包犯难时,没想到超市却还有更高的一招,在柜台的一旁专门设有一个小捐款箱,那上面写着:“欢迎您把不方便携带的硬币投进去,我们将全数转交给残疾儿童基金会。”我心里掠过一丝暖意,不带犹豫地将一手硬币分几次投了进去。举手之劳,既减少了“白色污染”,又做了公益事业,真好。原载《中国国情国力》2000年第8期。